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特别话题         



末位淘汰(2002年12月25日)


  嘉宾观点:

  夏业良:不赞同末位淘汰是一个好的方法,怀疑它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高建华:末位淘汰是一个企业发展必须的制度。

  主持人:请12位观察员表态,那么最后的结果是7票比5票,支持末位淘汰的多一点。高先生,您认为在什么样的企业当中要适合运用末位淘汰的体制。

  高建华:有几个条件,第一、这个企业要足够大,也就是说你的人数要足够多,因为既然是末位淘汰就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但如果说你这个企业一共就几十个人,那可能被淘汰就是很大的一个人群,通常是当你这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人数比较多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第二、在企业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正常或者叫稳定的状态,它已经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

  夏业良:这个要分开来看,因为一个绩效考评体系,如果它是有效的,它可能就不需要采用末位淘汰制,因为它可以判别出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而末位淘汰制在我看来,是没有办法,自己都觉得绩效考评没有得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这样一种结论,只好采取这样一种方式,类似于抓阄的方式,就是你绩效落在最后了,不管你的努力程度如何。

  高建华:我想可能这里面有一些误解,首先末位淘汰是经过科学的分析之后,那一批最不适合企业发展的人,那这些人从他的绩效到他的表现,都是最差的一批人,而绝对不是抓阄,因为抓阄就跟赌博一样,那也可能把好人都给放进去。

  主持人:怎么样科学地考评他们?

  高建华:首先,科学地考评一个人的话,有几个环节,第一,你招这个人的时候就有岗位责任书,然后到每年都会做这个考评,这个考评就是根据你所要求要做的事情,然后看你实际做的结果,这是一个对比。另外还有一些考评,是在工作之外的,是属于你的技能、能力,比如说团队合作,比如说你的判断能力,比如说你这个人技术上,或者是对产品的知识的了解上,然后考评完了,就决定你是得几分。

  主持人:夏先生觉得这样做末位淘汰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夏业良:因为他本身说的这些东西很难界定,怎么样是公正?怎么样是客观和科学?你的主管判断下属就那么准确吗?而且有的时候,人们努力程度,你从外观很难看得出来,你只从他的业绩来判断说,他不够努力,实际上他已经竭尽全力了。

  高建华:一个管理者主要的工作就是管人,而不是管事,看我所带的这个队伍是不是高效?是不是高质量,因为这是衡量标准不一样,因此就会把50%以上的时间,是花在人的身上,当然一个人管人的话,我们通常会控制在10到15个人,也就是说你管人太多了,就做不到刚才你所说的每个人都了解,那你肯定做不来了。

  夏业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因为如果你领导的团队刚好这些人都是水平比较差的,那么最后你和另外一个团队的负责人来比,你们两个个人的能力,你的能力比他强,但是你的团队不如他的团队,最后你的团队业绩比另外一个团队低,那么按道理,你的团队中有几个人被淘汰了,你也应该被淘汰,因为是你领导的团队,那么你怎么评判这样的一个结果?

  高建华:这个显然是有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首先衡量一个经理,又是几个方面,第一又是业绩,还有态度,还有过程,通常在公司里提拔得快的,都不是业绩最出色的那个人,但是其它两个方面做得很好,也就是说,他跟公司的价值观念更一致,我们说德才兼备,就是在才上,不一定在公司数第一,但是在德上一定是最好的。

  夏业良:这样我们就更迷惑了,因为末位淘汰制给人感觉是从绩效考评,那么这样的话,把道德的层面都带进去的话,存在一种价值判断,有谁有资格判断,这个人道德就一定比那个人道德水平高,所以这个东西很难判断。

  高建华:我们这儿说的“德”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就跟企业评价一个人好跟坏,有的人说评价是吃苦耐劳,有的就说我就看他做的结果怎么样,那有的企业说我既看结果也看过程,这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德”。

  夏业良:再一个就讲到逻辑问题的话,我相信,如果我们逻辑严密的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如果你这个企业有这样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不是有一个守则,就是可以公布的文件或者员工手册,如果一切解释权在你自己,在管理层,你怎么样解释都可以,你总是赢家。

  高建华:管理的原则,是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然后看你做得怎么样,最后来评估你,事先不告诉你怎么做,最后我说你做得不对,那根本不是管理者,那肯定是一个不懂得管理的人才会这么想问题,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是有尺子,这个尺子必须是事先告诉别人。

  夏业良:当你处在公司不同的位置的时候,会不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你是一个底层工作人员,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反应,当你作为一个普通员工的时候,你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管你的人是越少越好。但你当了官以后,你就希望你能够管理的人越多越好,那么这样的话,就是说当你处在一个劣势的时候,你希望这个规则不要那么严酷,要有自己生存的机会。

  高建华:末位淘汰在这个企业里边基本上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它为了整个集体的健康,要把不适合这个企业的一些人,当然是极少数人要淘汰掉,让留下来的人,能够显得更公平、更健康,所以基本上来说,它是把最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或者跟企业不吻合的那批人淘汰掉。

  高建华:企业不期望员工在这里奉献,那不公平,最后,任何一个人离开公司的时候,我不欠公司,公司也不欠我,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很基本的原则,我在这儿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为了我创造的价值,给我一个合理的回报。

  主持人: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很多末位淘汰,导致的结果是:比如说一个科室里要实行末位淘汰了,然后大家拼命地想办法,让别人比我更差。末位淘汰会不会导致,团队精神的匮乏解散涣散?夏先生怎么理解?

