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扩招的第一批大学生今年就业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国报道》。2003年将是中国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第一年,扩招的第一批大学本科生即将踏入社会,这些学生的就业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关注的话题。关于今年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措施,稍后我们将在演播室采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王通讯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赖德胜先生。首先请看记者发回的报道。

  新学期一开始,北京市人事局为2003级毕业生举办了第五场大中专毕业生专场双选会。一大早,学生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中国高校自1999年大幅度扩招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将在今年毕业,当年庆幸自己赶上了高校扩招“头班车”的学生们,现在却为毕业求职四处奔忙。从去年11月份起,各地都开始风风火火地举办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会,每个会场都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学生。

  采访毕业生:人多,就是人多,挤。

  采访赛特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 王原杰:我们这台子差点没被挤塌掉。

  采访北京市旅游局招聘工作人员 孙仲兰:都来不及跟他们一个一个人地谈,只不过收了一些简历。

  采访北京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处长 赵玉斌:今天这场招聘会是金融还有旅游,还有部分国有企业的专场招聘会。今天到会的学生近三万人,参加这个招聘的单位有260多家。

  北京市人事局为2003届毕业生举办的这五次专场双选会,总共提供1300多家单位,参加的学生达到了13万多人次。一些比较受欢迎的单位,常常是提供几十个职位却收到上千份求职简历,招聘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采访学生:我们现在的求职机会虽然很多,但是条件也很高。

  采访学生:很多的单位都只要北京的生源,要求我们要自己解决户口。

  采访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招聘工作人员任蜀朝:法律方面的(学生),我们虽然说是要求他们硕士生以上(学历)的,但是我们同时对他的本科的学历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最好是学英语的。

  预计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212.2万,毕业生总数将比去年增加67万,增幅达46.2%。一方面是急剧膨胀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另一方面是并无多大变化的社会需求,甚至有专家估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将在70%左右,也就是说在2003年将有64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但是也有人说,从全国形势看,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达到了1/3,所以中国高等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

  采访北京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处长 赵玉斌:如果说毕业生能够调整心态,选好一个择业的标准,那么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

  面对众说纷纭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们各有打算:

  采访应届大学毕业生:所以我们必须放低自己的要求,去符合单位的条件。

  学生:不行的话我再去南方或者其他一些城市再闯一闯、碰一碰,我觉得多受一些挫折也没什么不好的,对自己成长应该有帮助吧。

  学生:我感觉情况还是不像很多媒体说的那么严峻,我对今年的形势还是持乐观态度。

  学生:我是北京大学的,我们学校一般就是保(送)研(究生)的还有出国的非常多。

  不能不说今年的就业形势令考研热、出国留学热进一步升温,2003年中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又创历史新高,为79.9万,比上年增加17万多,增幅达27.7%。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占报考总数的48.2%。国内一家网站曾调查:你认为全国考研人数年年上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给定的4个选项中,"就业形势严峻"点击率最高,约占60%左右。

  还有一条途径就是报考公务员,2002年全国有近23万人报考国家公务员,其中1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为历年人数之最。而招考职位只有5400个,审核合格的人数与计划招考人数比例为20:1,超过1/3的职位的录取比例在100:1以上。

  记者:当大学生们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之苦,准备走出校园这座象牙塔的时候,却发现等待他们的是与高考相比毫不逊色的就业的竞争。面对2003年的就业形势,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到每所高校,以及一些相关单位,都在为毕业生的就业而努力。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还有各种形式的招聘会、毕业生就业指导也在积极地开展。

  这是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为学生们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内容包括就业形势、政策、择业方法、择业观念引导和如何选择单位等,现在,师生正在进行模拟面视。这个就业服务中心还通过宣传栏、《就业咨询》报,和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等各种途径,向毕业生们传达最新的就业信息。

  采访北京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 铁大鹏: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遇到困难,完全可以去找就业辅导中心的老师,他们会从各个方面提供帮助的,比如说提供单位的一些信息,还有就是提供学生在应聘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到的一些问题、注意事项。

  采访北京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 杜国莉: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使我在一些就业的观念上有所转变,比如说先就业后择业,我以前就是老想一下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应该是找一个比较适合你的工作,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然后才能确定这个工作到底适不适合你。

  采访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 张革:我们现在的就业咨询工作,应该说不止是把学生送出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检验,让他(学生)知道外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再一方面让企业了解我们现在培养人才的基本的规格,同时给我们教育者也提供一个基本的信息,就是说我们现在培养的人才到底是不是符合市场的需要。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使每500名应届毕业生至少拥有一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是教育部今年采取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之一。很多高校还建立了学生信息数据库,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包括专业情况、学习成绩、个人简历等基本信息。

