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观点:
王大绩:只要作文优秀,就应该得高分(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特级教师,著有《创新思维·拓展写作能力》)
邱华栋:不应该得高分,对于模仿之作我给及格分(邱华栋:《中华工商时报》编辑、青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诗集、散文评论随笔集40多部,400多万字,有《正午的供词》、《花儿花》等。)
观察员身份: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韬、张晓玲、杨波
中央民族大学 马晓晗、马雅虹、甘翠、刘维、治晓梅、张雪超
陈志宏 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中生 张帆、龙磊
王大绩:我觉得模仿之作,实际有不同的层面,有的是有意模仿,有的是无意模仿,或者是有的是全面的抄袭,但有些是借鉴。严格说没有不模仿的东西,例如我们说:哪一首律诗不是模仿前人的作品,哪一首宋辞不是按词牌来填词,他们也都是一种模仿,但是这种模仿和抄袭还是不一样,我们明确的规定他不是抄袭,仅仅是模仿,它是可以得高分的。
邱华栋:模仿之作不应该得高分。
主持人: 现在支持王先生的有九位,只有三位认为不应该得高分,王先生能不能告诉我们,你们在评价一篇作文是好作文还是坏作文的时候,标准是什么?
王大绩:标准就是由考试中心命题组拟定出来的作文评标准。领导小组首先要对这个标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认定,然后要找若干作文的例子来举实例,把这种标准具体化。
主持人:您还没有告诉我们,你们在评分的时候,明确的标准是什么。
王大绩:现在基本上是有一个基础等级要求和发展等级要求。基础等级要求就是,你比如一篇作文,审题要正确、语言要通顺、结构要完整、感情要真挚、字迹要端正等等。这是一篇文章的基础要求。另外还有一个发展等级要求,大概是四点:一个就是深刻,一个就是丰富,再就是有文采和有创新。这四项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实际这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评定。
主持人:邱先生认为这个标准能不能评判出好的作文?
邱华栋:在作文的写作上,一定要有所个性,一定要表达出他的创造性。
王大绩:评分标准它实际上是向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个导引,但是考试它有它必不可少的一种局限。
主持人:很多作品你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他有模仿的痕迹,这你怎么对待?
王大绩:这种模仿的文章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一篇文章无非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高考试卷中有一种语言表达的题目,一种是仿用句式,一种就是变换句式,仿用句式就是仿照原句的形式而改换它的内容,另外一种就是变换句式,实际就是保留原句的内容,语言表达这个题目它实际在某种意义上,和写作也是密切相关的,也是写作的一种训练。
邱华栋:不然,作文的这种模式化、八股化,我觉得越来越严重了,《心灵的选择》也是这样的,他就预先设定了一个答案,让你沿着方向走,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创造的能力,就乖乖地被牵着鼻子做出一个文从字顺的简单的作文,就能拿到高分。
王大绩:邱老师刚才提到的八股,我也有想法,八股现在大家都是口诛笔伐,但是实际上这里面的规律,应该仍然是我们所借重的,一提到八股,我就老想到一个俗话,就叫穿小鞋,利用手中的权威给别人穿小鞋是很不道德的,包括考场作文就是一种小脚,一个钟头之内、千字之内,他就应该有一种可以允许模仿,而且甚至应该有一种合理的模式。
邱华栋:一开始我们的作文,要求首先有一个觉悟,觉悟是有一个想法在里头,就是一个道德判断,其次就是要有一个技术,这个技术你要会用排比句,要用一些名人名言,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作文教学。
王大绩:我说的主体片断不雷同,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模式,就是它和我们宇宙整个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到首都国际机场去看到上百架飞机,我们一方面赞叹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性的思维,同时我们看都是一种模式,都是一个机身两个翅膀,因为只有这种样式才适合在地球这个大气层中高速飞行,越具有创造价值的东西,它越可以定型为一种模式。
主持人:对结构样式您觉得这个要求过分吗?
邱华栋:结构样式本身从细节上讲也有很多可以变化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能表达我们真切的感情呢,我们今天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最基本的、最质朴的东西,没有表达出来,通过我们的作文没有看到。
主持人:王老师,您觉得在教学生作文的时候,作文教学是否承担了德育教育的任务?
王大绩:当然承担,必须要求人是向善,向美好,向完美方面来飞跃,来提升,而不能是颓废的、阴暗的。这一点是做人应该有的最起码的一个道德底线,这一点应该维护。
邱华栋:我不否认这个底线,但是我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比如说:作文可以选择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我们周围的很多材料都可以进入作文的出题范围,从我自己的例子出发,我十几岁就发表作品,当时有一个模式:你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你交给警察叔叔,你写这个作文就能得高分,我写我养了一条鱼,我在小溪里抓到一条鱼,那条鱼怎么活怎么死了,我的语文老师给了我非常高的高分,而那一下就激发了我,强调了我的创造性,我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个性,不断鼓励我这方面的能力,驱使我远离那种模式,远离那种虚假的东西,表达我的真情实感。
王大绩:我们中国作文教学的课堂也是异彩纷呈,就包括各位研究生、大学生,还有中学生,他们也上过很多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作文课,我们做什么事,是把事情按照规律作好,邱老师刚才说的,培养作家大概不是中学语文和中学作文的一个使命。
主持人手记:我的克隆作文
主持人:二位现在讨论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歧,您认为学生当中懒惰的不愿意自己创造,模仿写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您不认为这个现象非常严重。
王大绩:高考阅卷中,我们能看出他是模仿谁写的,是为数不多的,他只能是某个局部。
张帆:一般来说,就记个大概,就是套模式。
主持人:老师鼓励你们这样做吗?
