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海内外兴起儿童经典诵读热潮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国报道》。前不久,全国首家国学馆在北京一建立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报名热潮,最近几天开营的首届海峡两岸少儿国学夏令营活动,又吸引了海峡两岸儿童的兴趣,这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国学圣地实地考察和国学经典交流的极好机会,让孩子们在人之初就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目前这项活动已经成为海内外广泛开展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一种新的推广形式。就继承国学的目的和意义我们还将在演播室采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先生,首先请看记者的相关报道。

  一个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特殊夏令营,海峡两岸首届少儿国学夏令营7月14号在北京孔庙举行了开营仪式,来自各界的知名人士和知名学者与孩子们一道,品味国学经典文化大餐。

  这位小主持人今年五岁,但她已能背诵许多国学经典篇章,在她的带领下,小朋友跟她一起诵读《论语·劝学》。

  这些三到八岁的孩子正在表演《弟子规》,退休干部张淑君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全部由家长自愿送到他的义务辅导班里来学习,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他们已能流利地背诵《中庸》、《大学》、《论语》、《三字经》等经典篇章。

  国学夏令营 北京学生:学了《弟子规》以后,觉得就能懂得父母让我干什么事情我就能听话一些了。

  国学夏令营 北京学生:饮食的时候或者是坐走的时候都得让长辈先吃坐。

  退休干部 张淑君:比较有名的哲学家叫汤恩比,就是说21世纪的人们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中国2530年前孔子、老子的时代,吸收他们的智慧。

  中国启蒙读物流传最广的首推《三字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用最通俗、最生动的形式渗透在字里行间。

  北京儿童:窦燕山,有义方,因为我长大了不想当坏人,所以我对这两句感兴趣。

  北京儿童:在家里学不好,就是父母的责任。

  这位以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享誉海内外的台湾著名导演柳松柏特意赶来参加台湾小朋友的唐诗新唱联欢。柳松柏导演近年来致力于唐诗的谱曲作业,与中央民族乐团等合作,推出唐诗新唱作品200多首。这次带来的《金陵图》、《出塞》等所有唐诗新唱都出自他的谱曲。

  唐诗新唱推广中心执行长 柳松柏:当初因为我的小孩子在成长,在幼儿园的时候让他们来背诗词很困难,那么用简单的方法让他来唱,结果他记得很清楚,现在都二十几岁了都唱得很好,所以说当时有这种动机,赶快把这种诗歌谱曲,让小朋友朗朗上口,结果在我们那边做起来很受欢迎。

  北京学生:如果把所有的唐诗都变成这样,我觉得大家肯定都爱背了。

  中央民族乐团 何建国:我觉得我们这种教学的方式是成功的,你让他们像以前那种去背诵唐诗,他会很被动,现在很主动,几乎一个下午我们合乐就全唱会了。

  据了解,这次国学夏令营活动是近年来海内外广泛开展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一种推广形式,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是近年来海内外各界力量共同推动的教育性的跨国事业,是让孩子们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阶段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截止目前,海内外已有百万儿童参与类似活动。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主任 冯哲:主要是想让他从儿童做起,让儿童在他一生中记忆力最好、心性最纯洁的时候,能够接触到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或者说代表了人类最高智慧的东西,让他在生命之初就要给他。

  记者:为期十天的国学夏令营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也比较有特色,海峡两岸的少年儿童不仅可以同台诵读国学经典,更可以到山东曲阜去开展一系列追寻圣人足迹的活动,在国学圣地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庙宇孔庙,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孔林,最为古老的贵族世家孔府,以及夫子洞、观川亭、皇帝诞生地、少昊陵、孔子故里等100多处文化遗迹,像颗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899平方公里的曲阜大地上,其中孔林、孔庙、孔府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圣地曲阜的夏令营每一天,这些孩子们都是经典不离口,真正是与经典同行。

  7月15号,孩子们来到曲阜第一天,首先是来到弥山脚下夫子洞,相传这是孔子的出生处,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中途临产,旷野中找不到人家,只好跑到山洞生下孔子。沿夫子洞步行几百米,是肃穆悠静的弥山书院,孩子们登上弥山书院前的观川亭,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优美如画的弥山遗水,耳畔不禁联想起《论语》中子在川上岳,是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加深了对古人博大胸怀的理解。