  夏业良:如果你是以绩效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话,那么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不愿意成为最后的那个末位,那么在那个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失误和对方去竞争,当发现对方有失误的时候,你可能不愿意告诉他。

  高建华:有一个基本的假设,第一,假定人性善,还是假定人性恶,我所在的公司是假定人性善,这是我从进这家公司第一天接受的教育,到今天为止也还是这样,公司上下所有的人都是对待人是假定人性善。也就是说,你只有对那些在这儿不能达到公司业绩的人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其他人才是公平的。

  夏业良:他把这个公司内部这些东西想得太理想化,淘汰的都是一些态度又差,工作业绩又差,又不好好干的这样的人,留下来的都是相对比较好的。我们希望是这样,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当然很好,任何一个企业内部都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就是世界500强企业它也是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内部结构,这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高建华:没有哪个公司每年都固定淘汰5%的,这个假设,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夏业良: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联想每半年淘汰一次,你在网络上检索一下,有这个信息。

  高建华:这些跨国公司或者周围的人,没有哪个说有半年,或者一年必须淘汰的,我都没有听说过。如果你一年淘汰一次的话,这个频繁度,淘汰的比例不宜过大。另外一个,频繁度绝对不能太高,你太高了就人人自危了。

  主持人:刚才谈的都是对企业的影响,团队精神,创造的财富,有没有考虑对员工的影响,就是你在末位淘汰这个人的时候,会给这个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夏业良:对于雇员个人来说,如果他确实是努力的,而且他没有感觉到是自己的过失造成业绩水平差的话,他是感到有一点不公平,或者说他感觉到自己没有受到一个公正的对待。他被裁掉以后,他当然也会找到一些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对他心灵上的打击,还是蛮大的,但他一直对自己言行都要求得很好,而且也确实在努力做,但是始终没有能够达到业绩标准,这可以从其它方面去了解,影响他的因素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业绩可能有的时候不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可能是外部环境还有他的工作种类,是不是适合他,还有技术要求有没有对他进行培训。这些方面,可能都会是一些影响因素,还有包括外界的一些压力,外界的一些影响。

  高建华:如果是按照刚才这个概念的话,这个人不会被淘汰。第一,态度很努力;第二,也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了。三个因素里边有两个都满足了,你只是说业绩,也许是天灾人祸,也许各种市场原因竞争激烈,没有说谁是长胜将军,总有完不成任务的时候。

  夏业良:每个企业它都有自己的一个评估体系,评估体系比较能够做到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和灵活,而末位淘汰制是一种比较严酷的,不讲情理的,有的时候它不是非常科学,但是它已经这样实行了,不管其它因素了。但是高先生解释了很多以后,加入了很多人情的成份,加入了很多灵活的成份,这根本不像是典型的末位淘汰制,而且它的周期也很长,有两三年。那么我跟别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感觉到,考察一个人两三年还是比较可行的,如果半年或者一年,有的时候局限性是不是太大了一点,假如周期拉得更长,两三年之上,那就不叫末位淘汰制了。

  高建华:末位淘汰就是公司大排队,最后那几个我们就称为末位,如果是5%,说这5%就属于被淘汰的,这是严格的定义,那时间只能说末位淘汰的周期是多长,你这一个波是多长,我觉得这个并不是说时间一长了就不叫,时间一短了就叫,因为员工评估一年才做一次。

  主持人:我们暂时离开一下大公司、跨国企业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两位能不能告诉我,末位淘汰是不是一个可以被广泛推广的制度?

  夏业良:不适合推广,首先它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没有说哪一个企业它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就主要归益于是实行了末位淘汰制。

  夏业良:它本身的界定都是很模糊的,但是他们叫得很明确,就叫末位淘汰。考评的一个标准或者指标,有的时候在这个界限还不明确的时候来推行的话,可能会使内部关系更加混乱,它的前提是没有客观的标准,也就是说没有尺子。

  高建华:很多跨国公司,员工一进来,就有岗位责任书会告诉你,我们衡量人的标准,最后会分为五级。

  夏业良:那他可以不在乎员工的感受,也不在乎这个制度是不是公正或者科学,员工只要服从了上级的决定,或者管理层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了。

  钱相才:首先,我支持夏老师的观点,末位淘汰制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还不太可行,末位淘汰制设了很多的前提条件,不是真正的末位淘汰,它是一个非常流程的属于生产线一样的一个制度;第二,员工对一个企业应该有一个奉献精神,高先生说没有奉献精神,我觉得这不太符合人情味的,特别是在你说一个职工干了两三年、几个月,如果干了十几年的奉献,你把他淘汰了,如果没有很好的补救措施,那这个员工甚至会影响公司的一个大局。

  周娜:第一,从社会角度来讲,末位淘汰有必要进行推行,那就是说这个制度也是一种优胜劣汰;另外一个对社会每个层面的人来讲,是优胜劣汰,对于企业来讲,它也需要一个血液的循环,一个更新,比如说对一些大公司来讲,那么老员工也可能会面临着被末位淘汰掉,你过去是优秀的,但不代表你一直都会是优秀的,也要不断地成长。作为企业来讲,它也要不断地成长。很多的私营企业在中国大的经济背景之下,它有可能会盲目地去跟从,或者说是一种摩登比较,那它也要去试一下这种制度。

  主持人:我们在这里讨论末位淘汰的问题,有置疑也有捍卫。像高先生,他把末位淘汰,说得比较温情,比较有人情味,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末位淘汰的举措,降临到每个人头上的时候,那个结局还是非常残酷的。那么我们能给你一些什么样的提示呢?我想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讲,在进行末位淘汰或者准备推行末位淘汰的时候,应该慎重地考虑对每个员工的考评,那么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我们只能争取不要被排在末位,希望大家都不要被排在末位,尽量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主持人手记:末位淘汰折磨着谁?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