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中国政府致力于增强紧急救援能力


  主持人: 今年7月28日是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26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展示中国在地震灾害方面国家级的救灾实力,日前,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远程救灾演练.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是去年成立的,这次演练是这支队伍在公众面前的首次亮相.有关中国在地震灾害方面防震减灾的相关问题,我们在稍后的演播室还将采访中国地震局的研究员何永年先生.下面首先请看记者的详细报道。

  自然灾害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从未间断,它所造成的损失经常是难以计数的。自1990年至今,仅在亚太地区各种天然灾难的发生就曾夺去20多万人的生命,而财务损失也超过50亿美元。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防预和减轻灾害的能力建设和系统建设,一旦遇灾,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力部、农业部、交通部、卫生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众多职能部门立即协同作战,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今年4月,在中国民政部的组织协调下,有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和农业水力等多个部门组成的救灾队伍紧急出动,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新疆伊梨的春涝和江西冰雹伤农的灾情,而且还初步显示了中国救灾快速反应系统的应急能力。

  就民政部救灾求济司的负责人介绍,今后救灾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向应急救灾转移,建立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确保救灾人员和物资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灾区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于去年4月成立,7月25日这支救援队飞赴唐山,进行首次远程救援演练。通过这次演习,救援队发现了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现场找出了解决的办法。

  中国国际救援队副大队长 尹朝阳:我们空运飞机的容量还是小一点,一次运的只是42人值班支队,实际上我们要完成这个救援任务,应该最少出动67人,因为飞机装不下,设备装不下,只能最多装一辆救援车、一辆指挥车。

  记者:这个问题现在有解决办法吗?

  尹朝阳:有,就是多出几辆车,或者是我们不出动装备,用箱子代替,所有的工具放在箱子里,都能完成。

  为了保证紧急救援的抵达时间,中国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这套系统包括省地市的灾情远程通讯网络和灾情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摇杆技术,对灾害进行时时监控,设定在24小时内提交灾害评估报告,提出救援计划,并详细记录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

  河北省唐山市副市长 张羽:我想我们各级政府都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工作,不断提高我们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来减少由于灾害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在各类灾害的紧急救援中,医疗救助都是保护生命的重中之重,中国针对各项灾害设立的紧急救助队伍中的医疗人员,都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医生,这位救援队员就是拥有SOS国际急救资格认证的急救医生。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分队长、武警总医院急救医生 彭碧波:救援(队)的医生,他的三个任务是非常明确的,第一就是迅速地去抢救幸存者,第二就是对其他遇难的人群,需要帮助的提供医疗援助,另外就是对我们救援队的救援成员,如果出现意外情况的话,我们也可以实施医疗帮助,这是它三个重要的任务。

  加强灾害紧急救援能力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系统工程,从今年三月起,中国的军队将抢险救灾正式列为正规军事训练日程和考试大纲的必备内容,同时各项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都有相应的救灾抢险任务。

  记者:在地震灾害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在城市中大型建筑的瘫塌,要想在这些巨大的钢筋水泥废墟中营救出被压埋的人员,设备的使用就显得份外的重要,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现在使用的设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技术上来区别,大概可以分为搜索设备、营救设备、现场通讯设备、现场医疗设备和紧急救援车辆五大类别。

  按照紧急营救的程序,这些设备成组地装备了三支支队,除此之外,每个救援队员抵达现场时,也必须携带完备的个人用品。

  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这是手电筒,这是服装,这是睡袋。

  记者:这个干什么用的?

  队员:这是挂勾,急救包,因为在地震后的现场,医疗设备也跟不上,就是咱们自己负责的急救包使用。这是对讲机,我们救援现场,队员之间联系使用的。

  根据世界地震减灾方面的资料显示,只要能够在30分钟或1个小时前探测到地震将要发生,就足以进行疏散工作,从而尽量减少损失。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中国在各地组建了八个中央及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并且正在逐步增强对灾难的预测预报能力。仅以地震预测预报为例,目前已有400多个省级以上的专业地震台站,900多个地方台站正昼夜行使着地震预测预报任务。

  记者: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的地震预测系统得到了完善,尤其是拥有了以全球定位系统为支持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更使中国的地震预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加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的成熟与发展,中国防预与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国报道》记者田超颖唐山报道。

  主持人: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就中国防震减灾的有关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何永年先生,何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作为首次对外公开的大规模的演练,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为什么这次要针对空运来进行演练呢?

