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
我们刚才看到这部片子当中所展示出来的宇宙的那种气势磅礴的壮美,真的是给人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颤,我几乎是屏着呼吸看完全片。它不仅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宇宙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呢是它引发出了我们许多对生命、对宇宙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那我想,深邃美丽的这种星空真的是一部无字的天书,无歌的天籁。为了能够阅读它,许许多多的天文学家都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其实人类对于神秘宇宙的这种探索应该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赵鑫珊:
说得很好。用永远和情结两个字(词),我回想起我在六、七十年代我在东北放羊放了六年,一百多头羊,我得负责接(生)小羊羔。有一次,我接完了以后我就走出羊圈,这个时候不下雪了,雪停了,雪把空气里的灰尘全部过滤掉了,我抬头一看,啊,那么多的星星!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星星,这么亮,这么透明,我当时心里一种敬畏的感觉。当时我的手势,是这样的手势,很自然这种手势,内心得到一种平静安宁。
玲玲:
那您谈到这个敬畏,就让我想到了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我思索得越深就越是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赵鑫珊:
对,我很喜欢康德的东西,我念过他的原文,这个话很深刻。你知道吗?在他的故乡,在德国的戈底斯堡有个康德的墓,这个墓上面就刻着他自己的格言,这是从纯粹理论批判来的,对德国的哲学思想家,对世界很有影响。他概括得很好,其实我们中国人也说这个,一个天道、地道、人道。贝多芬就受他的影响,在日记本上他就写下这句话,所以这个我看了,我写过一本《贝多芬之魂》,我之所以说什么叫贝多芬的音乐,就是康德哲学的音响化。
玲玲: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有的人就说了,说我现在很少有时间再抬头仰望星空,似乎觉得它越来越黯淡了,而且在某一种程度上好像也失去了它的神秘,那这是否也预示着人内心的道德律也会随之松弛下来呢?
赵鑫珊:
您提的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很现代,我觉得二十一世纪的哲学最重大的问题是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人心态有很大的区别,农业文明的人是敬畏感很多,敬畏大自然;工业文明的人呢天不怕地不怕。我的外祖父,他在七月份的时候,他就拿着那个锄头听水稻的那个长。
玲玲:
是吗?
赵鑫珊:
我当时只有七八岁,他在叫我的小名,他说:“你听听水稻在长,我要问你问题。”我说:“外祖父,这么热的天水稻不怕热吗?”“啊,水稻就是喜欢这种天热,喜欢很湿,它在长,你听听它在长。”第一次拔节的确我听到声音,就是拔节那个啪啪的声音,而且就他那种神态真的碰到锄头一种虔诚,它对这个大自然的恩赐的土地,对水、对树林、对我们这个生物的生长也怀着一种敬畏之情。我们内心要有个小警察,我一直这么说的,我们大的方向维持治安的大警察是法律的尊严、需要,但是最管用的是这个小警察,每个人一个小警察管束你的行为,不要失去宁静,不要对大自然破坏,不要杀野生动物等等等等。如果真能每个人建立一个小警察,有敬畏感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好多了。
玲玲:
刚才您前面提到了,说在六十年代末的时候,您曾经在东北有过一段放牧的经历好像有六年的时间,是吧,您那个时候经常会躺在山坡上仰望星空去阅读它,您现在在上海是否还会有时间,有机会或者是说有兴趣去仰望星空,去凝视它呢?
赵鑫珊:
有的,这大概是我一个保持的一种比较年轻的心态,你别看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是我心理结构还是比较年轻的。年轻的原因很多,保持一种对外界的感受,对那种大自然的敬畏。我这个人是一个知道天高地厚的人。
玲玲:
那您现在再看天空和您几十年前在东北牧羊的时候看星空的感受一样吗?
赵鑫珊:
那就不一样了。我成熟了,人随着成熟,一个宇宙是一个很大的对象,过去李商隐有一句话叫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每个人看落日的时候不一样,根据他的经历十八岁的时候看夕阳无限好,跟六十岁看不一样。我特别注意台风,台风过去以后那个云彩的变化是最丰富的,我就希望这个大自然非常和谐、有秩序。我老是充满着这种双重的敬畏感,对人、对这个社会、对大自然,我总希望风调雨顺。
片中有一句词给我留下印象特别深刻,他这么说的,“宇宙,它的伟大就在于它用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物”。
玲玲:
您认为人在宇宙当中的位置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赵鑫珊:
你说的很好,自古以来就有人跟自然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不管是中国哲学家思想家,还是在西方,我设想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总有两个人很聪明,他刚刚吃饱了饭打了野鹿以后,夏天他就抬头望望星空,他就想问题的,这个世界这么怪,有太阳有月亮也有星星,他肯定会奇怪的。
玲玲:
有新闻报道,有科学研究,说我们地球生命来自于宇宙,这对我是一个冲击。那我就不知道您是不是留意到了,很多广告上就会说什么什么食品会增加人体的锌或者增加人体的铁,其实我们身体里面所需要的这些锌呀或者铁呀等这些元素,究其根本呢是来自于遥远的恒星。那么它们为了让我们能够获取这些物质呢,它们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是毁灭自己。
片中把这个物质的宇宙描写得如此多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郭沫若的一句诗,他是这么说的,他说:“我心爱的女郎,我为你燃烧成了这般模样”。我们是否也应该对星星们怀有感恩之情呢?
