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精彩回放     数风流人物     制片人心语     主持人专栏     编导手记         



一家之言——让嘉宾开口


  司马迁说过他的理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达到了这个目的。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一个是为了增加我们视野的广度,另外是开掘我们从事专业的知识深度。有时候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文化和修养,多半是看他的语言表达水平(虽然会有偏差)。言为心声,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靠的是知识和情感。

  在生活中,最近自己常有一个感觉,在讨论一个问题或探讨一个现象时,往往没有自己的看法,有时明知道对方不对,却一时找不到批驳他的论点和例子。这正是力不能逮也。真的想借一双“慧眼”,即使没有一种深邃的力量,也能看透时世变迁;在风云变幻中,多一种拨云见天日的功力。慧眼借不到,就看《视觉》吧。

  近40期《视觉》做下来,发现我们的话题不太轻松,谈话内容涉及到宇宙、自然的占了一半,环境和动物保护的也不是让人发笑的话题,科幻影片虽然热闹,但基本上都关乎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命运,沉重异常。科学视野,人文关怀,是个广泛的空间。话题的准确提出和结论的出人意料地升华,全在一问一答中,所以节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就系于嘉宾的一张小口上。

  《视觉》的嘉宾可分两种,一种是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者,敢于说出与众不同地的观点,另外一种能够综合别人的观点者,展现各种学说,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杂家和专家都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正襟危坐的嘉宾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旁征博引,我们听到的是似曾相识的话语,极其熟悉的观点,这样就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有的嘉宾字斟句酌,一字千金,引而不发,缺乏激情,平淡当然也不会打动观众。

  随大流容易,卓尔不群难。这不仅要求一个人的操守,考验的也是他的学力。

  我猜想,观众看《视觉》,除了精美的画面之外,就是希望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能给人以启发、回味和启迪。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琢磨:

  我们选择怎样的嘉宾?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传播什么样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媒介的形式乃至性质传送的信息。那换句话说,《视觉》谈论的什么内容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嘉宾本身所传送的信息。“杨焕明”是一个信息,“郭耕”又是一个信息。这种信息对强化节目的重要性是有好处的。嘉宾是一个标志,应与节目本身对应。

  让嘉宾说什么话?欣赏完一部电影后,嘉宾肯定要表达一种观点,观点是用材料(例子)来支持的,是仅向观众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呢?还是在提示自己一方观点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来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呢?也许我们平常的节目当中,针锋相对的辩论很少,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能把问题考虑得充分、全面一些。

  嘉宾怎样说?人的性格各异,但表达的方式基本上可分为理智型和感情型,很难说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一些,如果是“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会使受众更易于接受。怎样让嘉宾达到最佳的状态,直抒胸臆,除去矫饰,不吐不快?怎样让嘉宾的话和观众的心理产生共鸣?怎样把设计的话题说清说透,又要紧紧结合影片,不跑题,不把人说糊涂?这就要求自己先做个明白人。然后设法让别人也明白。

  如果每一个嘉宾都能在这里超水平地发挥,把多年心得和激发出来的灵感一吐为快,什么时候,最新的观点、最大的信息、最优美的表达从《视觉》里汩汩流出,那么我们自己就会被打动。

  科学是多元的,话题是丰富的,嘉宾同样云集着,《视觉》虚位以待。只有百家争鸣,才会有一家之言。

  《视觉》里充斥着不同的声音,闪耀着理性的光彩。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理想。

  □刘岩群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