  为了让高校毕业生能够自由地流动,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时,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限制,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包括专科(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教育部还提出,将重点检查这一政策的执行。

  虽然如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仍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或大企业、大公司,尤其是北京等直辖市的单位。有人分析说,这才是造成今年就业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现在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

  应届高校毕业生:我希望当然是在北京或者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

  应届高校毕业生: 像我们学校以前大部分(毕业生)都留北京了,我们想也尽量能留北京。

  中国国家教育部近日公布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报告表明,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现剧增之势,到2008年可达到1.24亿人。

  连续4年的扩招已经使中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600万人,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15%。2003年全国高校计划以5%的增幅继续扩招。

  记者: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而高校毕业生也必须承受从“天之骄子”到普通求职人员的心理落差。就业市场的现状表明,大学生不再是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求职将是学生们踏入社会所接受的第一次考验。《中国报道》记者许莉在北京报道。

  主持人:观众朋友,这里是《中国报道》,欢迎继续收看。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王通讯院长和赖德胜教授。两位好,欢迎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采访。从前面的新闻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应届大学生反映说今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非常难,也有人说2003年将有64万左右的大学生在离校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两位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王:有此一说,算个估计吧,不能确定,如果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可能这么多。

  赖:由于下面三个原因,我觉得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第一个是最近几年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非常快,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所以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增加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是最近几年我们中国的经济虽然还是持续高度增长,但是跟前几年比起来的话,觉得还是有些困难,特别是我们的IT行业,最近两年觉得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它的需求方也不是特别地旺。第三个原因我觉得特别重要,就是我们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机制发生转化,以前是计划经济,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没有失业问题,现在是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这个时候供需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脱节,所以我觉得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它是一个进步的表现,是我们改革成功的一种表现,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至于这个64万(的估计)是不是准确,我觉得个人有个人的理解,至少取决于你对这个就业的理解,比如说按照现在的规定,我们的大学生只是把关系、档案转走了,才叫你就业了,实际上我们很多学生的关系档案没转走,但是有工作,如果这样(的情况)加进去的话,我觉得这个64 万(的估计)可能是偏高的。

  主持人:针对这些应届大学生毕业的相关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哪些政策?

  王: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大概出台了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第一就是完善体制,第二就是调整结构,第三就是拓宽渠道,第四就是促进流动,四个方面。什么叫作完善体制呢?就是国务院要求我们有关部委,主要是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包括公安部等等这些方面,要重视这个问题,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相应地要求每一个省市自治区要成立相关的这么一种机构,叫作管理协调机构,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第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叫作调整结构,它要求我们教育部门、大学招生的时候,要注意你的长线短线,哪些专业是急需的,哪些专业是已经人很多了,如果我们结构调整好以后,孩子们一毕业,出去都有工作做,就是供需要对口,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就是说要拓宽渠道,希望我们有关部门要把大学生就业的渠道拓得宽一点,我想这个“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比方说首先就是讲我们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第二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们要到西部地区,那些地方很多地方工作是需要有人去做的。第三就是我们城市里边要注意发展社区的职位,再次就是一些民营机构、个人的私营机构,这些机构要多吸纳一些学生,这个渠道拓宽以后,自然它就容易使压力得到缓解了,所以拓宽渠道很重要。第四个就是要促进流动,现在大学生就业有些障碍,比方说户口、指标,我想到一个省市去,这个省市的户口(我)获不得,不能获得这个户口,或者说我有户口但是没有指标,像这个问题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已经讲得很清楚,就是要求大家有关部门不要用这个东西来构成一种障碍,如果在省市、省会城市有这么一些位置,不要因为他(学生)没有户口或者没有指标阻碍他,所以这方面是通过政策制定,要促进流动。

  主持人:就像刚才您讲的,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最头疼也顾虑最多的就是户口还有档案问题。现在教育部也出台了,就是允许学生跨省市区就业,实际上这个跨省市区现在还不包括一些直辖市,但是这些直辖市像北京、上海这些地方还是许多大学生非常向往的地方,两位对这个怎么看?