  何永年:这取决于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的特点、要求以及地震灾害发生的空间距离的问题,因为大家知道地震灾害的救援要求非常地迅速,时间就是生命,地震灾害的发生它是在各个地方都可能的,特别在中国,它主要我们的西部地区,一些强震的地带,救援队可能在这个地方,地震灾害就可能在发生在另外一个地方,甚至于比较大的距离,因此如何非常迅速地把设备和人员及时地运到救灾现场,那是取得紧急救援效果的关键,所以我们着重在空运能够快速地把设备运过去,在这方面加强它的演练。

  主持人:国际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有没有这种队伍,中国在国际上,尤其和发达国家相比,是处于什么样的一种水平?

  何永年:现在大家都知道,尤其是21世纪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许多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紧急救援的队伍,包括地震灾害,也包括其他的自然灾害甚至人为的灾害。中国的地震灾害的救援队,我们是去年4月21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温家宝副总理亲自给救援队授了旗。由于我们成立的比较晚,因此在和一些先进的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设备、人员我们起点很高,我们瞄准了高起点、高水平,但是相对来说我们缺乏实战的训练。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成立的这支抢险救援队,它一成立就是以高起点、高科技,那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的救援能力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何永年:我们引进了国外最好的、现在最先进的救援设备,我们也用了一部分国产的,像天津大学的一些有关的国产设备,包括搜寻灾民的、遇难者的设备,包括破拆设备、包括起重设备等等,这样会有利于在现场怎么样很快地最快地速度把人员解救出来。为了解决救援时间的问题,他们把所有的救援的设施集中在一个车上,比方类似装甲车这样的东西,而装甲车又能直接上飞机,如果在平时一样样装上去再上那就很慢了,尽量把时间节约了,这样我们还引进一些像高压气囊,一个小小的气囊没有多大,我看也就是半米见方那么个东西,可以把40吨甚至50吨的东西顶起来,非常高效,所以应该说这支队伍是非常地先进。

  主持人:紧张救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用?比如在平常不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不可以用吗?

  何永年:不是地震引起的这种灾害,比方说由于突然人为的爆炸,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把我们的人民压在建筑物下面了,同样可以使用的,这样一支队伍一般地按照现在的情况看,如果发生七级以上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破坏的,由中国地震主管部门,比方说中国地震局,报请国务陈地批准以后就马上出动,这手续办得非常的快。因为时间要求很严。

  主持人:对于要求紧急到达救援现场来说,最理想的抵达速度是多少?

  何永年:按道理来讲,是越快越好,但是客观上是不可能的,总得有一个时间。去年1月26日印度发生了很大的地震,死了16000多人,叫做古吉拉特邦地震,据我了解最早到达的一个国际救援队是德国的,第二天就到达了,但是也有三天以后、五天以后,随着时间以后,人员的成活率就太低了,所以我们希望越快越好。

  主持人:像这个时间有没有什么规定?比如说要到达什么地方是多少天时间?到达什么地方是多长时间?

  何永年:我们初步的想法,比方说在北京首都圈的地位,我们希望一天之内能够到达,但是有些地震发生在偏远山区,即使你用飞机,到达了机场离灾区还有一段路,甚至地震就有可能把交通公路给破坏了,因此这个时候甚至需要人拉、人扛把东西扛进去,这个时间相对就会长一些。

  主持人:那这个紧急救援有没有什么固定程序?比如说是得报警、打电话或者是提出什么申请?

  何永年:有的,特别是对于救援本身的训练过程我们有一定的要求,比方说哪里发生地震以后,中国地震局的监测台网,如果在北京附近,那就几分钟,远一点那可能是十来分钟,迅速地了解什么地方发生了强烈地震,通过我们灾害的预估系统和灾害的监测系统,我们很快就知道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样的灾害,然后这个信息传到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马上报告有关部门,像国务院,需要启动的话就启动紧急救援队。

  主持人:紧急救援队有没有一个固定的电话号码,像120、119,有没有?

  何永年:我们专门有一个紧急救援的协调办公室,他们专门来管这个事情,这个号码可能现在还没有公开,这个更多是政府来指挥,他不是靠老百姓,因为地震是个很大范围的事情,不是老百姓报警的,当地政府会马上告诉我们,我们监测台网会自动地监测出来。

  主持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以前成立的19支??抢险队是一种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互动联系和计划?

  何永年:这19支??抢险队他们重点是洪水的灾害,地震灾害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往往发生在时间上可能有随时性,地点上尤其在我们广大的西部地区,它主要是建筑物的破坏和山体一些自然的滑落,因此它救援的特点上和洪水就有些不同,它有自己特殊设备的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按照国际上的潮流,现在有很多国家已经逐渐地在整合、在统一,那么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地震作为一个专门的救援部门来抓紧训练,形成它的救援能力。

  主持人:我还想问就是这支队伍平时是怎么训练的?是不是在有险情的时候或者是之前才紧急训练,还是平时就有紧急训练?怎么管理他们?

