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
嘉宾观点:
王泉根不赞成蒙学必修,呼吁尊重儿童天性。
漆永祥支持蒙学必修,认为小孩需要学习一些传统文化。
观察员身份:
杜白塔 某石油器材公司驻京公司经理
刘逸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记者
冷葆青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公务员
冯 新 北京道远教育服务公司总经理
刘 炽 北京道远教育服务公司业务经理
黄 燕 南昌大学中文系学生
冯 楠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
杨汝清 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
徐慧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生
竺小政 北京“一耽学堂”员工
游学兵 北京某公司职工
阿军 北京某中学高中生
和晶:12演播室,尊重坦诚、鼓励思考。在近些年有很多文人和学者,他们尝试着把国学的启蒙教育,用各种方式推广开来。那么北京已经有了蒙学馆,还有“一耽学堂”、圣陶小学,像这些的学堂呢,就是把国学的一些启蒙教材,向我们的四到六岁的孩子进行普及教育。这些孩子们要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蒙学读物。那么有的人就会说,这么小的孩子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去学这些蒙学读物,对他们是很必要的吗?
漆永祥:国学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词。简单地来讲,照我的理解,国学也就是传统的一个国家的学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那么传统文化,它有好的、不好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好的一方面。我主张在小孩子当中来学这些基本的蒙学读物,再大一点,就可以读“四书”方面的东西。就是由于我们现在对传统的东西知道的太少,包括我们大人,就有一种文化的焦虑感。从小孩子抓起是应该做的,我觉得这些读物适合小孩子读。
王泉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国民倡导学习我们民族的今天的文献,那很有必要。但是我不太赞成四到六岁这么小的小朋友当中也来推广。我认为是不太适合小孩子的天性。
和晶:两位教授分别有不同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十二位朋友做第一次的选择和判断:九位朋友都觉得四到六岁的孩子读《三字经》这些蒙学读物,是非常合适的,两位朋友赞同王教授的观点,觉得现在读还太早。还有一位朋友弃权。
漆永祥:《三字经》一共是276句话, 618个字。但是它包括的内容,从一开始讲人的本性是什么,然后再讲“孟母三迁”,这样它都是讲的小孩子的故事,小孩子是愿意听的。
王泉根:我从来没有否认过这种读物的文化意义,我只不过想强调一下这种读物在哪一年龄段阅读更加合适。《三字经》、《千字文》这种传统的读物,对四至六岁的小孩来说是不太适宜的,因为人之初应有梦,儿童四至六岁这个年龄段,是他做梦的时候。我在这里想起了鲁迅的一篇文章《我们现在这样做父亲》。他认为我们现代社会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幼者,也就是以孩子为本位。他认为对于儿童教育第一是要理解,第二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假如说对儿童心理不了解的话,就会产生一味蛮做。
和晶:王教授,您觉得四到六岁这样的一个过程和经历,对他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您觉得有消极的影响?
王泉根:我是不太主张在这么幼小的时候,我们太急于求成。我们小时候会想到,月亮上面还有吴刚,还有桂花树,吴刚捧出桂花酒。今天的小孩他从小所接触到的,实际上我认为这是成人文化。所以我是不赞成在这么小的儿童当中来推广它们的。
漆永祥:国学教育这是个童子功的问题,你过了这个年龄再去学,肯定是不行的。
和晶:漆教授,您觉得在我们现在孩子的这个四到六岁的孩子教育中,加入了这个蒙学教育之后,会对他的将来有什么影响吗?
漆永祥:讲到“王祥卧冰”,如果按古人的解释,不要说小孩,我都想不通。他为了孝敬他的妈妈,他妈妈要吃鱼,他就趴在冰面上去,不冻死了吗?这个鱼能出来吗?可是如果我们按今天的话来解释,这个话是能解释通的。他去凿冰,凿出一个洞,我们从科学的情况知道,那里有空气,鱼到那里来吸空气,它自然就跳出来了,这种情况是有的。如果你用这种方式来讲,孩子他能理解王祥这种孝心。如果你还机械地讲,他爬在那里,感动得那鱼自己跳出来,谁都不会相信。它(《三字经》)每三个字后面都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你要讲得吸引人,它很好听,你要讲得不吸引人,他觉得你在骗我。
王泉根: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我们传统启蒙读物的文化意义、现代价值,但是我们现在问题是这种读物放在哪一个年龄段更加合适。假如放在少年这个阶段呢,非常必要。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学中国历史还远远不够,我建议有关的教育部门呀要设立一门中国文化的课程,把我们传统民族的警句格言都汇编到一起,大量地让中学生阅读,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和晶:是不是你们俩最大的分歧不是说读还是不读,读是肯定要读的,就是什么时候读,可能是一种方式方法的差别问题。
漆永祥:这个《三字经》,包括《弟子规》这样的东西,就教的是这些东西。它没有特别深奥的东西,除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之外,它会教你怎么样来干这些具体的事。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要吃毕业聚餐,和老师在一起吃一顿饭,老师来了20分钟,学生一个都不来,在吃饭的时候,端上一个菜上来,老师还没有动筷子,学生先吃。这是在四五岁应该解决的问题。
冷葆青:我们现在的国学教育,恰恰是差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这一点我跟漆老师可能有一点分歧。我在大学里面,必修课就是一门中国汉语,然后选修课就是一门古代汉语研究,就这两门嘛远远不够的。
和晶:北京现在有一些蒙学馆,其实有很多家长报名呀,可能有些家长就像王教授不赞成的那样,希望它的孩子急功近利快点成才,但是我想也有的家长他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有一些国学传统的影响,可能是各自目的不同。但是的确现在有了这样的现象,而且这样的学馆在慢慢增加,也有很多人愿意做义工来跟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辅导。
冯楠:我是北大的本科生。我做义工已经两年了,第一年是做义工,第二年做教务。也是给孩子们讲三字经,然后《弟子规》。一般都是7岁到小学六年级,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最多的。而且我们作为大学生,也还保留一些天真的东西,我们也想让小孩子有一些天真的东西。我举一个例子吧,我们就讲过“三光者日月星”,然后小孩子就会说,老师你说得不对,月亮是不发光的。我说有些时候人心里是有光芒的,古代的人看见月亮的时候,相信它有光芒,是相信它有希望,然后他就知道了。我们还是要这种童心的。
王泉根:我们今天讨论一个焦点的问题,要不要保留孩子的童心,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权益,不一定要过早地知道成人世界这么多的秘密。
和晶:我觉得您反对的是在四到六岁的孩子中间,加给他那种附加的东西,包括可能是让他去报钢琴班了,让他去报英语班呀,去上电脑班呀,可能这些附加的东西您一概都不赞同,对吗?
