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背景
自1991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开始介入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研究。1991年,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太学Y.叶新教授邀请,并得到南极考察办公室经费支持,于当年7-8月参加了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组成的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及其邻近海域考察。1993年,中国科学院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签订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合作协议。之后,高登义、张青松、竺菁等科学家于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阿拉斯加地区多次参与大气科学、地学和生物学的国际合作考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成就。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于1995年派出以秦大河为首的6人科学代表团(成员有高登义、张青松、刘健、刘小汉、赵进平)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会议,就中国科学家申请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一事进行答辩。鉴于中国科学院在北极地区具有三年以上的考察研究历史,并有相应发表的北极科学论又和著作,符合IASC的入会条件,中国科学家以中国科学院的名义加入了IASC。次年,中国派出以陈立奇(南极办主任)、秦大河为首的代表团出席IASC会议,从此,中国科学家以中国的名义成为IASC的成员。
加入IASC是中国科学家介入国际北极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建立中国人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自199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科学家多次应邀参加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科学考察研究以来,中国科学院得知中国可以在该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的信息(根据1925年签订的斯瓦尔巴德条约)后,非常重视。在中国科学院的“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科学)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子课题,积极筹建在斯瓦尔巴德地区的科学考察站。该子课题负责人为高登义(1997年改为邹捍)。其后,中国科学院曾派资环局有关部门与该课题共同积极筹备。1996年,中科院陈宜瑜副院长率团(成员有秦大河、高登义和张兴根)赴挪威,就广泛开展中挪科研合作(包括在斯瓦尔巴德建站事宜)与挪威相应部门会谈和交流;1997年,中国科学院得到了挪威驻中国大使馆关于“欢迎来斯瓦尔巴德建站”的函件。
走科学与企业相结合的建站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协助该课题向企业筹集经费,力争走一条科学与企业相结合的建站之路。
在一段时间内,建站经费成了建站的首要困难,中国科学家希望在北极有科学研究基地的梦想一时难以实现。
在1998-2000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根据中国科协“五大”精神,尝试走一条科学与企业相结合的道路,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政府的关怀下,在有关企业的支持下,完成了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探险考察,提出了建立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书,并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青海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采纳。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李鹏委员长题写“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历史、资源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科学专著已于2OO1年底出版。这是在中国科协“五大”精神指导下的成果。
“走与企业相结合的科学探险考察研究道路,并将它纳入国家事业的轨道,力争为国家事业做出点滴贡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从上述两次科学探险实践中总结出了这条科学探险研究的道路。
基于上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为建立中国科学家的北极科学基地筹集资金过程中一直遵循上述宗旨,深知此项活动是为我国正式在北极地区建站探索道路,总结经验,并尽可能地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中国科学家尽快步入世界北极科学研究先进行列。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得到挪威驻中国大使馆关于“欢迎来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站”的正式函件并与企业签订合作建立“中国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意向书后,向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呈报请示,得到中国科协有关领导的批示支持。与此同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极地办有关部门报告,并请到中科院陈立瑜副院长和极地办两位负责人参加此项活动的科学指导委员会。在2001年9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考察队长高登义明确表示,建立“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也是为不久的将来建立中国北极科学站探索道路。
选站概况: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考察队”在挪威驻中国大使馆、挪威极地研究所、UNIS大学、斯瓦尔巴德州政府、新奥尔森长官以及Y.叶新教授、R.赫曼森总裁等挪威朋友帮助下,经过半个月的对比考察研究,从科学研究和经济实力两点考虑,选定了朗伊尔宾(北纬78度13分)某地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从此,中国的科学家开始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考察临时研究基地,可以在2002-2003年进行两年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与清藏高原生态文成环境系统对比研究
经“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指导委员会”认真研究,从我们的实际条件出发,在未来的两年中,将重点对比考察研究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与青藏高原在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方面的异同,以发挥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的优势。力争以有限的科研经费取得尽可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科学家尽快进入国际北极科学先进行列做出点滴贡献,为我国政府即将建立的中国北极科学站提供点滴经验。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选定,并将进行为期两年的科学考察研究。我们衷心希望,这将为我国政府尽快建立永久的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起到促进作用。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