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身份:
广东省云浮市市长 郑利平:建议要到小城市工作
深圳沈青金必德营销策划公司董事长 沈青:大城市能够实现你创业成功的梦想
观察员身份
温鹏程 温氏集团总裁
朱晖 电讯公司公司职员
田佳 中信银行
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生 陈熙男、付雪敏、陈泉倩、王宁
陈学军 中青报编辑
张博 公司主管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姚建平、段钢
杜永全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
郑利平:我是非常建议大家要到基层,要到小城市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几年呀,从有大学生毕业可以双向选择之后,大量的人才往大城市里涌,那么就造成一个在小城市人才特别缺乏。
沈青:我的观点非常明确,一定要去大城市,大城市能够实现你创业成功的梦想。
主持人:现在结果已经看得出来,有四位选择了小城市,剩下的八位都选择了大城市。我们去一个地方工作就意味着我们要去一个地方生活,小城市和大城市一个很大的差别就在于生活环境不同。
郑利平:到小城市工作肯定面临的问题就是生活环境比不上大城市,这仅仅是代表物质层次这方面的待遇,但是能给人带来满足的,不仅仅是物质层次的东西。
主持人:您首先就承认小城市在物质条件上根本比不上大城市是吗?
郑利平:是的。
沈青:人往高处走,往什么地方流呢?往待遇更好的地方流,这个有一个统计数字,近三年,中国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80%选择的是大城市。
沈青:大城市首先它的就业机会多,很多专业在小城市里没有办法体现,比如从事金融、证券、财务、新闻记者、甚至包括很多的IT行业、新经济等等,就是大城市里头,它的职业的容纳量会越来越大,职业的容纳量越大的话,就给了你更多的选择机会,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你成功的机会就会多。
郑利平:但是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假如说小城市人才特别缺乏,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去的话,马上就能够争取到施展他聪明才智这样的空间、这样的位置,因为他作为一个生产力要素,大城市由于近年来人才的聚集比较多,所以人才聚集到一定程度,每个新的人才所得到的收益,这是个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主持人:边际收益它一开始是递增的,然后后来到一定点之后,才开始递减,您得论证,现在已经到了分水岭,已经开始递减。
郑利平:我们这个问题呢,谁都没办法找到那个准确的点,小城市由于人才很缺乏,那么应该是处在递增的阶段,在大城市,一个年轻人分到一个新的单位去,这个单位很多工作原来已经有人做了,你就只能在旁边慢慢学着,这个很显然就是收益递减的规律在起作用。
沈青:实际上恰恰是反过来的,为什么反过来呢?小城市往往就业机会非常少,因为它经济不发达,它的企业不发达,往往很多人才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大城市就不一样。
主持人:你们两个人最大的分歧就在于,一个认为在大城市里工作的机会更多,或者说成长的空间更大,而您认为在小城市里,这样的机会更多。
主持人: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测算一下这个机会的分布。
沈青:这个我可以举简单的例子,我原来是在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工作,工作了10年以后,我从青海到了深圳,我认为我在深圳工作的10年,所掌握的知识、所开阔的眼界或所做出来的成绩,包括我的影响力,是我在青海10年的时间远远不能比的。
郑利平:我几年前在哈佛毕业,我们学院两届学生10个中国人,不回来的很多同学现在都在世界银行、在联合国这些很大的国际机构干,他们干得也不错,但是在我们眼里,他们始终做凤尾。我们回国的两个,另一个在国家机关做局级干部,他干了几年还不过瘾,还到底下一个地级市去干副市长去了。
沈青:郑先生这个观点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这种成功的案例没有代表性,郑先生发展的那个时期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期,所以他机会很多,现在可就不一样了,现在市场经济20年的发展可以说很多的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了,经济壮大起来了,机会相对的在减少。
郑利平:我想打断你的话,你要注意一条,发展起来是大城市发展起来了,小城市欠发展地区仍然有很多机会。
沈青:比如深圳,有个太太药业的朱宝国,原来是河南郑州大学的化工系毕业,分到了新乡,新乡发挥不了他的作用,干脆就辞职,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现在有十几个亿的身价。
郑利平:你要讲例子的话,云浮也有,非常非常多成功的例子,我看今天我们这个观察员有一位温总,就是云浮温氏集团的总裁。
主持人:我们请温总说一下,您为什么在云浮市,而不是到大城市去创业呢?
温总:我想年轻人毕业以后,他选择的话,我想选择小城市成功的机率要大或成功的速度比大城市要快。什么叫做资源稀缺,你作为一个人才,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只要这个地区需要你,我想你成功得会很快。我们公司现在有500多个人,其中硕士以上的就有28个,我们公司18年来,人员的流动率是相当低的,我们公司的科技人员,进入公司以后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郑利平:他们这个公司去年的销售额是23个亿人民币,是广东省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他们的创业也是白手起家,就是几千块钱起家,所以我就想说明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能够让年轻人成功的因素。
沈青:大城市就业成长的快,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你从大学校门里出来,如果你的知识能管三年就很不错了。
郑利平:这个还是没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城市就不能懂电脑?不能懂外语?
主持人:不能盖图书馆是吧?