  赖:这个我们觉得户籍制度或者户口应该从历史来看,我们实行户籍管理这个制度已经很长时间,但是给我们现在影响最大的是建国以后,就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我们采取了一套户籍管理办法,这个办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限制我们的劳动力、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保证我们重工业发展能够取得一个很好的成效。应该讲当时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以后,它显然是(与市场经济)有冲突的,因为市场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自由流动,而户籍管理它是使得流动成本很高,所以我觉得户籍管理这个政策要改革,甚至户籍的管理这么严格要取消,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至于说像直辖市这样的重大的都市,是不是短期内能够取消,我觉得可能有个时间的过程,因为我们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小地方包括省会一些城市放开,已经是放开了,但是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恐怕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这么快就放得开,因为理想跟现实毕竟是有一个差距的问题。

  王:它为什么这么难呢?就因为资源它要受约束的,像来很多人,水供应、其它的供应都跟不上去,所以管理水平需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提升,再一个就是说还要利用市场规律来保证我们北京(等直辖市)市民的一些正常的生活,像这些问题都有压力的,所以我想改革是方向,但是改革也需要一个过程。

  主持人:在我们的采访当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就表示,为了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可以不要户口,也可以不要档案,其实以往已经有好多大学生就这么做了,但是我们就想会不会对人事管理、档案管理、户口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或者是混乱,应该怎么样来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呢?

  王: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是“弃档”现象严重,还有人“漂”在北京、“漂”在城市里边,叫“漂一族”。北京市大概有10万人,他们有的人知道自己的档案在什么地方,有的不知道了,这种状况实际上很不好的,将来他的社会保障怎么解决呢?就没有依据了,将来它要出国政审,出国要审查,也很难办,所以我想目前为止,工作你可以做着,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档案在哪里,对它的重要性要充分地估计,要不,不一定哪一天它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赖:我跟王院长观点是有点出入。

  主持人:您怎么认为?

  赖:大学生或者是劳动力的就业跟档案管理这两者的关系,哪个是代表了先进的方向,这种就业的流动和自由选择职业,这个我觉得是方向,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要求,而我们的户籍管理或者我们的档案管理,它滞后于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究竟是就业应该适应档案管理呢,还是档案管理应该适应我们的就业的改革方向呢,很显然,是我们的档案管理、我们的户籍管理等等,我觉得改革是滞后于我们现在就业的改革的,档案管理迟早是要跟得上我们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而不是反过来,将来一个方向就是(走遍全国)全国就是一个号码,像国外似的,无论你生活保障还是你的医疗等等,都是一个号码,不存在因为你的档案倒来倒去使得我们整个(管理)很混乱,这就没问题了,因为我们主要是建设保障问题,就是保障问题,而对于住房现在已经到处都可以买房子了,不限制了,如果说保障是一个号码的话,我在A地工作三个月,给我上保险了,那么在B地它承认我在A地的保险,这样就不存在这种流动的混乱的问题。

  王:它这个问题在这,就是说改革应当是社会保障在前,人才流动在后,现在我们档案是跟着人走,所以说在中国找一个人、就业比较复杂,复杂在这儿,将来我想改革必须推进。

  主持人:现在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所以说他就“先就业再择业”,不管工作满意不满意,薪水是不是高,但只要我先就了业,等到有了合适的位置的时候我再跳槽。好多人就说,大学生已经调整好心态了,但也有人说这样对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前途并不是太好,两位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赖:我是这样看的,一般来讲“先就业后择业”它是对的,因为你不能保证你一次择业的准确,可以不断地换工作,直到你满意的工作为止,但前提是你的劳动力或者你资源的成本比较低,现在我们中国有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你要去哪工作以后,你要离开原单位,成本很高,比如说你的违约合同费,还有你的单位不放你走,说你是人才,卡你,所以我们中国现在的体制(限制)在哪个地方呢,就是人才流动成本太高,因为户口、档案、房子、福利等等一系列跟你的工作岗位是相关的,是单位制度,单位的福利制度,如果将来这个取消了以后或者说降低了以后,它就跟整个社会相关的话,那么我觉得“先就业后择业”它是比较好的。这种行为我觉得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相关的种种契约,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一毕业的时候想搞个户口,去哪个地方哪个单位挂靠一下就走掉了,这一点我觉得如果有契约的话那就契约在先,你不能违背契约乱来,这样的话也确实影响用人单位的利益,所以我觉得这个前提是要规范,要讲诚信,守规则。

  主持人:有人说今年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以后造成的,因为大学生在快速地增加,也有人说如果这些人不上大学,也要长大,也要就业,两位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赖:这个也是两面来说,既相关又不相关,说它既相关什么意思呢?没有读大学的人还是这个人,但是他已经换了另外一个人,就是此张三不是彼张三,因为他经过四年的学习以后,他身上已经沉淀了很多的人力资本,他对他的工作的需求和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已经投了很多成本进去了,四年大学至少是5万块钱,他得赚回来,所以我觉得大学毕业生跟高中毕业生相比较的话,他就对工作的岗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两年增加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显然岗位(需求)的变化跟以前是不一样的,这是我讲的相关性的一面。不相关指的是什么呢?不相关就是哪怕没有增加这种扩招,没有大幅度扩招,同样会有失业问题,同样会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市场经济它本身就自动会导致一些失业问题,它不可能说配置这么好,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它会有个过程的问题,所以这样是导致我们市场经济有效的重要前提,如果都配置得好的话就不要市场经济了,所以我觉得哪怕没有这种扩招,同样会有些就业困难,这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一个结果。

