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谁的眼睛
 |
 |
曾经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今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拍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当他的电影上映的时候,他会在电影院的一个黑暗的角落里独自细细体验电影带给自己的——当然还有观众们的喜悦或者忧伤,他问我:“你能体会到那种巨大的幸福吗?”听了这话,我差点掉出眼泪来,我转过身去,假装咳嗽,而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因为,我很理解朋友的这种心情,可不好意思得很,估计一辈子也不可能拍电影的我,竟已经稀里糊涂地有过类似的体验了。
多少次,当电视里播出我们《视觉》节目时,我都会习惯性地找个座位坐下来,默默地观看。只是……也许是我已经过了那个比较容易激动、容易产生幸福感觉的年龄吧,老实说,在每次观看自己的节目时,我没有朋友所说的那种幸福的感觉,有的倒是忐忑不安的心情,因为我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挑剔的目光,一种审视的目光去观看的。
我知道,我在观看时的目光是那样的小心翼翼,这让我想起巩乃斯大草原上的马儿们饮水时的模样——即使是一匹渴入骨髓的马,在饮水时也会小心翼翼地只用嘴唇轻触水面,那种轻,就不像是在饮水,倒更像是在吻水,仿佛是它们怕弄皱池洼里的水似的,那时我想,马无牛饮状,是因其高贵,现在我倒觉得,那些马儿们更像是一群集体无意识的自恋狂,喝水时也不忘了顾影自怜一番……
|
更多... |
|
|
 |
|
 |
|
一家之言
 |
 |
司马迁说过他的理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达到了这个目的。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一个是为了增加我们视野的广度,另外是开掘我们从事专业的知识深度。有时候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文化和修养,多半是看他的语言表达水平(虽然会有偏差)。言为心声,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靠的是知识和情感。
在生活中,最近自己常有一个感觉,在讨论一个问题或探讨一个现象时,往往没有自己的看法,有时明知道对方不对,却一时找不到批驳他的论点和例子。这正是力不能逮也。真的想借一双“慧眼”,即使没有一种深邃的力量,也能看透时世变迁;在风云变幻中,多一种拨云见天日的功力。慧眼借不到,就看《视觉》吧……
|
更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