张帆:一般不是,一般我们想象力都不是很丰富,高考的时间也非常短。
主持人:那说明这个情况很严重,不像您所预想的那样,学生都已经有这样的感觉,而且学生觉得就是这样合理的。
王大绩:他所说的现象,也表明这个不是作文教学,也不是作文课的一个职责,也不是作文能够解决的。
刘维:我从本质上来说是支持王大绩老师的观点,模仿它是一种途径,作为高中的教学,它不是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的的,王老师也说是从样式、结构方面,应该来模仿,在这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中文的修养,特别是作为这种创造性,它从本质上也是一种模仿,我们从生下来在一举一动上都是在模仿别人,在您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当中,老师教你的方法,基本上都是让您模仿。
刘维:我可以创造,为什么能创造?因为我模仿了别人的,我有基础了,我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调动我自己的一些积极性,一些创造力,然后就创造出来更新的东西,模仿就是一个基础。
邱华栋:那就不叫模仿了,就叫创造了。
王大绩:大家都非常赞赏中国话剧一个里程碑的剧作,曹禺先生的《雷雨》,那其实也是模仿之作,模仿的是《玩偶之家》,我们看整个剧的形式是一样的,这种模仿或者说借鉴,都是在广泛意义上存在的。
邱华栋:像《雷雨》,它变成中国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特定人物关系,当然关系还是《玩偶之家》里的,但它变化了,它创造了,改造了,改良了,改变了,它有很多变换。作文不一样,作文是非常虚假的东西,千字文那么短一个文章,已经都受了那么多年教育,教给咱们中学生什么最起码的东西,我看不出来。
主持人:您认为这样会对学生造成什么的损害吗?
邱华栋:损害特别大。我举个例子:我看到一份材料,讲上海的学生,有一次考试作文,一半的学生他们的作文里都是讲单亲妈妈或者自己的爸爸去世了,全是虚假的东西,就是让学生说假话。虚构是经常的,虚构一个形象,但这个形象本身,表达的那种感情是特别真实的,所以虚构跟模仿不一样。
王大绩:写假事不算说谎,写假事是创造,写假事是一种想象,想象是一种创造意识,但它能够变成一种能力,还需要持久不断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它存在这么一个差距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让考试得高分,还是为了培养表达的能力,仅仅是表达的能力或者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操,有一些修养上的提高?到底是什么?
王大绩: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就是通过写文章使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进一步深刻和明确,这是写文章的一项重要意义,另外一方面它有一种思维,它这种思想感情还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所以也需要一定的文章的语言样式,两个层面:思想感情和文章的结构形式,应该都获得提高,既要学会一种工具化的表达方式,也要锻炼自己的思维想象力。
邱华栋:当然还是要从一个理想化的眼睛来看现在作文考试的局面,它确实有非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就是做人和作文之间差距太大、太远。
陈志宏:王老师所说的模仿,我觉得是合理的,中学生他们由于个人的学识方面,自己很少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技法,所以技法上的模仿是可行的。
陈志宏:从感情方面我是反对写假的,很多学生可能是身不由己,以前小学有一个同学,他写了一些不一样的,遭到老师、家长的批评。
王大绩:那是教师指导有问题,当然也存在在阅卷中实际操作的问题,两方面风险都有的,你不按过去的套路在写,包括思想感情的套路,可能某些老师是不认可的,你如果一定要创新,可能有旧观念的老师不认可你,这个阅卷就存在这么一个现实问题。
邱华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面向社会的,我们需要更有创造性的、更有个性化的人才,据我所知,未来几年,全国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部教育要推行选修课教育,教育体制很快要变化,我们的作文体制要求你去适应一个套套,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先给你一个预先的道德测验,道德测验可以取掉,可以做别的一点更人性化的题目。
王大绩:就我对考试中心的了解,他们是非常希望倾听有建设性的意见,你究竟怎么来考,怎么出更合理,我们应该打破一种不破不立的思维模式,首先你能拿什么来考更好。
治晓梅:我们一直是支持邱老师的,因为我们在听邱老师陈述的时候,发现邱老师持这种态度主要是一种忧虑、一种担心,很明显我们支持的是创造性思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我们是应该有,但是是在模式里面,我们支持在这种规矩里面有创造性思维、有个性,有自己的东西,作文也好,文章也好,所有的东西都是要求个性化的,才是优秀的,所以我们一直支持邱老师这边。
刘维:但是我觉得治晓梅,她说模仿最后限定到一种模式当中,这个我是非常反对的,因为王老师一直说模仿它是有层次的,而模仿是一种途径,在我们看来,这个模仿是学习的一种必经的途径,我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在运用我们自身的先天的素质,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就认为模仿它本身是没有错的。
主持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引起了我的一个思考,如果我们面对同一个题目,写两篇作文,一篇写在日记里面,一篇写在以后交给老师去评判甚至说拿去发表,我们会不会写出来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不知道各位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但是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怎么样写文章,希望我们都表达一些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这是没有错的。希望我们中学的孩子也这样做,希望这期题目能够给我们的中学教育带来一点点的启示。
主持人手记:我的克隆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