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2003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在中国举行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国报道》。据最新公布的《中国气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里,中国年度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1.1摄氏度,成为仅次于1998年和1999年以来的第三个高温年。与此同时,科学评估还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的气候还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针对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这一国际热点和焦点问题,近日,在中国北京举办了2003年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来自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46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就有关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们在稍后的演播室里将采访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候计划司司长Ken Davidson和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首先请看记者发自会议现场的报道。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注气候变化,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讲话,表明了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支持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的立场。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回良玉: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并把《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最有现实的科学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和中国科学家对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高度关注。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在向大会致辞中表示,这次科学讨论会为讨论诸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因此,气候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成为此次会议上各国科学家们讨论最多的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Susan Solomon:在过去50年时间里,全球正在变暖,平均气温上升了0.6摄氏度,当然不是每个地区都是这样,有的地方上升得更多一些,有的地方更低一些,但是平均来说是上升了0.6摄氏度,而且平均降水量也增加了,有些地方出现了很极端的天气现象,比如说降雨持续时间很长,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暴雨的现象。

  据政府间专门气候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到21世纪末,全球地面平均温度还将上升1.4-5.8摄氏度。全球气候这一变化给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全球社会经济系统带来很多影响,一些与会专家认为,农业可能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敏感。

  肯尼亚农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Dymphian Andima:我的国家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位,国民多数是农民,在所有农业的生产条件中人们最依赖于气候的变化,天气预报系统建立起来以后,农业部门和气象研究部门广泛合作,帮助农民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一些专家认为,全球变暖也会导致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Michael Glantz:我们知道全球平均气温将会上升,但并不知道这个平均气温上升后具体会有什么现象,虽然总体上地球气候变暖,但具体到有些地区可能会更冷一些,有的地区会更暖一些。

  本次国际科学讨论会下设的九个议题涵盖了气候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外交等各个方面。

  记者:在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的背景下,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各种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次大会上各国科学家们就主要介绍了对20世经以来由暴雨引发的洪水、干旱、热带气旋以及沙尘暴等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此次国际科学讨论会举行的两场新闻发布会都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 章国材:今年的沙尘暴为什么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去年冬天到今年初春中国北方的降雨过程比较多,降雪比较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今年大规模的沙尘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实际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在巴丹吉林沙漠、在腾格里沙漠地区是经常出现沙尘暴,一刮大风就是沙尘暴,但是这个沙尘暴没有影响很大的范围,不像去年,3月18日到21日,那么大的沙尘暴,整个北方都差不多受影响,这样过程没出现。

  在本次国际讨论会上,与会的中国科学家除了对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与气候背景增暖的关系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研究外,还着重介绍了中国在长江梅雨锋暴雨、热带气旋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显示了中国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气象局局长 秦大河:世界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正在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我们中国科技界无论是气象部门还是气象界还是科学界,对这个问题极端重视,但是国家需求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简单地讲,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引起整个气象界、天气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

  同时,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北京气候中心的授牌仪式。今后新成立的北京气候中心将发挥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的作用。

  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 颜宏:成立北京气候中心我认为条件很好,因为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已经是亚洲气象通讯的枢纽,同时北京又是世界天气警戒网里的区域特别中心,它已经是这样了,而且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前的速度,我们越来越成为亚洲比较强的气象资料分析、收集、预测的这么一个中心。

  据了解,2003年世界上有三个重要的气候变化方面的会议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举行,此次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是第一个。

  记者:专家们认为,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影响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与水安全、能源安全、食物安全以及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采取了切实的措施来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并确定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总体战略构想。《中国报道》记者孟滨北京报道。