王泉根:不是这个意思,现代教育一定要尊重儿童权益,一定要尊重被教育者,这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理念。
杨汝清:王教授刚才谈到了对于现在儿童童心的剥夺,我赞同王教授这个观点,确实现在有很多家长附加给孩子很多的东西,让孩子不堪重负。但是说对于蒙学教育,我觉得不存在王教授所谈的这个问题。因为蒙学本身从它这个含义上,在古代来讲,它就是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如果要是说到中学以后,他已经起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时候启蒙教育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所谓的蒙学就是给他启蒙的,那么启蒙阶段就是四到六岁,这个时候目前来讲是最黄金的阶段。
漆永祥:所以我们不要一提蒙学教育,或者一提说给孩子背这些东西,感到它很可怕,就觉得我们又要给孩子强制地加一点东西进去,不是这样的。还是让他养成一种思想、一种行为,让他把这个东西作为他日常的习惯。
和晶:大多数的父母在家里,他们很可能谈的就是升职、加薪、分房子或者说单位里的人际关系。那么这样的环境我觉得不能推到孩子们身上,可能要推到今天的我们成人的身上。成人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下他们应该怎么来强调,或者是保持刚才两位说的那种我们的国学的这种特质?
漆永祥:这就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他就会想我要当什么物理学家、什么钢琴家,可是等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这个梦破了,让他去真正做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的时候,这个心理落差太大,他就不愿意做这个工作了。
和晶:这个跟蒙学教育有什么关系?
漆永祥:蒙学教育就从小让他觉得,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是一个一般的人。
和晶:您觉得只有蒙学教育能解决人对自己普通性的认知吗?
漆永祥: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一定是蒙学。我们不要给蒙学增加那么多的内容,或者让它承担那么重的责任,要不然就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王泉根:但是我想强调一点,在小孩当中来提倡读传统的经典文献,这是作为一种个别的教育实验。我还是保留我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两三亿的少年儿童,这是个基本国策的问题。
和晶:请两位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让12位朋友更清楚了解你今天的立场。我们把重点再强调一下。
王泉根:人之初应有梦,我们的社会都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儿童该做梦的时候,就让他们做梦吧!我们不要把他们的美梦吵醒。
漆永祥:给孩子读一点蒙学的读物,等于是给孩子增加了非常优秀的一种童话书,对于他将来的成长,对于他将来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利的。
和晶:请12位朋友做第二次选择。10位朋友选择了漆教授刚才的主要观点,两位朋友是站在王教授这一边,接下来就请选一位代表做总结发言。
游学兵(支持王教授):这次节目当中支持王教授我应该是最坚定的一个。我觉得像四五六岁的儿童,最需要满足的是一种童心,在四五六岁的时候,就给他们以非常深刻的词语,让孩子们感觉非常的枯燥,应该在十一二岁或者五六年级这个时候,学生需要知识的一个积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把《三字经》需要掌握的知识掌握了。要还儿童一片童心吧!
徐慧玄(支持漆教授):刚才王教授一直在谈到,我们这样的一种学堂式的教育是违背儿童天性,没有给儿童的主动权。那么对于儿童来说,他是一种白板,他没有自己一定的积累的时候,完全把权利给他,那么是不是我们大人在推卸责任呢?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呢,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教孩子如何去做人,如何在人的心性上、修养上有所提高,那么这种东西是从他出生开始一直相伴他一生的事情。那么我们要教的这些三字经,是通过读诵的方式融汇到学生和他们这些孩子的行动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这不是一时一下就能够看到的事情。
和晶:今天,每位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但是从经历上来讲呢,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即便是这样,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像一个中国人,起码你应该知道《论语》是什么。谢谢大家参与《12演播室》,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