  这酷似金字塔造型的是少昊陵,少昊为武帝之首,相传是皇帝的儿子,小朋友们爬上陵墓对面的山坡登高远望,默默在大脑里构筑这位中华民族远古创世英雄的形象。

  曲阜的孔子庙是世界上2000多座孔子庙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海峡两岸小朋友在孔庙不顾高温酷暑,在杏坛前席地而坐,相传这里曾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曲阜师范大学校长李金山讲述了孔子一生的坎坷经历,孔子的为人和一生突出的成就。学生们在杏坛里看到,亭里一共树着两个石碑,一个是金代党怀英的原书杏坛,一个是清代乾隆御制杏坛赞和题诗,据说乾隆皇帝八下江南,所到之处都用行书题诗刻碑,只有在孔庙全用楷书,体现了乾隆对孔子的尊敬。

  国学夏令营 深圳学生:我们在那里是背《论语》的,在背之前《论语》对我来说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知识,感觉是很难理解透的,通过这次行程我发现其实在孔老夫子这种很伟大的人物后面,其实也是很普通的。

  国学夏令营 台湾学生:孔子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应该以孔子作为榜样,然后做好我们学生的本分,然后好好地读书。

  从孔庙出来,台湾导演柳松柏又教起了唐诗新唱,经典与古诗交叉学习,孩子们受益不浅。曲阜40度的高温,使进入占地200多平方公里孔林的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七月流火,但他们来到孔子墓前时,海峡两岸小朋友不顾骄阳暴晒,全部恭敬地摘下了遮阳帽,向远古的这位伟大圣贤恭敬地三鞠躬。

  为了以最好的方式来凭吊圣贤,小朋友们在孔子墓前齐声诵读《论语·大学》。

  国学夏令营 台湾东信国小老师 刘木兰:现在时下有很多时髦的东西,如果再接触一些像这些经典之类的,对他们来讲在行为上、在言语上各方面都应该有一个规范作用。

  在孔子研究院这个儒学研究中心,海峡两岸的小朋友头顶烈日,将一首首唐诗新唱和国学经典诵读再次奉献给孔子故里,据了解,国学夏令营还进行了孔子生平知识竞赛、参观孟府、国学专家讲座和浏览圣地谈感想等活动。

  记者:面对国学文化寻根这种新的儿童暑期文化,有关专家认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复兴的势头也在不断地高涨,越来越多地明白了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的道理,纷纷回到国学原典中去汲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力量。《中国报道》记者李德琼在山东综合报道。

  主持人: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就中国倡导国学文化的有关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您好,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两位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中国现在开始从孩子们当中倡导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国学文化的熏陶,孩子们会不会对这个感兴趣,他能不能理解得了?

  钱:从现在情况看下来,孩子们兴趣还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那他们能读得懂吗?

  钱:读得懂现在是这样子,有一部分可能暂时他懂不了,但有很多东西实际上事实说明他也还可以懂,因为现在国学里边现在所学的内容,国学有个特点,它是和日常的生活是很紧密联系的,它不是那种很高深的抽象理论,所以很多东西他实际上是可以懂的,现在看是这样子。

  主持人:张教授,在孩子们中间开展这种活动的科学性在哪?会不会给本来就学习紧张的孩子们增加一些压力?