  主持人:欢迎您继续收看《中国报道》。现在我们就气候变化这个话题,采访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候计划主任肯·戴维森博士和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欢迎您二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丁教授,这次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有一个主要议题就是气候变暖问题,到底世界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全世界气候变化的原因来看,大概主要就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大家经常谈到的温室气体,和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因为从工业化以来,200多年来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地增加,我给你一个数字是这样子,在我们工业化之前,就是1750年的时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280个PPM,就是百万分之一体积这个单位,现在我们多少了呢?现在我们已经到了369个PPM,增加了80几个PPM,几乎增加了三分之一,所以说科学家们认为这就是温室气体增加以后产生的温室效应,所以我们的气候就变暖了。这个原因大概是在近50年这个温室效应可能加剧,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可能至少最近50年这个气候变化的变暖可能是温室效应起的主要的作用。当然也不排除自然的变化,因为我们地球上的大气它这个气候系统不断地变化,也有一个自然的内部的变化,这个不是我们人类能控制的,这个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气候,所以两个原因相比,最近50年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来的。

  主持人:肯,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认为,有新的和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来观测到的大部分变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个新的更有力的证据是什么?

  肯·戴维森:就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另一个是我们观测到的全球温度,我们非常肯定在过去100年全球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升高是一种趋势,1998年全球平均温度在过去160年是最高的,2002年是第二个最暖的年,2001年是第三个最暖的年,而1980年以来已经经历了19个高温年,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这是过去3000年气候变化最有力的证据。

  主持人:其实近几年来我们对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有了越来越切身的体会,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

  丁:气候变化之后,特别气候变暖之后,自然的灾害频繁了,强度增加了,比如过去我们有一个在海洋上大家都知道厄尔尼诺现象,过去这个厄尔尼诺现象是每隔两年到七年一次,平均就是四到五年一次,可是从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厄尔尼诺每隔两年就有一次,比如90年代十年里面我们就发生了四次,这种频率过去历史上很少见,这个主要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和气候变暖有关系,科学家们还发现,暴雨增加,干旱的地方也增加了,更强烈了。比如我们在90年代就出现了两场最大的暴雨,一个是1991年江淮地区大暴雨,延续了将近两个多月,还一个大家都知道是1998年,1998年是非常严重的一次大洪水,去年大家知道全世界最著名的洪水就是发生在欧洲,欧洲的洪水也是百年不遇的,几乎都破了记录,这就是气候变暖我们叫作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一个影响,另外比如气候变暖以后,高温的日子也增加了,现在我们高温的日子普遍日数要增加了,另外强度也增加了,比如现在我们北方高温一般都是十天以上,甚至两星期,过去我们北方的高温天气大部分都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星期以下,现在日子都增加了。

  主持人:变暖以后使世界反常的气候越来越多,肯定对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很深刻的影响。

  丁:对的,比如说现在疾病、流行病、由那种自然媒体传播的,比如像蚊子这种传播的,这种病都增加了,大家去年在电视上都看过很多报道,关于登革热,登革热就是一种由蚊子传染的这种流行性的疾病,去年台湾就发现一千多例,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我们南方也出现了这种登革热,这都是很少出现的。

  主持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争论,就是究竟哪一方该对温室气体的增多负责,哪一方该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此持何种观点?

  肯·戴维森:很清楚应该负责的是整个人类,人类应该对全球温度升高负责,所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共同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很难指责任何一方,现在发达国家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要比以前多得多,美国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任何国家都多,如果每个人都贪婪的话,这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这种情况就不会改善,所以很难说一些国家应该比另外一些国家做得更多,因为每个人都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全世界应该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搁置分歧,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吗?

  肯·戴维森:是,正是如此。

  主持人:丁教授,刚才我们谈到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为减少全球变暖的这种趋势而做出他们的努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您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处理发展和全球变暖的问题?

  丁:这个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在第一个承诺期,也就是在2012年之前,发展中国家是不承担减排义务,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过去这个责任主要不是它负的责任,历史上的责任主要不是它负的,这就有区别了,另外它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也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内的经济,因为它的经济还不富裕,有的国家还处在贫穷线以下,你不可能说它还吃不饱饭,还很贫穷的情况下,你首先让它去保护气候、保护环境,所以说这个公约(京都议定书)就规定了,到2012年之后再说,先不给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减排的义务,所以具体到我们国家来讲,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也同样不承担减排义务,在第一承诺期里,京都议定书里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但是我们国家即使是不承担减排义务,我们仍然积极地要保护气候,为我们全世界刚才提到共同的努力做出贡献,比如现在我们尽量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发展水电,种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我们的各方面的环境,所有这些努力,实际上不承担减排,已经做了减排的贡献。

  主持人: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履行国际承诺方面的表现和中国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的作用?