  何永年:平时就有训练,按照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是紧急救援队都和别的管紧急救援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比方说和消防、和特警这些一样处理紧急事务的部门联系在一起,平时要给他们按照我们的教程进行训练,设备配备好,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熟悉设备,如何使用设备,平时还要进行??的??,甚至到人工的废墟上进行演练,因为紧急救援的队伍组成有一定的要求,比方说他要有搜寻能力,当发生灾害以后,人民被埋在废墟下面,我们必须搜寻到我们的遇难者在什么地方,这有一系列技术上的手段可以运用,比如说可以用远红外的技术、震动的技术,甚至于救生犬的技术,这次搜寻需要把遇难者的位置定下来,然后我们有我们的救护抢救的队伍,他们利用一套特殊要求的设备,比方说能够很大的功率,而又不需要很大的后续设备的,比方说电的问题,他可以用便携式的,可以很快地把钢筋混凝土的构件切断,它可以把沉重的钢筋混凝土的构件利用这种充气的高强度的气囊给它抬起来等等,然后把我们受难者给救出来,他有专门这方面的训练。然后紧接着要有一批救治伤员的医护人员,因为大家都知道,受伤以后他难免胳膊断了、腿断了,甚至流血了,甚至窒息了,医护人员把他给搁上去,同时我们还配备了地震专家,还有构造者、房屋结构的专家,因为一个建筑物被破坏以后,建筑专家很快会告诉你哪些地方是怎么样的结构,有利于我们的人怎么进去、怎么抢救。编好一个专门有课目,这些救援队员必须按照这些课目进行训练。

  主持人:想请您介绍一下经过这次演练以后,国家地震灾害抢险救援队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何永年:按照我们定的想法是这样,我们现在从去年4月21日正式成立,不断地在加强组建、培训,逐渐今年到6月底已经形成了国内发生强烈地震以后的营救能力,同时希望能够在今年年底形成到国际上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我们应该在国际上人道主义事务上发挥我们的作用,所以这支队伍,如果在国外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应他们之请,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续,我们可以到国外去救援国外的人口。

  主持人:观众朋友,就中国防震减灾方面的有关问题,我们正在采访中国地震局的研究员何永年先生,稍后欢迎继续收看。

  主持人:何教授,我们接着刚才的话题。7月28日是唐山地震的纪念日,唐山大地震那场灾难可以说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您认为造成唐山大地震、大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何永年:造成唐山这样的悲剧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持人:最主要的?

  何永年: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科学技术,也就是说我们的科学上,我们对唐山这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世界上也是这样,按照地震的分类,这个地方地震的烈度,也就是强烈的程度能达到程度当时认为是6度地区,按照当时的中国建筑规范,是不需要专门做抗震的要求的,一般的常规把房屋砌起来就可以了。然而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7.8级的地震,震中的力度达到了11度,这些没有设防的房屋,所有建筑无可避免地就垮下来了,造成了重大的伤亡。

  主持人:当时这个唐山大地震预测出来了吗?

  何永年:应该说没有,尽管由于各种前兆,特别是在75年的??地震离着唐山不是很远,加上1976年内蒙的和林格尔地震,在地震的前兆观测上,有很多不同的前兆现象,但是很难判断这是唐山地震的一个前兆。

  主持人:为什么?是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够吗?

  何永年:当时人们认识不到,加上唐山这个地震很特殊,它没有明显的前兆。大震突然就到了。

  主持人:唐山大地震对以后中国防震减灾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何永年:唐山大地震对中国我们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我看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为尽管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我们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但是毕竟这次地震影响小,唐山地震在我们冀东平原上,我们冀东一个重镇,124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重残,应该说震惊了我们全中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给我们留下了悲痛的记忆,然而也大大地激发了我们中国人民,我们的科学工作者,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作出努力,我们把它作为我们一个毕生的事业来从事的。

  主持人:唐山大地震以后,中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就怎么样?