  王:之所以很多人就不了业,很多原因造成的,比方说最根本的在哪里呢?最根本的就是在于我们的社会里面,企业家创业的速度太慢,我们应当鼓励很多人、很多企业家来创造就业饭碗。比方这个学生(毕业)出来了,如果有位置等着他那该多好啊,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的势头不是那么特别理想,可以这样说。很多企业办起来比较困难一点,因此企业它如果不发展,位置谁提供,机关在精简,事业单位在分流,如果我们的企业没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我们的学生毕业他往哪去呢,所以一个方面我们要鼓励中小企业的开业,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在我们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大量地支持企业家来发展起来,企业做大了,做强了,位置就多起来了,所以这个说到底,还是发展是硬道理。

  主持人:今年扩招以后比去年多了67万名大学生,人们就说这种扩招应该不应该继续下去?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

  赖: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应该看到,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在15%左右,也就是说仅仅处于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所以说这样的一个水平,跟我们经济的发展,跟我们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比起来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说高等教育扩招是应该继续的,它也是我们代表着老百姓利益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但是这里面我觉得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扩招的速度恐怕不能像以前这么快了,应该慢下来。第二个扩招还得应该跟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整、体制的改革,我们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前提。如果说没有一定的消化,不断地扩招、不断地扩招,我们的教育质量可能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在保证我们的质量和保证我们的结构比较协调的情况下,扩招我觉得是应该的。

  王:不要把不能就业完全当作一个坏事情来看待,因为市场经济它使得一些人就不了业还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就迫使我们每个人都要提升自己。你想一毕业就就业,没有一点努力,没有一点提高自己,那怎么行呢。既然有失业我就要着急,我如果提升我自己,使得我的竞争力提升,然后才有位置给我,这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边两面看。当然我们说无论如何大学生我们不是多的,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明了,我们中国要增加人的资本积累,我们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现代化的事业,如果没有大学生的参与是不行的,是没有竞争力的。

  主持人:现在大学生就业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一些专业供不应求,有些像去年的热门专业今年又是供大于求,是不是这就给教育部门提出一个警示,应该在专业设置的时候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应该是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专业,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赖:这里面有三个问题可以探讨一下,第一个就是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现在的这种专业结构设置是很狭窄的,比较窄的,我们虽然跟以前500多个专业比起来,我们降到200多个,减少了一半,但是这个专业划分仍然是偏窄。就是我们培养人才需要通才,需要应用能力很广的人才。招生的时候,进来(大学)以后,读了两年三年以后,再根据你课程的模块,选择你喜欢的专业,这样的话可能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现有的体制下,如果不能随便改专业的话,我觉得学校里面应该加强专业的互动性,或者建立一个专业市场,让学生有自由选择专业和改换专业的权利。第三个问题我觉得一定要赋予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去年教育部已经给了六所高校有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我觉得非常好,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因为只有高校才知道什么专业是紧缺的,什么专业是“冷”的。

  主持人:现在好多在校的大学生看到应届毕业生就业这么困难,也为自己未来担心,那么这种就业形势,这么紧张的形势什么时候能得到缓解呢,两位认为?

  王:我认为这有个过程,若干年之内才能缓解,这个不是一时半时的,而且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其他各国的发展状况来看,不是一时半时能缓解的,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断言哪年就没有这种压力了,但是我们可以预测,如果一个人有一个正确的就业心态,有一个好的指导思想,那就不难。比方说在大学里边你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复合化,提升你的就业的这种能力,这很重要。

  赖:首先必须明确,上大学读书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非常合算的事情,因为教育的受益率远远要比别的方面的受益率高,所以说对此应该充满信心。大学生个人、自身应该加强努力,特别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转变自己的观念,应该到基层去,到中小企业去,甚至自己去创业,这样的话我觉得才可能比较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跟我们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样的,谁比较早地转化观念,谁可能就更好地能够迎来更大的天空和环境。

  主持人:好,咱们今天围绕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就谈到这,感谢两位在这方面做的分析。观众朋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扯到中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增加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都会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这一方面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等相关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中国报道》,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