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中国正朝向基础研究大国前进


  导语: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国报道》。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近几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并在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纳米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突出进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的国家科研机构,是中国基础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中国科学院召开的首次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闭幕,会议确定了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在本世纪初的发展目标。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关问题,稍后我们还将在演播室采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首先请看记者发回的报道。

  解说:

  来自中国科学院下属100多个科研机构和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在总结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方面的成绩时说,近年来,中科院在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古生物和古人类、纳米科技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出进展,同时一些新兴的学得领域,如结构基因组、金融教学、量子信息学、干细胞生物学等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迅速发展了起来。然而,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金铎表示召开这次大会的目的并不是要列举成绩,而是寻找目前基础研究工作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 金铎: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进步很快、也很大,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对我们提出来的挑战更加严峻,特别是世界上国家和国家,世界国力的竞争,现在我们各国的领导人,尤其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国力的竞争是体现到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这样我们就自己感觉到了这种压力。

  解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在报告中用相当长的篇幅列举了目前基础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九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白春礼:有一种看法认为,基础研究需要自然探索,不应该提需求导向,需求导向会压抑探索的自由。这种看法把国家对基础研究的目标导向与自然探索对立起来,在研究动机方面,只强调凭兴趣出发,在研究内容上,片面提倡自由选题。

  解说:

  九大问题涉及了基础研究的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同时报告提出九项改进措施,包括保证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占全院投入总经费的40%左右等。

  大会确定了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在本世纪初的发展目标之一,在若干重要的前沿领域取得一批独创性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在中国本土酝酿出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成果。

  记者:

  为了加快基础研究的发展步伐,中国科学院决定在2010年前后,建成三到五个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目前中科院下属的各科研院所正在积极寻找差距,采取措施,比如以更灵活的方式吸引人才和邀请国际专家评估科研成果。

  解说: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37岁的研究员葛力明去年放弃了美国NEWHAMPSHINE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和估厚的待遇归国服务,当记者问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做这样的决定,他的答案是这里有良好的学术环境。

  归国海外青年科学家 葛力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里一个条件在改善,另外一个就是有机会,这边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很多,而且能找到很好的学生,这对学科的发展很有帮助。

  解说:

  究竟什么是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中科院提炼了四大标志,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领导时代潮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独具特色的研究手段和尖端实验设备,科学、高效、规范,富于创新的管理体制,这其中一流的人才是第一位的。中科院的管理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费力地提高价码,到不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来得现实有效。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乐:我们要吸引海外的优秀人才回来,最主要的作为我们一个研究机构,还是要有很浓郁的学术环境,而且我们各种管理模式要跟国际上接轨,同时使他们觉得到这来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说他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有更多的年轻人和他一起来进行工作,所以他会觉得回国以后工作更有成效,进展得更快,待遇也是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确实这个方面不是,现在我们跟国际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如果我们能把前两点做得很好呢,那么第三点会得到一定的弥补。

  解说:

  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也是缩短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之间差距的重要途径。中科院的一些院所正在尝试国际专家评价制度。这样做法起码有三个好处,一,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选择相同领域水平更多的专家;二,可避免人情观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评审更客观公正;三,更符合国际惯例,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最近一次对正研究员的任职评审中,一些国外著名学者在评审结论中写道,我认为A先生应该列入世界上该领域名列前茅的学者。D博士是一位领袖,还有的专家组写道:显然W博士在几个领域是一位优秀的研究员,但我认为他还不是以提升为正教授。目前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正在总结几年来国际评审的经验,使之系统化。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乐:我们现在国际专家评审制度,越来越制度化,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做,只是在某一项重大奖励方面,但是最近两年,我们工作量增大了对我们正研究员任职评审,我们要通过国际专家来进行审核和认证。我们觉得这个工作还是有成效,我们今后打算把有关于国际专家各种情况,放在我们的库里,更加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国际评审工作的进行。

  解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敢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接受国际一流专家的评审,就意味着一种自信。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恩哥:在组织材料各个方面来讲,显然我们还有很多地方要改进,有些提供的材料来讲的话,并不完整,专家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意见,我觉得非常好。如果说成功,建立了我的信心,建立了物理所的信心,物理所的工作能够拿得出去,能够让人家来一评。

  解说:

  明确了创建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目标,努力寻找差距,并不断缩小差距,实际上就是把现阶段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工作具体化了。

  记者:

  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和重点野外观测台站,也是国家支持基础建设的重要措施。中国科学院计划在五年内建成160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6到7个国家实验室,并希望在2010年前后,将20个左右的实验室建成世界公认的著名高水平实验室,形成学得齐全、布局合理的重点实验室体系。《中国报道》记者王冬妮在北京报道。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针对中国基础研究工作的有关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陆院长,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说到基础研究这个概念,在普通人的概念当中,让人们很难产生更多的联想。但是正是在这个基础研究的范畴内,有两个概念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像纳米、人类基因图谱等等,正是这两个概念使得中国的基础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可以说是国际社会的注目。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哪些方面还有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路甬祥:基础研究总的来说,就是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就要去研究现在还不知道的自然界规律或者社会方面的规律。最近几年,中国科学院跟中国科技界还是取得了不少基础研究方面的成果,除了你刚才提到的,比如我们完成了1%的人类基因图谱,跟在纳米科技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的成绩以外,另外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的基因框架图,同时完成了它的数据库,还率先在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影响很大,因为这个项目有希望将来对水稻品种的改良,包括品质和产量以及抗逆性方面的改良起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以外,我们在古人类、古生物研究方面,在黄土古气候研究方面跟季风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外兰州,我们有一个近代物理所,他们近几年在世界上发表了许多关于新核素方面的文章,发现了许多在自然界没有的,但是他们的加速器里面观察到的许多寿命比较短的核素,这核素不光对了解重元素的原子结构是有帮助,而且也有可能被用在医学跟工业等方面。

  主持人:那您说的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建设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路甬祥:我前面已经说了,基础研究它实际上是高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源泉跟基础,也可能是技术发展的先导,比如水稻基因图谱完成了以后,如果我们进一步做工作,能够了解它每一段基因所对应的水稻功能调控的话,有可能利用这个特性,有目的的来改良水稻的品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来改善它的品质,甚至是提高它的抗逆性,比如说在盐碱的土地里边,它也能够高产。所以这样对农业的发展会有重大的影响,比如刚才说到的黄土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方法,可以了解长周期的中国主要地区气候跟环境的变迁,这个对探测未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基础的知识。同时了解了过去就可以展望未来。

  主持人:近几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可以说是它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往年,您分析是什么原因?

  路甬祥:我想主要是党中央跟国务院重视基础研究,而且实实在在增加对基础研究投入,还号召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努力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世界水平的成绩来。这样做为中国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跟环境,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跟环境。从另外一方面提升了从事基础研究科学家的自信心,我们的科学家现在做基础研究,不再满足于跟踪国际上的一些方向了,也提出一些自己的长远目标。

  主持人: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中国的基础研究,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它的意义呢?

  路甬祥:基础研究本质上是全球化的一个创新活动,它研究过程当中也要大量的国际合作,它多数的研究成果也要向全世界公开,成为人类文明、人类知识的共同财富。所以中国的基础研究,它的成果大多数也是在国际上公开发表,所以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科学的一项贡献。

  主持人:中科院在中国基础研究这样一个庞大队伍当中,占有的位置,是个什么样的位置?

  路甬祥:科学院从它建院开始,一直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当然我们也做跟国家的经济、国防安全跟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战略研究,大概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科学院经常的投入份额,在人力、物力方面投入份额,要占到全院总投资的40%左右,可以说科学院是中国基础研究当中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当然另外还有研究性的高等学校,它也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我们在历年的自然科学获奖的情况来看,大体上总量要占40%以上,在一等奖范围内大概要占59%还多。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这次中科院召开的基础研究工作会议,是中科院召开第一次关于基础研究的会议,在这个时候,召开这样的会议,是不是出于什么特殊的考虑?

  路甬祥:我想应该说是新世纪的第一次,过去也开过类似的会,我们主要考虑,因为2001年国家召开了基础工作会议,江主席跟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也不断地强调,在注意为国民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为了增强中国科技创新的后劲,我还要鼓励大家做基础研究工作,做科学家有兴趣的,好奇心驱动的工作,基础研究本质上它作为一个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基础跟先导,如果我们不加以加强,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跟经济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院作为国家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研究的发展中心,我们理所当然要加强基础研究。另外一方面,科学院在中央支持下,开始知识创新工程,到今年已经整整四年。我们希望在面上调整了科技目标,同时重组了研究队伍,提升了创新的文化,改善了研究条件之后,我们也需要分别对一批战略高技术发展,基础研究跟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方面,加以重新的战略研究跟定位。所以这是召开这次基础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的缘由。所以这次基础工作会议,我们希望能够贯彻中央,全国基础工作会议的精神,同时贯彻江总书记最近在两院院士大会,跟5·31讲话的基本精神,也要贯彻科学院的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来推动我们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议和会后的贯彻,使科学院的基础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主持人:观众朋友,围绕中国基础研究方面的有关问题,我们正在采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广告之后,欢迎接着收看。

  主持人:您说过这次召开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不是要说成绩,而是要找问题,而且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这次会议达到这个目的了吗?

