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认识中国虎     华夏虎文化     放虎归山记     从这里做起         



虎 缘——国际华南虎考察团赴江西考察记


  俞长好 涂晓斌 李小勇 彭国康

  (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 330046)

  千里之行只为虎

  继2001年3月、6月美国明尼苏达州动物园保护部主任郎·提尔森先生和助手杰夫·蒙特弗瑞先生两次来到江西宜黄考察后,11月28日晚世界闻名的南非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旅游区Londolozi的创始人大卫·瓦提先生和世界"拯救中国虎"慈善会创建人全莉女士及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记者等一行10人经湖南到江西,开始为期12天的"江西省华南虎栖息地和生态旅游投资"的实地考察。

  本次考察团成员有南非的大卫·瓦提先生(David Boyd Varty)、约翰·瓦提先生(Jonathan Charles Boyd Varty)、布郎尼·瓦提小姐(Bronwyn May varty ),比利时籍的全莉女士(Li Quan) ,美国的斯徒尔特·博瑞先生(Stuart Bray),英国的罗瑞·菲茨杰拉德先生(Rory Fitzgerald)、克里斯蒂娜·贝拉米女士(Christina Bellamy)。以及随行的中央电视台三位记者。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负责本次考察团日程安排及有关事宜。

  考察团在江西的行程为:宜黄县(11月29日-11月31日),乐安县(12月1日-12月3日),婺源县(12月4日-12月6日),彭泽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12月7日-12月8日)。

  11月29日清晨七时许,考察团在笔者的陪同下,乘大巴从南昌市出发,开往第一个目的地--宜黄县。

  沿途与国外朋友交流,才详细了解他们此行的目的。原来,LONDOLOZI公司(Londolozi在祖鲁语中意思为生物保护者)在以非洲大型猫科动物为主的生态保护区经营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大卫和约翰作为非洲野生动物环保的先驱,在不断的探索科学与动物保护传统领域的崭新范例。他们30年前创建的Londolozi野生动物保护区以观赏非洲豹而闻名于世,另外一个Phinda资源保护区则以观赏猎豹的最佳地点而享有盛誉。期间他们发现,如果想保护动物,最好要先保护大地。经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保护区公司通过各种活动,将保护区精神带到了八个非洲国家将近三十个不同的地点,他们成功的造就了保护大地、保护人民、保护野生动物为宗旨的Londolozi典范。公司先进的自给自足的动物保护先进模式使大卫有幸成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顾问之一,而约翰的Londolozi制片公司制作的节目为世界上92个国家的观众所观看,并以其兴味昂然的独树一帜的非洲豹特写而蜚声天下。Londolozi已在狮子、非洲豹和猎豹等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成功,这两年将注意力转向了最独特的食肉动物--虎所面临的困境。他们从全莉女士处了解到我国拯救华南虎的计划,对我国承担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重要项目的勇气非常赞赏,希望参加保护华南虎的行动。他们认为他们在南非猫科动物项目方面的广泛经验,能够对我国的华南虎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愿共同创造在动物保护历史中最伟大的成功范例之一。

  长途跋涉寻找虎

  11月29日中午,考察团到达宜黄县。江西省《信息日报》记者闻讯赶来,要对此次考察做全程跟踪报道。

  下午,考察团到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所在地神岗乡考察,查看了老虎食过的残饵(上次调查收集的),了解了当地猎户邹际云、黄炳南寻找华南虎的情况。约翰对有这样热爱和保护华南虎的农民感到意外和惊喜,为村民自立生死状,不顾个人性命,自发组织起来寻找华南虎的故事感动。然后又到另一位在60年代猎杀过云豹的猎户家探访。虽然国外朋友对华南虎厚爱至深,但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雨。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唯有我们的大巴车在摇摇晃晃的爬行,不时来一个 "跳跃",有时还让我们下去推它。等结束了这一天的考察,返回县城驻地时,已是凌晨1点30分,大家需要休息。

  第二天上午,考察团访问了目前唯一懂得捕虎的宜黄县二都镇老人--侯凤歧。侯老拿出了珍藏40多年的捕虎工具:弩、箭、矢等;并一一演示他当年是怎样捕虎的:从寻找华南虎的挂爪开始,埋诱饵,架弓弩,配置几十种草药,熬上七天七夜,然后把熬好的药涂在弓箭上,等待老虎上钩。约翰和大卫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为这可以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节目来开发,就如同在他们非洲Londolozi请土著人猎手模拟捕杀非洲豹、狮子、猎豹等的精彩活动一样。