  何永年:应该说我们这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巨大的发展,也和我们整个环境有关系,国家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整个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样使得我们防震减灾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我可以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我们人民和我们政府的领导防震减灾的意识增加了,他们在考虑一个城市的建设,考虑一个重大工程的时候,都把怎么样来防御地震的因素考虑进去,使得我们的建筑物抗震的能力大大地提高。同时第二方面我们在地震灾害的防御方面, 我们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综合能力提高,比方说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在第九个五年计划里边,我们把我们国家的地震仪基本上由原来模拟老一代的仪器更新为数字化新一代仪器,建立了全国数字化的地震网,就是在我们北京附近,我们叫它首都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我们在这个范围的15万平方公里里面,我们建立了100多个数字化的地震台还有前兆台,还有强震台,就是大大加强了这个地方地震的监测预报的能力,同时根据国家正式要求,所有的建筑物,像北京地区按照8度,天津地区按照7度,按照这样一个抗震要求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这样一个抗震要求去建设,即使来了地震,也不会造成房屋的垮落,不会造成重大的伤亡。另一方面我们这几年法制建设上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颁布了,江主席签发主席令已经通过了,我们地震灾害完全可以依法来管理。另外我们防震减灾工作的科技基础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国家支持我们搞了重大的工程,比方说监视地壳运动的叫全球定位系统的项目,在全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网,这样一些工作对于我们监视中国国土内部地震的活动情况就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应该说发展还是很快的。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国外对一些重要城市和大的城市的防震工作做得非常好,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何永年:中国的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不比国外的防震减灾工作差,当然各有所长,中国的监测预报,中国的震害预防我们做得还是相当好的,只不过前不几年因为我们国家经济实力不如国外强,不如发达国家强,我们的人口比较多,因此我们相对建筑物的设防能力差一点,但是九五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家明确要求所有的建筑物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所以我们相信,中国防震减灾的工作应该是走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

  主持人:其实地震预报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据您所掌握的资料,现在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了?

  何永年:我想这也是大家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地震预报是比较难的,在中国因为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下,中国的地震学家开展了地震预报探索和实践,我们努力的结果,我们曾经为一些特殊的地震作出过预报,短龄的预报,比方说1975年大家知道2月5日的海城7.3级地震,那是在地震前的数天正式发布了地震预报,近几年我们曾经对像云南孟莲的7.3级地震,我们曾经对新疆的喀什6级左右的地震群,我们对于前年12月份我们对辽宁的鞍山??的一个6级左右的地震,都作出了比较好的短龄预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主持人:您认为中国的地震预报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和提高呢?

  何永年:我所刚才讲的,取得了这样一些地震预报的成果,但是地震预报从科学上讲是没有过关的,我们说科学上没有过关,就是说我们人类对于地震的运行过程的基本规律现在没有真正的掌握,因为地震的运用过程非常复杂,特别是地震发生在地底下,人类想上天容易入地难,大家知道我们的火箭、我们的飞船,可以到很远的高空,可以到外边的星球,但是我们现在要往地下走就很困难,最近在十五里边国家给了一个很大的项目,就是搞超生转,就是打得最深,可惜也只有五公里,大家知道如果作个比方的话,这个五公里的超生转打下去,就像鸡蛋连壳都没打破,所以对地下了解还是比较浅的,困难还是很多。

  主持人:据您这么讲,地震预报对于世界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科学的难题。

  何永年:对,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坏的方面讲给我们人民带来了很多损失和灾难,但是从科学资料积累讲,我们有三四千年将近4000年的地震的历史资料的积累,我们中国的领域里面,地震很多,因此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揭示地震奥秘的一些基本因素。

  主持人:那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

  何永年:第一为了减轻地震灾害,我们要依法管理地震灾害,因为法规是规范我们人民的行为,哪些行为是有利于减轻灾害的,哪些行为可能增加灾害。比方说在美国,他们加州有一个圣安得利断城,这是一个地震带,美国州里就规定,在这个地震带一公里之内不许盖永久建筑的,我们中国也是同样,我们有些活动的地震断层,通过我们一些人类居住的地区,现在国家已经下了决心,要把一些主要的、人口多的城市的地底下的构造带搞清楚,我们在建设我们的家园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躲开这些危险的地段,我们可以在那搞绿地、搞运动场、搞公园,就有效地减轻灾害,同时我们要加强我们的科学技术,刚才讲的,对地球研究、地壳运动的研究,包括地震本身的研究和前兆的研究,加强地震预报的探测,包括还有建筑物加强抗震设防,现在的科学技术到今天,如果一个房子必须盖在地震区的话,它可能面临的地震危险很强,它可以采取防震的措施,在地基里面可以加上一层,可以把地震吸收掉一部分,即使地震来了,房屋相对也安全。中国大概现在据我所知,已经有200多幢大楼下面加了?,这些我想都是很有效的,国际上的经验已经证明了。

  主持人:何教授,今年咱们围绕中国防震减灾方面的有关问题就谈到这,感谢您来到演播室接受采访,谢谢您。观众朋友,也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中国报道》,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田超颖 导播:滕双双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