郑利平:这个不能盖图书馆,我现在跟你讲我云浮,我底下每个县都有图书馆,每个镇里头也有图书馆。我想讲的是,小城市它有一个问题,由于一般小城市的企业,它的单位规模比较小,工作就要求综合能力比较强。
沈青:郑先生的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这个时代里需要的是多能性的人才,但是未来的时代里,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恰恰需要的都是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的人才就是你这个人在一个领域里,你比如搞软件开发的,你就是在这个领域里头发展你的才能,然后你是搞企业管理的,你就是在这个企业管理的这一个环节中发挥你的作用,只有这样的专业化才能促使我们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
主持人:专业化是趋势是吧?
沈青:是趋势。
郑利平:专业技术人才都需要非常强的复合知识,好比你开发电脑软件,开发设计的软件,假如你不懂美术,没有文化基础,你对这个大的文化平台的东西了解得非常少的话,你怎么去开发这个设计的软件。
沈青:掌握这些知识的人,他不一定要到小城市里去,他就能够掌握边缘科学,边缘科学没有城市限制,在大城市应该掌握得更好。
主持人:还有一些人,担心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说在大城市里工作,节奏非常快,你始终处于一种很兴奋的状态中,但是你在小城市工作,经常会处于一种慵懒、惬意、舒适的生活环境当中。
郑利平:我建议你也去经历一下,你去到那里会不会无用武之地,对于我来说,我到小城市工作,我从来没有觉得很舒服,学懒了。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很严重的现象,去大城市的学生非常多,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的?您觉得这种现象对我们国家的人才机制分配有没有什么弊端?
郑利平:宏观上说,它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大城市由于人才过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要是所有的人全部涌向边际收益递减的地方,对整个国家来说,肯定是一个浪费,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沈青: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他们为什么80%一定要选择大城市里去呢?那么第一,大城市里就业机会多、成才快,第二个,待遇高,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这种情况下来讲的话,大城市给大学生成才的空间要比小城市大得多。
沈青:这个失衡是现实,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差距是比较大的,经济现象是经济规律形成的。
主持人:经济学上好像把这个称作马太效应,富的地方越富,穷的地方越穷。您认为这合理吗?
沈青:从平均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合理的,但这种现状是合理的,越发达的地方它就越发达,越不发达的地方,它就很难发达。
郑利平:与大家对贫穷地区、落后地区的了解不够也有关系,这个信息不对称,现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沈青:信息是对称的,因为是个高度发达的世界,比如我和郑市长要通一下信息,打一个手机就过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两极化的现象?就是一个是经济规律形成的,我们要承认,就是说大学生他选择职业,他本身在市场经济中就是一个要素,这个要素是要配制的。那么在大城市他就业机会多,在上海,别克轿车里面大学生就有15000多人,在广州的本田这样的世界500强的企业里头,大学生的比例是17000多人,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给他更多的这样的机会。
郑利平:这里头也有一个问题,也说明我们国家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你很多物质的东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你不可能去追求自我实现,这证明我们这个社会在转型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主持人:您现在是不是觉得人才流向小城市的时机到了?
郑利平:时机到了,因为随着我们国内提的西部大开发,首先对西部这12个省区,欠发达省区要大开发,所以现在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应该是年轻的朋友,意识到落后地区、小城市是他们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的时候了。
郑利平:我认为到小城市工作,首先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他必须面临一个从基础工作做起,而且跟当地的文化要有个磨合,一定要有这种思想准备。
沈青:我建议大学生到大城市去就业,第一个要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必须要有很强的危机感,第二个是大学生到了大城市里就业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主持人:现在我们的比数变成了五比七,七位支持沈先生,五位支持郑先生。
陈:我还是支持去大城市,我支持沈先生的说法,我以前在一个小城市,它的关系网络很复杂,而不像在大城市里面,你有才能你就能发挥,在小城市里面呢?它更看重关系。
杜永全:首先我很钦佩郑市长,但是我对郑市长个人成长历程提出个异议,他毕竟是深圳出来的,具备大城市的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的理念,所以他能把小城市经营好;第二点,就说一个人,第一件事情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专业,第二件事是进一个比较好的企业,第三件事情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开明的老板,主要就这三件事情。大城市往往企业发展机会比较多,具备先进管理模式的企业也比较多,这三件事情在大城市里很容易得到实现。
段刚:我们主要考虑两个点,第一,在我们这个劳动力市场构建方面,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劳动力市场流动机制不健全,如果相对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话,这个流向不会成为一个问题;第二是一个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每个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刚才两位嘉宾,举了很多这种成功的企业的例子,还就自己的经历谈了很多,但是我觉得更多的一点是他自身的一种选择,首先他对他自己的专业、岗位、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各方面有一个综合的认识,这样他适合在大城市好还是在小城市好?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自己的一个选择,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后,他才能够相对比较投资成本收益。
主持人:您的总结非常好,这次我们讨论了关于去大城市还是去小城市的问题,当然我们的讨论无意让大家决定,您一定要去小城市,或者您一定要去大城市,我们只是把去小城市和大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摆给大家看,我想任何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机会非常多,但关键在于你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