  第三天,我们随侯老到二都镇严坑乡三坑山海拔800米多的山脊上,查看他发现的一只体重在75千克以上华南虎留下的"挂爪"(是侯凤歧老人于11月25日发现确认的),宽21厘米,长16厘米。两位南非猫科动物专家,在用尺子测量后,认为这可能为华南虎的印迹。当笔者结合实地情况分析说明华南虎栖息地植被特点后,兄弟俩一致认定是华南虎"挂爪"。两兄弟还提出当地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华南虎保护,农民最好不要进山砍伐竹木、捕猎,把山地腾给老虎栖息。当我们介绍我国政府公益林建设工程后,他们感到比较满意;当得知老百姓也响应政府的号召,已陆续向外搬迁,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很少有进山打猎的,目前采伐的木头为经济林木时,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兴喜之色。于是,我们共同期待华南虎有个美好的明天。

  12月1日晚7时许,考察团到达第二目的地--乐安县。乐安县林业局李乐辉局长等人已在路口等候多时。晚间商定乐安行程为:先看牛田镇水南村古樟树林,再到"千古第一村"--流坑,后上老虎脑自然保护区。

  12月2日,我们弃大巴,分乘5辆吉普车浩浩荡荡的向目的地进发。

  乌江两岸八公里长的古樟树林真是太美了,苍翠的百年古树、悦耳的鸟鸣声、悠闲静卧的黄牛、独自嬉戏的牧童、静静流淌的乌江、自由游弋的鸭群……我们都深深的为眼前的景致所动,国外朋友长时间赏玩、拍摄,俨然一副陶醉的神情,迟迟不能移步流坑。大卫与约翰兄弟还提了不少问题:古樟树林附近平地有多少公顷,西边的山有多高,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有多少居民,有多少可以被迁出等等。

  我们在流坑村吃午饭时,才知道Londolozi的创始人对水南村特别感兴趣的原因:有山、有水、有古树,旁依古文明建筑遗迹村,和大卫梦境中所看到的一样;再者,中国的动物种类、数量虽不比非洲,但有悠久的文化--这里是创建华南虎野化繁育与古迹、生态旅游相结合基地的最佳选址。当拿出当地行政图和简易地形图,我们共同分析后,大卫和约翰认为可以划出一块以水南村古樟树林为中心,乌江两岸除流坑、水南村住户区的上万亩区域建类似于Londolozi模式的保护地。

  下午,当我们完成对流坑的考察后,瓦提兄弟提出要再去水南村古樟树林看看。在地方野保站同志和笔者的陪同下,又去考察了一番,这一去使他们更加相信了自己的看法。

  下午4时许,考察团离开流坑,驱车赶往坪溪乡(当天与另一乡合并,更名为金竹乡)乡政府所在地,以便更接近我们的下一个目标老虎脑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以猴子嶂为中心的江西乐安、宜黄、宁都三县交界地带。晚上8点多,考察团就着静穆的夜色进入了坪溪乡。

  12月3日清晨6点,笔者招呼大家起床,吃了早饭,带着午饭--一箱饼干就出发了。今天我们要走很远的路,爬很高的山。8点多,我们的吉普车就不能往上爬了,于是考察团在当地山民的带领下,一行20多人,沿当年毛泽东打游击走过的道路,向老虎脑中心地带开进。

  在此,先向交代一个问题,此行的非洲朋友有一个和上回来的杰夫·蒙特弗瑞先生一样的观点:华南虎在山脚活动而非山腰、山顶。同时,他们习惯于爬mound (土墩、小山)而非mountain(大山、山脉),因此,认为今天的行为是白白浪费精力,我们费尽周折,极力促成了此次爬山,因为此次爬山不仅是再次证明一个学术问题,还能显示江西省华南虎调查十年来的心血结晶和表达省内专家多年来的努力不被国内外同行普遍接受的苦衷。