  张:我觉得这涉及到一个基本的教育思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基本上受近代以来西方的哲学观念和教育哲学观念的影响,它总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孩子目前的意识能够理解的东西上,所以他好像是目前不能够完全理解、不能懂,像钱教授讲的,这个就不应该教,但是我觉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好,还有最新的现代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的发展,突破了这个界限,它认为在我们的反思意识和无知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人的潜能和认识能力,我们可以叫作前反思的意思,这个阶段它的特点就是说比如我们结合孩子们讲,孩子在这个阶段是最典型的,他属于这个阶段的心灵特点,他有巨大的记忆力,还有一种直觉的理解力,他不是说能够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你问他,他背完经典,只是背,用这种考语文这样考语法,他都回答不了,但是他有他的一种孩子的理解、一种直觉,是有时候我们成人都达不到的,所以这时候我感到国学经典诵读恰恰是利用孩子这一块,他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说他要让语言走在他具体的反思意识之前,所以现在把经典让孩子先背住,让这个东西先,让孩子先能够得到古代经典的语言和这种文化信息,然后让他在他的人生过程中、教育过程中,逐渐地、像牛一样地反刍,慢慢消化,在适当的时候它自然就会开花结果,所以我觉得这对孩子来讲并不会增加什么(负担),只要安排得好,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对他一生都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主持人:开展这种像国学经典导读,国学文化这样的活动,到底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的?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张:通过反省我们这几十年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现代化的教育,发现有一些弊端,我们现在的学校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他是能教育出专才,但是很难教育出一个是通才,还有一个就是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能够进行开拓型的这种人才,就是我们所谓的大师级的人才也好,在国学方面就不用说了,我们现在心目中的国学大师从小都是读过四书五经,读私塾,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然后他接触现代化的教育,这样是相得益彰,有一些科学家,像杨振宁博士,他也是从小受到了家学渊源,受到了一些国学教育,这样对他将来进行科技上产生一些新的思路都有帮助的。所以他们通过反省这个,看到现在的教育,需要做某种修正、修改,也就是我刚才提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那种前反思意思的那一块巨大的潜能,没有利用起来,教育是一种分开的这种教育形式,没有面向孩子的一辈子、一生来进行教育,所以这个经典导读工程,它立足于这一点,要朝向未来,不光是现在,不光是现在孩子懂不懂,但是让孩子把这些东西背进去以后,在他一生中发挥作用,通过这个导读我感到有一个重要的后果,也算是目的,就是说让孩子的心灵和一个非常广大的2000多年甚至3000年的中国文化的世界接通,可以叫作接通千古历史,打开万卷奇书,这样使得孩子整个人生的他的心灵、他的精神、他的整个人生世态获得一个巨大的潜能和世态,比如我打个比喻就是比如说站在大江大河边,你说现在这些整天就知道玩游戏机、追星族这些孩子,他能够有什么感想,而你想我们中国古人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像苏东坡,站在长城边上他就能够写出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这么深沉的词、诗句,所以我觉得没有一个深厚的文化根底,他的人生也一定是比较浅薄的,而有了这个以后,他整个人生的状态会发生改变。

  主持人:钱教授,您认为国学文化对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有什么关系呢?

  钱:我是这样想,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最有特点的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讲做人道理的一种文化。

  主持人:怎么讲?

  钱:讲怎么做人,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东西,有些诺贝尔奖的得主说最理想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西方的这些文化的基本的东西、修养,也有中国的文化基本修养,这样他的智慧发挥得更完善。

  张:日本有一位叫汤川秀树秀树的物理学家得了诺贝尔奖,他自己回忆,得到他关键性的思路实际上跟他少年时候读到庄子有关系。

  主持人:跟中国的文化有关。

  张:对,跟中国文化有关,庄子里边讲气、讲道这种思想可能是对他有一些启发。

  钱:杨振宁也说过这个问题,他在初中的时候,当时说他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表现他数学的才能,但他父亲没有给他请家教,提前教他点微积分什么的,他父亲请了个家教,请一个清华历史系的教授,他父亲是清华的教授,请了清华历史系的一个年轻人,暑假教他读《孟子》,读了一个半暑假,把《孟子》从头到尾背了下来,后来杨振宁有一次谈到,他说这个对他各方面影响帮助非常大,他说回想起来比当时教我多读点微积分好处都大,包括其中一些思想方法各个方面。

