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探险协会7月23日在京召开2002年度“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出发仪式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北极朗伊尔城附近建立一个为期两年(2002-2003年)的临时科学探险考察站,即“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据悉,这将是中国人在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的第一个科学探险考察研究基地。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有关人士透露,中国将在5年内建立第一个永久性的国家级北极科学站。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此次活动将为促进我国政府尽快在北极建立国家级的第一个科学站而努力。
此次探险考察的题目为“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系统对比研究”,涉及学科包括大气、地质、冰川和植物学等,共16名科学家。考察队将于9月9日返回。
此次活动得到中国科协批准,并得到挪威政府的支持。“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考察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东生院士在欢送会上表示,这次考察的队伍中有许多专家曾参加过青藏高原的考察,也有去过极地的专家,可以说是老中青结合。
我国是1925年“斯瓦尔巴德条约”的成员国之一,这一身份表明中国人有权在该区从事科学考察、建立科学站以及开矿等活动。
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叶笃正院士表示,全球气象学研究都与挪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挪威有许多世界级的气象学家。他希望探险工作今明两年得到观测结果,后年在那里建立比较永久的站。
斯瓦尔巴德群岛处于北冰洋,总面积达6300平方公里,其中60%被冰川覆盖,是研究现代冰川进退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利场所。岛上多山,且分布一些大大小小的湖泊,湖泊中的沉积物是记录北极地区气候环境演变的很好载体。该岛正好位于北大西洋暖流流经之处,夏季这里仍生长着多种植物,是考察研究北极植物区系的最佳场所。研究北大西洋暖流如何影响该区的气候环境状态,影响北极某些海域浮冰的物理特性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演变的规律,在本项目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和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具有一定的可比之处,因此,可开展多方面的比较研究。
中国科学家介入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研究始于1991年,当年,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邀请,并得到南极考察办公室经费支持,于当年7-8月参加了由挪威、前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组成的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及其邻近海域考察。(来源:科学时报) (记者马晓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