  路甬祥:我们不光是找到了若干个问题,比如说现在原始性创新的成就比较少,还有一些科学家习惯于盲目地跟踪世界科学热点,研究工作当中,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比较困难。另外在使用仪器方面,购买国外已经商品化的仪器需求比较旺,但是按照自己的科学思想,来设计仪器、创新仪器,相对就比较少等等。所以我们制定了9条改进的措施,第一条首先要保证投入,而且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逐步地增加投入。但我们以为投入固然重要,但并不是第一位,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的科学创新思想,基础研究题目从哪里来呢?就是要加强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要加强世界科学前沿的分析跟研究。总之,当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确定我们基础研究的长远目标。另外一方面,我们有许多基础研究,它的突破往往是学科交叉当中发生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比如物理、数学、信息科学跟生物科学之间的交叉等等。基础研究它又是一个国际性的活动,它需要提高起点,需要了解世界上发展的动向,我们不光要能够改善网络、咨讯方面的条件,而且还要推动科学家进一步加强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基础研究,许多历史上的成果,优秀成果,往往是在青年时期发生的。所以我们在发挥老科学家的指导作用、引路作用的同时,要积极鼓励青年科学家做独创性的工作,要注重、培育跟造就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基础研究往往需要一定的氛围,一定的环境跟条件,所以我们要着力进行基地方面的建设,比如说建立若干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机构,建立若干学科交叉的国家实验室,建立若干个能够瞄准世界科学前沿,能够成为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大科学工程装置。当然另外一方面文化也很重要,因为科技创新需要提倡理性的质疑,需要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另外还要善于交流跟协作,而且要宽容失败。所以我们在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与改善方面工作。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在这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在谈到如何改进中国基础研究工作部分时,把保障投入放到了第一位。那是不是您认为资金投入的不足,是制约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最主要的障碍呢?

  路甬祥:在相当长的时期当中,中国对科技投入的资金,投入不足,当然成为科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包括基础研究在内。但是最近五年,中央大力地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目前我以为,主要的矛盾已经并不是经费问题,主要问题还是要提升我们创新的自信心,要提升我们科学思维的能力,要能够自主地选择一些重要的方向,有的是为国民经济长远建设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有的是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突破,不光为世界科学,更为中国的经济跟社会发展,都会提供许多新的支持,新的帮助。

  主持人:这次会议中提出了改进措施,有一条就是关于改善评估制度,现在据我们了解,中科院的许多院所,都用的是国际专家评估制,这个是怎么回事?

  路甬祥:准确地说,我们在一些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所,试行了国际专家的评估办法,因为基础研究只有放在世界的标准当中去衡量,只有让国际上著名的、第一流的同行去评价,才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评价。

  主持人:那这种做法会不会涉及国家的安全呢?

  路甬祥:因为我们试行国际评价的这些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所,它主要是从事基础知识方面的发展,跟国家安全技术方面发展并不是直接相关的,所以应该没有问题。

  主持人:陆院长,刚才我们说到了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吸引人才,可以说资金不是唯一的保障,资金也不是唯一吸引人才的地方。那么对于中科院来讲,是不是认为良好的环境更重要呢?

  路甬祥:是吧,我想投入应该到一定的水平,使他能够做,工作能够有基本的条件,当然也有适当的待遇,在中国社会当中可以排除许多后顾之忧。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创造一个安定的、宽松的,更有利于学科交叉,跟国际交流的一个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基础研究它的一个创造性的劳动,所以人是最关键,人不仅需要他有很好的科学素养,同时他当然也要有崇高的科学理念跟道德,跟崇高的科学目标的追求。科学家也应该有脚踏实地,不断创新,在失败面前、挫折面前不折不挠的这种探索精神,因为一个基础研究,新知识的探索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有的要经过许多次失败以后,才能够真正认识客观的规律。所以我们现在非常注重发挥中老一代科学家的作用,传帮带的作用,希望还是在青年人身上,因为历史证明,科学史证明,基础研究的许多创新成,往往是在年轻时代做出的,比如是在二十几岁到五十岁之前,往往就有很大成就,当然他被社会承认也许要晚一点,所以我们现在注意青年人才的培养跟造就,也注意海外人才的引进,把这几方面能够结合起来,现在已经有了一支比较好的队伍,经过最近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十年左右的努力,科学院已经引进了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大概有600人左右,非常优秀,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也大幅度提高了,有的研究所已经到了科技人员人数的30%、40%、50%,个别所已经到60%这样。当然人才方面,我还想表达一个观点,学术带头人跟将帅创新人才固然是重要,但是梯队合理的结构也很重要,比如做研究工作,谁要研究,必须要有优秀的技术人才,他能够根据科学家的设想跟需求,做出创造性的仪器设备来,而且有崇高的服务精神,愿意做无名英雄,配合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完成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主持人:过去我们搞基础研究,更多的是跟踪式的,但是这几年似乎自主开发被越来越强调重视,中科院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会不会做一些调整。

  路甬祥:我们对世界上的发展,科技的前沿,我们还是不断地要跟踪,不断地要进行分析,我讲的是不能盲目地跟踪,因为世界上基础研究的学科门类也很多,方向议题也非常广泛,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其中我们有优势的,或者对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关系重大的来进行。我们提倡跟国际上广泛交流,但是更提倡我们要能够自主地来选择我们的题目,当然这个自主也不是主观的,要根据科学前沿,根据科学知识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根据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需求所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来开展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现在提倡的在基础领域里面,还是要实现研究水平、研究目标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到我们有自主的目标,从模仿逐步跨越到原始性的创新或者原创性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王冬妮

  制片人:王世林 导播:赵妍妍 监制:王广令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