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往期内容     栏目介绍     法律法规     专题报道         



见证——我是建筑设计师 (11月14日)


  解说:在北京的东长安街旁边,有一个几乎闻名全国的住宅项目,凡是来过这里的人,都会被这里现代、简约又充满活力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它的建筑设计师名字叫崔恺。

  同期:建筑师以前老想,我设计的是建筑,而不是房子,实际上我们现在反过来看,大部分建筑应该是一个好房子,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使用空间,是一个提供人们活动的一种场所。

  解说:就像很多从小在搭积木的时候梦想着长大盖房子的孩子一样,崔恺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建筑师。幸运的是,几十年后,他的愿望成为现实。1984年,27岁的崔恺在大学里读了七年建筑设计专业之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一家建筑设计院。对于一名建筑师而言,崔恺是幸运的,当时,正赶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展开,顺应改革的需要,各种建筑应运而生,各地的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建筑业的勃勃生机让这位年轻的设计师踌躇满志。从那时起,崔恺就给自己确立了一个信条。

  采访:不要被这个设计院的这种生产的环境所掩盖掉你自己创新的目标,你不要被这些一个一个让你失望的工程磨灭了你自己的那种创新的这种毅力和决心。

  解说:1986年,崔恺在他迎来他建筑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工程——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时,为求创新他竭尽全部心思。

  采访:当时西安古城里面的背景是这样,就是所有盖的新房子一样基本上也像我们北京有一个时期一样,就是都要做成古典式的,大屋顶,琉璃檐口,就这种,当时我的想法,因为当时比较年轻,我的想法肯定首先是拒绝这样一种古典风格的装饰性,而是要希望有创新,那么创新就从造型上入手,建筑的感觉就象一个大屋顶,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建筑本身的体量,而不是这个建筑的一个屋顶。可是因为是从形式入手,所以里面的功能上,里面客房的布局上就带来很多技术上的难点,包括在后期的维护上都会有一些问题。

  解说:从创新的角度说,崔恺的第一个作品是成功的,直到现在,有很多国家元首访问西安时都住在这个酒店,但对于崔恺而言,给他带来的是更多的思考。

  采访:建筑设计似乎是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但同时又反映这个时代的种种要求,所以建筑师的责任是应该把这两个,就是专业性的追求和现实能够紧紧的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往前走一步,大概一部分,一少部分建筑师可以走在时代前面,或者说有的建筑师在起到搭桥的作用,那么我觉得这些建筑师他们的责任更大一些。

  解说:对于这份责任,也许当时年轻的崔恺并没有像今天认识得那么深刻。在八九十年代交替的当时,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才刚刚起步不久,国际的建筑理念还没有渗透到中国,因此许多新建的建筑并没有什么新意和突破,在很多人眼中,城市里的建筑样式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住宅楼是统一的火柴盒式,办公楼、饭店等等也都大同小异,当崔恺以自己创新的要求而建的作品矗立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它带来的是人们的耳目一新。

  采访:对于中国这么一个进入全面的这种大建设的时期,我们的建筑师的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像我们年轻的这一代,就是大家从大学毕业以后,很快的投入工作,很快的能够做一些大的项目,我觉得这些经验显然是不够的。

  解说:九十年代,对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变化最大的一个年代,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建筑业的腾飞,国外的建筑公司也开始进驻中国,每个城市几乎都是日新月异,处处都是忙碌建设着的大工地,几乎天天都有新的建筑落成使用,这对于像崔恺这样的建筑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迄今为止,崔恺在他18年的建筑师生涯中,他和他的同事们一共设计了上百个风格各异的建筑,遍布全国各地。无意间你经过他的作品,也许会感受到一丝清新。

  采访:保持这种创新或者一种创造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直贯穿我自己的工作当中的。

  解说:在北京,凡是经过西三环的人,都会对路旁的这个名叫外研社的建筑有较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把这个建筑当作是认路的一个标志。这是崔恺在1994年的一个作品。这个看上去既现代又庄重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办公楼,原来是一个外文印刷厂。

  采访:当时还是一个就是说想做文化的一个想法,就是说我想把这个东西表现出来,有一些符号用的是西方的古典的,比如一些拱廊了,那么有一些开窗的方式上,以及窗子的风格上我们用了中国的一些典型的建筑语言,或者是一些变形的语言,当时试图把这两种东西能够交叉使用,来表现中外语言文化方面交流的这种特点。

  解说:这些设计者的初衷几乎无一遗漏地能够通过建筑本身让人看到读到,而当人走到这座建筑的里面,又会被它围绕原有的古树而做出来的别有洞天所吸引和折服。

  采访:它用的是建筑的本体语言来说话,是用建筑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来说话,而不是用标识性的建筑语言来说话。所以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讲也反应了一个观念的转换。

  解说:外研社被评为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这在已有不少国际建筑大师的作品在街头矗立的当时,给中国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树立了不小的信心。这时中国人眼中的建筑早已不在单调,风格各异的建筑已成了城市的一种风景,就连老百姓自己居住的住宅楼也开始争奇斗艳,许多商品住宅干脆就把自身独特的建筑形式当作一种卖点。

  采访:居住建筑来讲我觉得变化是最大的,由国家规定的住宅标准,那么到现在的整个市场推动的这种不断地翻新的这种居住这种形态,那我觉得从原来的多层住宅到后来的高层住宅,到后面的这种小高层,Townhouse 一直到现在发展起来的别墅,这过程我觉得变化太快。

  解说:在人们开始接受并崇尚西方的欧陆风格、罗马风格以及美式住宅等等新的建筑形式时,崔恺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住宅设计,对于一直恪守的创新的他而言,这次又要给人们一份什么样的新奇呢?

  采访:住宅是需要卖给每一家每一户,住宅是一个很贵的商品卖给他每一点都应该是对他有用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把住宅做一个局部的一些处理,比如说我们在顶楼从一梯8户变成一梯4户,那么这个4户中间有一些空间挖出来变成屋顶的庭院空间,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一个空中的四合院,又多少给这个建筑带来一点它的地方文化的意味。北京原本人们的生活就是在四合院里,很典型的北京民居的特点。

  解说:这个项目一经落成,变引来了不少业内人士和普通百姓的关注,它的建筑形式连同这个项目本身知名度大大提高,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北京长安街上的一个亮点,路过这里的人都免不了要停下来多看几眼。

  采访:现在有比较好的项目出现,也就是说从开发商来讲,从建筑师来讲,对住宅本身综合质量的提高现在也特别的关注,这是非常好的。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