赵鑫珊:
首先要感谢太阳,所以原始人为什么跪着对太阳神呢?因为一个民族都对太阳有的(敬畏)比对月亮好一点,就是很古老的民族,全世界几乎对太阳(有)这种敬畏。
日月光泽是无私的,是吧,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微妙的。我们这个先不说别的,说太阳系,地球如果离太阳太远了那不行,气温太低了,我们无法保证生命。太近了,会烧焦的,气温平均是一百度两百度那不好。恰恰我们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恰恰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繁衍,所以这都是偶然的,我对这个偶然充满那种感恩的心情。
片中有一段就说太阳系中的大行星,它的磁场改变了彗星的轨道,因此就使得像陨石、彗星等等这些星星们撞击(地球)的概率就降低了,那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种现象比喻成为实际上它就像太空当中的一个森林,它挡住了来自宇宙当中的沙尘暴呢?很多这种,比如臭氧层把一些紫外线挡住了很多,否则我们(是)受不了的。这就是安排,这种温度,这种轨迹 。 为什么人要感谢大自然,就是这个道理,它给了我们生命 ,所以我们说用母亲来(比喻)是很形象的。那我们应该回报大自然,要呵护它,不要再伤害它,包括我们的水 。其实宇宙与人这个题目,具体说来最后应该落实到人应该感恩大自然。
玲玲:
我们都知道您对科学、艺术、哲学都有过很深的思考,您是否也认为科学和艺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赵鑫珊:
那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人类的骄傲。您想想看人类(如果)没有科学,我们今天不会有那么高的生活的质量;如果没有艺术老是科学技术,那人要发疯的,至少我会发疯的。你看就一颗草上的小露珠,诗人说这是小露珠是什么呢,这是星星告别地球吻别地球流下的眼泪,说得多诗意!那么科学家呢气象学家觉得你不是胡说吗怎么是这么回事,那是水蒸汽等等。那不是很矛盾吗?不矛盾,我们人需要这种说法,是需要这种发疯的说法。我也知道他是表演,在台上表演,我会流泪,其实一说穿了那不是表演吗?不,人类需要艺术,需要梦。
我一篇文章就是说人脑来看科学艺术,我们的左脑是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所以左右脑不同的需要只有左右脑合在一块成为一个全脑人。所以我们需要科学、需要艺术,我们明摆着知道电影、戏剧这是都是假的,都是演的,但我们需要,这是人性的需要。或者说,用我的话说这是人脑的需要。
玲玲:
那您认为一个科学家和一个艺术家他在仰望星空时的感受一样吗?
赵鑫珊:
不一样,但是也是互补的。这很好,两个需要,我不是说了吗?需要一个全脑人。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很好,有很多很多的科学家做诗,不矛盾。我特别崇拜李白,李白有句诗是最好的,他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旅是旅行的旅,逆旅,逆的不是顺的,不是顺境是逆境。天地者万物之逆旋,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光阴是时间,过客,我们都是百代的过客。不光是你、我、人、猫、狗、动物,它都有生命的限度,所以李白是了不起,李白是个诗人哲学家 。
玲玲:
那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进行艺术创作,其实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一般人认为,似乎科学家他需要的是科学的严谨,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但是我们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物理学家他就这样评价过他的一个后来成为诗人的学生,他说:“你之所以成为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物理学家,是因为你的想象力不够丰富”。
赵鑫珊:
想象力太重要了,尽管我不是科学家,但是我念过很多这方面的书,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就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读了他的原文,我懂他的意思。有很多的数学家其实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你能想象我们知道,很多人都知道,关于解析几何,我们初中高中都学过,两条线、坐标 ,数学代数可以用曲线来表现,他那个想象力 ,真了不起。我蛮佩服笛卡尔,很多数学家很了不起。(如果)没有想象力,人就是想象力很伟大,人之所以跟动物的区别,想象力太重要了。一个诗人的想象力,那就是没办法跟科学家比了。
玲玲:
我知道你曾经著有《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普朗克之魂》,那你是否也认为音乐与宇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鑫珊:
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有许多音乐哲学的一种,非常好的,可是很遗憾没翻译成外文。在《礼记》里面说,凡是音乐都属于一种天地之和,特别的好,天地的和,和谐的和,音乐最高的境界。有一个天文学家十六世纪叫开普勒这个人,他就(说)天体的和声,他好像用心耳,不是用我们的肉耳,用心听到了天体的和音,它围绕着椭圆,非常微妙。很早在希腊 毕达哥拉斯,他就做了这个实验,音乐跟数的关系,天地的运转,这种三百六十五天,这么太阳(运转),关键是数学规律。古希腊民族它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用数来表示,那么和谐。什么都按照规律,数学规律,不能差一点,绝对不能差一点,差一点我们就乱了。我们假设一下,今天我们(地球)自转的速度,改变这个速度,我们的重力加速度就是另外一回事,那世界上全乱了,那咱们也没有我们的文明,没有人类,所以我们要敬畏这种自然的规律。中国人很注重规律,你看看中国的哲学书,第一句话就是天道,天道、地道、人道,中国是很了不起的。你看中国的风俗习惯,在过去一百年前,我母亲那个时代,结婚要拜堂,怎么拜堂?两夫妻跪着,一拜天地,你看看,那多庄严啊,一下把男女结婚,首先提到了天地的问题,太棒了。我为什么扯这个呢?我们讲到宇宙和人,我们来源于宇宙,别忘了它的恩。西藏有这么回事,这是藏民告诉我的,每砍一棵大树他要跪拜一下。什么原因你要砍这棵大树,我家里盖个屋,你要允许我 ,我就砍这么一棵。当时我心里挺震撼,这是对大自然、宇宙的感恩,我常常推开窗子的时候,每天推开窗子的时候,我有一个独白:感谢自然,今天又给我一个美好的阳光,我内心老是充满感激大自然风调雨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