  因山高路险,9时许我们登山的"战线"已绵延1公里长。沿途不时有野猪脚印发现,中外专家都看好一点,野猪是华南虎的美味之一。走一路,惊险一路,有的衣服挂烂了、有的手划破了、有的摔倒了,但大家都无所畏惧,奋勇向前。当雾霭里的猴子嶂在大家眼前若隐若显,象是告诉大家,这儿不属于你们只属于老虎,当云雾间高耸的天门嶂像一个笔直的山门,想将我们拒之门外时,贝拉米女士和全莉女士打起了退堂鼓,约翰也说:"It's so dangerous!"(这太危险了!) ,当被告知我们要爬过此山,现在没有退路可言时,他们继续了,而此时大卫和他女儿早已爬到半山腰了。

  我们的手脚在攀岩,心在祈祷。

  终于登上了海拔1152.7米的猴子嶂,可以歇一歇了,大家开心的嚎叫个不停,大卫对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大叫:我是第一个登上此山的南非人。大家吃着小饼干、喝着纯净水、沐浴着明媚的阳光、享受着凉爽的山风,欣赏大自然造就的美景:从山脚到山顶,在阳坡依次分布着杉木人工林,毛竹、杉树、松树混交林,青岗栗、苦槠阔叶林、灌丛、五节芒为主的草甸;阴坡略有不同,依次为毛竹林,青岗栗、甜槠阔叶林,箬竹林,五节芒、八茅为主的草甸,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非常明显。低山草甸下茂密的青冈栗、苦槠林中,成熟落地的种子随手及抓一大把,这丰富的"木本粮食"为动物顺利越冬作了良好的能量贮备。五节芒、八茅遍布的草甸区,华南虎喜食的野猪、水鹿、苏门羚的活动痕迹越发的频繁,我们期待奇迹的出现。由于时间紧,考察团放弃攀登天门嶂。

  下午1点,我们下山。2点15分左右,抚州市林业局李小勇高工首先在行进的道路边1米远发现华南虎卧迹一处(如图所示):长2.46米、宽1.76米,东偏南45°走向,位于山脊靠东一侧,时下风向东南。卧迹处干净无粪便,新生的石蒜草长约10厘米(野猪最喜欢吃的植物之一),在卧迹处又收集到虎毛20余根,专家们估计此迹已近半月。在卧迹附近又发现多处足印,清晰者似"梅花"状。然而约翰认为这或许只是云豹、金钱豹等动物的痕迹,不一定是华南虎的,然后不屑的走了。我们仍毫不气馁的继续测量,作着记录。不多时,100米开外的山坡处传来了喜讯,我们急忙赶了过去,原来约翰发现了一处特别清晰的"梅花"状足印,并在周围搜索出一连串杂乱的夹杂着野猪足印的足迹链,惊喜万分的约翰,像小孩似的对我们喊道:" Tiger! Tiger!",并手舞足蹈的向我描绘起一周前华南虎在此追捕野猪的精彩一幕。大家都乐了,上前围住哪稀罕的足印:这清晰的印痕,是留在野猪拱的松软的土地上,形状正如一朵盛开的梅花,五 "瓣"具全,经测量,宽14.8厘米,长15.6厘米。约翰的这一发现,强有力的说服了他自己和随行的外国朋友,华南虎确实在山上。他还特别骄傲的告诉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他是第一个发现华南虎脚印的南非人。专家们结合两处的痕迹分析,认为华南虎在猴子嶂附近呆了近一个月。约翰说,如果在猴子嶂和天门嶂附近安装几台红外线摄相仪,拍到华南虎可能性很大(自截稿之日,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已组织人员在该地区安装了4台先进的红外线感应摄像仪)。

  这次华南虎的重大发现让外国朋友大为开怀,让省内专家深感欣慰,让央视记者过足了拍摄瘾。兴奋之余错过了一个精彩镜头,采集完数据,我们向山下滑去,突然,涂晓斌大叫一声:"哎!苏门羚!苏门羚!"顺他手指的方向,一只棕黄色的体重在80千克左右的苏门羚在我们行径右侧7米远的地方跳跃,它那健壮的身影仅在我们眼中"定格"了十几秒后消失。现已是高级工程师的涂说,他参加野外调查十余年,这也是有幸第一次在野外目睹苏门羚活体,可见此地苏门羚数量可观,华南虎食饵丰富。最近一次野生动物调查结果也说明这一点。该地华南虎的食物链也十分明显:草本植物、茅草、竹笋、坚果→白鹇、环颈雉、野猪、小麂、水鹿、苏门羚→华南虎,外加人迹罕至,对野生华南虎生存很有利 。