  主持人:两位,面对人类多元化的文化,而且中国这么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怎么样来传承它?传承中国文化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张: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那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就会消失,而且中国也会消失,我这么说好像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说一个理由,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周边上经常碰到一些华人的子弟,有的华人在那边过了几代以后,他的子弟就完全不会说中国话,而且一口全都是英语,而且他的思想方式、生活习惯完全美国化了,这种人我们管他叫香蕉,为什么叫香蕉呢?黄皮、白芯,所以这种孩子我就觉得我自己感到不能再说他是中国人了,所以我认为一个人是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主要是从文化上看,像由那种香蕉式的人组成的国家,它也不会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所以我心目中的中国,我认为是一个文化中国,所以我觉得传承传统文化实际上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独特的身份是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的,另外一点就是别人可能会问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古旧,现在好像也没有发展出现代的科学文明,为什么还要有必要把它保存下来?我感到除了其他的各种理由,刚才钱先生讲的一些理由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是什么,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就像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它本身就是好的,就是必要的,对于人类的未来也是必要的, 我们如果说将来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文化,比如现在所谓全球化过程,把我们将来整个世界人都带着完全是一个文化基因,当然现在的期待将来那就是西方文化的基因了,西方文化的形态了,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大家整个人类实际上就是坐在一架飞机上,这架飞机开得好,那我们就可以活,这架飞机如果开得不好了,那就是灾难性的后果。就像生态一样,你这个稻种只有一种稻种,它产量也高又抗倒伏,什么都好,但是问题假如出现了,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假如未来出现了一种疾病,这种稻种是抵抗不了的,那对人类就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觉得保持不同的多种文化,让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人类的未来,会大大增加人类的安全系数,因为这种文化形态不行了,我们还有别的,或者是通过杂交产生新的文化形态,而且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它有它非常独特的特点、功能,是别的文化代替不了的,我们跟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不一样,他们都是拼音文字文化,我们是自己的表意文字,我们有非常独特的特点,这个当然没有时间充分来讨论这个从哲学上,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意义是全球性的。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这次国学文化活动还有不少是来自台湾的家长和小朋友,怎么样来利用这种文化的同一性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的合作呢?

  张:我觉得两岸的这种沟通和联系实际上从文化角度来讲一直就存在的,但是由于可能是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地理上的差异还有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或对立,掩盖了这种联系,我觉得只要我们真心真意地从双方都是来从事于文化复兴的这种活动,这种联系它一定会得到加强的,一个是这次夏令营非常好,台湾的孩子跟我们的孩子同台来演出也好,或者他们一起来背诵经典,非常感人,背诵得真是同根同种,真是我们的共根,一点都有不假,另外我个人有一个人生经历也有一个跟这有关系的,因为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的一个读博士的同学就是台湾来的,台大哲学系毕业,我去得晚,我去了以后就听说有一个能够说汉语的同学,我就去找他问系里的情况,初见之下我就感觉到他跟我好像很不一样,我自惭形秽,他是非常有教养,对人彬彬有礼,不但彬彬有礼,而且待人非常真诚,说话非常得体,非常热心地来为我介绍系里的情况和很多的学校情况,所以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我当时就猜他是不是受过传统教育,这有点像一个儒者给我感觉,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后来确实是这么回事,他是在台大学习的时候,他跟一个我们中国的一个真实的儒者,是爱新觉罗家庭的一个遗老,在台湾,叫毓鋆,在他上学的期间,在课余时间,拜这个老师为师,学了好几年的四书五经,所以他才能有那种气相,我们叫儒者气相,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这个同学他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现在也在那任教,我们感到我们之间的友谊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围系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的这种热爱,虽然他搞的分析哲学,我们搞的方面不一样,我搞东西方哲学比较,我深信这一点,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之间确实水乳交融,可是要谈到别的很多问题,那确实疙疙瘩瘩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主持人:钱教授,您认为怎么样来利用文化的同一性来加强两岸的沟通和相互联系呢?

  钱:我觉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客观实际情况,只能说文化的交流是有很大的意义,我们都有这个感觉,我们如果和台湾的一些学者也好,或者普通的人接触,包括这次(和)孩子们(接触),大家都谈这个东西,在这个问题上共同语言就很多,很自然地,只要谈到这个问题,你就会感觉到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不需要说更多的东西,大家都认同中国的文化,大家都进行交流,自然地在感情上、各方面觉得我们都是中国人。

  主持人:两位,今天咱们围绕中国倡导国学文化的有关问题,我们就谈到这,感谢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采访,谢谢两位。观众朋友,也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中国报道》,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李德琼 导播:滕双双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