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各大城市召开的国际会议和展览会此起彼伏,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构成了初具规模的会展经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举办国际会议、展览会可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是指会议和展览所成交的金额,如参展商的订单收益;间接的经济效益是指会展所带来的门票收入、广告收入、餐饮、交通、旅店收入等等。社会效益是指会展双方以及会展所在地获得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据业内人士介绍,展览业的利润率大都在25%以上,是高收入、高盈利的产业,而它给当地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与展览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10:1,即在会展上投入1元钱,就将在该地相关产业中有10元的实际产出。因而展览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880亿美元的会议产值,如法国的巴黎,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会展,德国的汉诺威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展览。有“展览之都”美名的香港,每年超过1000万名的游客中,约有30%的人是参加各项贸易展览或会议的,有2万多家企业每年参展,有约20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每年在此签下订单。
会展经济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北京、上海、广州在办展数量上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大连、厦门、武汉、昆明等地的办展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道亮点,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很多无形的效益,促进了当地的发展。目前全国展览馆已有140多所,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达1100多个,会展经济已与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一起,并称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如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不仅本身的成交总额超过200亿美元,而且给当地的相关产业带来20多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在一些城市已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然而在展览市场办得红红火火、展览面积和数量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递增的同时,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产生担忧。种种迹象表明展览业如不改进,将成为即将消失的行业恐龙。担忧之一,网上交易的兴起开始转移新经济时代的注意力,企业上网开展电子商务已开始兴起,一旦成为潮流,将对展览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担忧之二,一些城市借办展览会之机,大兴土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担忧之三,有些展览会泡沫太多,成交量很大,但实际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却又低得惊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人情协议”,偏离了办展览会的初衷。担忧之四,展览办得太多太滥,许多展览会不仅题目撞车、内容雷同,而且规模小、质量差。担忧之五,发展会展经济是有严格条件的,并非每个城市都可行。只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才可以发展会展经济。
乐观人士认为,以上现象是展览业市场竞争必然出现的现象,优胜劣汰的结果会提升展览的档次,培育展览的品牌,但展览会越办越小、越办越糟、徒有虚名等问题也将给正在发展中的会展经济带来不良的影响。随着WTO的进入,国际展览业的参与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对国内展览业来说既是竞争又是机遇,因而制定展览法规之余、建立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展览行业协会,以此提高展览的“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国内展览业只有朝着数量减小、质量提高、规模扩大的方向努力,才能使会展经济蓬蓬勃勃发展。(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