  千方百计拯救虎

  12月3日晚,乐安县常委领导班子召开会议,听取了考察团的在乐安考察情况介绍,外国朋友又提出了"水南村设想"。讨论可行性。

  约翰和大卫兄弟俩认为,水南村有4000多棵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林,绵延十里长,夹着乌江一直延伸到乐安老虎脑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的脚下,两岸是平坦的沙地和农田,山水连成一色,是开发生态旅游的绝佳场所。如果当地政府下决心把水南村的2000多户农民迁出来,为华南虎划出一块15万-2.5万公顷的土地,建立一个华南虎野化和繁殖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区,并带动相关的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他们愿意把南非创建Londolozi模式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成功模式推广到乐安,为全国创建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生态保护区示范点。

  这给乐安县领导带来了不小的刺激,给我们以不小的震动。老外是在教我们思考如何科学的利用华南虎这个珍稀物种产生经济效益,再投入到保护中去,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良性循环,减轻政府长期无产出的投资压力,走经济高效的野生动物保护道路。

  华南虎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濒危野生动物之一,不仅国内的专家学者广为关注,为此做了不少工作,海外的学子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的成立就是一例。让我们看看他的成立与发展。

  "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是由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美国沃顿商学院MBA学位,现定居于英国伦敦的全莉女士历经千辛万苦创立的。目的在于拯救中国虎及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中国特有的面临濒危灭绝境地的中国华南虎,唤醒广大百姓的环保意识。目标纲领:

  ●在国际间寻求对华南虎拯救工程的广泛支持与合作

  ●在国际上广泛宣传保护稀有华南虎物种的重大意义

  ●寻找人与虎发生相互冲突的解决办法

  ●寻找国际间有可能与中国在华南虎拯救及环境保护方面合作的组织和团体

  ●利用网络广泛宣传华南虎的保护与拯救并与国际间的环保组织团体进行交流与沟通。已开通网站(中英文):www.savechinastigers.org

  当初全女士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华南虎已面临濒危灭绝境地,野外据估计仅有10到30只,并且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和湖南的广袤的原始森林中,毅然决定投资十几万美金,在伦敦建立拯救中国虎慈善基金会的组织,在国际上为拯救中国虎进行实际的努力,帮助拯救华南虎于危亡。2000年8月,经过英国官方严格的审核, "拯救中国虎"正式注册成立。2000年10月在中国驻伦敦大使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成立初,由于国际间的政治派别斗争,他的举动遭到了一些全球大的动物保护组织的非议,在他们看来,华南虎已经是"注定灭绝",并对她说"我们不知道是否应该重新提起这一话题,你又挑起了事端"。还指责全莉是受中国政府的指使和操纵。一些被蒙蔽的科学家也对拯救华南虎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拯救华南虎种群为时已晚,并对中国关心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抱有偏见,同时很多英国的百姓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虎,更不知道中国的华南虎是所有虎种的祖先。面对巨大的困难,全女士没有气馁,而是以前所未有的精力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的真心、真诚感动了大家,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成功人士加入了她的行列,如世界猫科动物学会会长Peter Jackson, Gary koehler 博士(他在中国1990-1991做的关于华南虎的调查),国际虎保护领域的权威Tilson博士,中国华东师大的教授陆侯基博士,Middlesex大学的博士Henry Lee都是慈善会的科学顾问,而英国大资本家之子Robert Hanson,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资深发行人Gerry Lewis,中国导演陈凯歌,电视人赵忠祥先生等也担任慈善会的顾问。  2001年1月英国BBC wild life杂志的一篇中国拯救华南虎及"拯救中国虎"基金会成立的文章更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本次邀请到世界闻名的南非野生动物保护区Londolozi的创始人及数位专家,对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省开展一次实地考察。从全女士2002年1月15日发来的电子邮件获悉,考察团在结束实地考察后,于2001年12月19日与国家林业局相关部门洽谈进行技术交流以及展开拯救华南虎项目的实质性合作。它们非常希望能创建一所继福建梅花山之后,规模更高的华南虎保护区,该保护区是自给自足的、结合生态旅游的Londolozi模式,以便更好的保华南虎这一濒危物种。

  后 记

  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挑战和机遇并肩向我们走来,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正如南非猫科专家临走时所说的,"The tiger brought us together!"(是老虎把我们聚到了一起!) 我们希望,随着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华南虎这一国际化的濒危物种,能在我们这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坚强的生存下去,当然还有别的动物。

  《大自然》第三期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