  肯·戴维森:实际上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做出了榜样,不仅因为中国的邹竞蒙博士曾经长期担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而且中国也以其他方式进行合作,例如,现在有一个16个国家的气象局长组成的多国别考察团,正在中国考察,特别是中国也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建立良好的气象服务机构树立了榜样,这些气象局长来自非洲、南美洲、中美和加勒比海地区,这样的考察已经进行了15年了。每年世界气象组织都派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中国对这一合作的贡献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突出的。

  主持人: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们正在演播室采访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候计划主任肯·戴维森博士和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稍后请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

  主持人:很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会给农业带来最大的影响,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您认为中国在气候变暖后面临的突出问题都有哪些呢?

  丁:我们科学家的估计,大概是如果气候继续变暖,对于我们国家的农业基本上要减产,三大作物基本上都要减产,小麦、玉米、稻米这三大作物基本上都要减产,减产的幅度根据品种地区不一样,大概在5%到15%之间,这个减产中国科学家估计,纯粹是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可以改良品种,还可以提高一部分的增产,可以把它弥补过去,所以说我们中国科学家估计,大概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即使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减产,也不会影响我们中国粮食的安全问题,50年之后就很难说了,因为50年之后气候一直变暖,继续变暖以后,大家知道刚才肯也提到这个问题,可能温度还要上长的更高,上升的更高以后气候还要变得更为恶化,而且中国的人口还要增加,将来水资源、病虫害,耕作区的改变,都会发生,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变数,不确定因素,但是我们现在科学家正在积极努力,来估计50年之后我们能不能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

  主持人:战争是否也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一?比如说现在正在进行的海湾战争,您觉得这场战争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肯·戴维森: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有影响,包括战争,这场战争可能带来油井大火,从而增加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这显然只会对区域而不是全球产生影响。显然污染也会立即产生区域性的影响,但是这场战争最终会结束,因此不会对全球变暖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有许多因素影响全球变暖,自然的因素,比如火山爆发,还有很多人为因素,比如城市化,不断进行的工业化,所有这些都提供了证据,说明是我们人类造成了全球变暖。

  主持人:丁教授,刚才肯提到这场海湾战争对世界气候的变化只是地区性的,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丁:我基本上是同意这种看法的,特别是在现阶段,这次海湾战争大概现在这个影响还仅仅限于地区性,我可以稍微讲的长一点,就是在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科威特燃烧了700多口油井,并且燃烧的时间很长,油井燃烧的多、时间长,它产生的效应就不仅仅是区域性的,局限在科威特以及伊拉克周边了,它很可能就影响周边甚至下游地区更遥远的地方,油井一燃烧以后,它会释放出很多微细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就随风飘到我们国家来了,通过西风,从西面就吹到我们国家来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西藏和新疆地区,我们曾经观测到在那些地区黑碳以及其他的气溶胶粒子都在增加,当时有的地方就出现了黑雪的现象,在山里面出现黑雪的现象,那就说明什么东西呢?油井燃烧的那些粒子未燃烧完的那些粒子都吹到我们这边来了,这将来就可以加速冰雪和冰川的融化,但是根据我们和国外德国的科学家和我们联合起来,在那观测发现,并没有大范围的影响,只是小范围的影响,并不显著。

  主持人:建立完整的气候中心,观测并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并且交换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肯·戴维森:这正是所有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正在做的事情,比如中国气象局正在进行标准化观测,世界气象组织提供了GTS系统(全球通讯系统),供世界气象组织内185个成员国使用,成员国通过这一系统,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中国的观测数据也通过这一系统告诉世界中国的观测结果,同时也让中国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测结果,所以这是一个快速的数据传输(方式),这样每个人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每天的天气,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气候。

  主持人:谢谢两位专家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同时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收看本期的《中国报道》,谢谢,再见。

  主持人:杨福庆 责任编辑:孟滨 导播:赵妍妍 字幕:宁小鸿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