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往期内容     栏目介绍     法律法规     专题报道         



见证:《我是建筑工》 (10月29日)


  主持人: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位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

  解说: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工地上,生活着将近50多万建筑工人。杨圣宏,这位来自江苏的小伙子,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将近十年了。天刚蒙蒙亮,杨圣宏所在的工地已经开始忙碌。

  解说:几个馒头,一碗饭汤,这是他们的早餐。在嘈杂的人群中,我们找到了杨圣宏。

  同期:那是1992年吧,92年的正月十六,我们就随着我们的工程公司到北京来打工,我们当时160号人从南京坐的火车到北京站,到北京站是正月十七早上四点半到了北京。当时我们的160号人那个队伍是不小的一个队伍,哗哗的你提一兜子,他提一箱子,太冷……

  解说:当时的北京正处在建设的初期,从城里到郊区,空气中弥漫了泥土的气息。虽然天气寒冷,但各处工地的火热和对北京的新奇仍然让杨圣宏和他的同伴们兴奋不已。

  同期:真的,在北京是不错,来到咱们的首都看一看,不管挣钱不挣钱总是来首都看一看,当时那个心情是特别的兴奋。

  解说:还没顾上看看北京的风景,杨圣宏就直接来到了郊区的一个工地。在家乡学了些瓦工、原以为能凭着瓦工的手艺吃饭的杨圣宏一到工地就傻了眼,他发现工地上并没有自己的位置。

  同期:原来一般说都是五层六层的楼,现在全是焕然一新了,都是板楼,不存在砖混。到那儿没有瓦工活给你,人家根本不存在瓦工活给你,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有给人家打下手,人家今天说叫你扫地你就扫地,叫你上那边挖一个坑就给我挖一个坑。

  解说:原先建低层砖混结构楼房才会用到的砌砖这样的瓦工活儿,在90年代初大城市的建筑工地上已经不需要了。但是,打工就意味着什么活都得干,第一年,杨圣宏一边干扫地挖坑这些打杂的活儿、一边暗地里跟着别人学新的建筑方式——模板吊装。慢慢地,杨圣宏终于转行做起了摸板吊装工,这是建筑工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墙面的平整和整体结构的方正。

  同期:我们当时干的是包薪工,你干一天我在那个帐上记30块钱。

  解说:这一年,杨圣宏所在的工程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到年终的时候,他挣到了8340块钱。杨圣宏也第一次目睹了他在北京亲自参与建设的建筑。

  同期:第二年给我们一个是500多平方米的厂房,人家那边也是500多平方米,我们也是500多平方米,人家的那个房子是上一年,头一年开的工,他们那个地就已经开工了,我们是第二年才开工。

  解说:这时候的杨圣宏已经是一名熟练的模板吊装工了。虽然开工日子晚了将近一年,但是甲方却要求同时竣工。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加班加点地干活。

  同期:那时候我们干着也愿意,你干一天给你40,加半个班给你20,就是这个意思,你多劳多得,你不干不拿。这样就到了8月份,8月2号,我到现在记着,因为这一栋房子在我这么几年来说是特有影响的一年,特苦,特累的一年,房子盖得特好的一年。

  解说:200多天,完成了一个12层、建筑面积达6千多平米的办公大楼,这是杨圣宏在北京参与建设的第二个建筑,也是他所在的工程队工期最短、但进度最快的一个工程。这一年,杨圣宏所在的90多人的工程队总产值达到了1400多万元,而他个人也拿到了14000多元。

  同期:北京这个地方原来是有手艺也行,没手艺也行,但是像这个摸板,你必须摸板行是行,线是线左看一条线,右看还是一条线,也不是说为了检查,就是从我们个人角度来看觉得应该是这样。

  解说:在来到北京的第5年,杨圣宏当上了是摸板掉装组的组长,手底下管理着20来个工人。虽然同样是模板吊装,但杨圣宏总要不断地学习研究一些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技术,才能跟得上不断翻新的建筑要求和施工进度。

  同期:你要用小摸板它也不如这个大摸板,你用小摸板拼一个人只能拼成一个墙,就像我们这栋房子来说,26层高,地下室三层,要是我们用小摸板拼的话,小摸板拼的话要到明年的4月才能完工,而我们用这种组装大摸这样的速度实现了,为什么说?今年的我们12月上旬就完全可以痛痛快快的交工,并且打出来的这个墙壁绝对是光滑,相当好,所以现在都采用这个大摸板。

  解说:经过十年在工地上的摸爬滚打,杨圣宏所在的工程队换了一个又一个工地,建起了一座又一座高楼,这十年也正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随着楼越建越高,房子越盖越漂亮,户型也不断地更新。

  同期:这个外飘窗从去年开始流行的。为什么?他这样搞一个外飘窗它的用途挺大的,它能扩大这个里面的空间,虽然看它挺简单的,但是盖起来挺复杂的,从上到下要成一条线。

  解说:这些年在工地上,除了工程和技术,杨圣宏还多学会了一门学问。

  同期:我学会了一个兼容管理,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这一方面对我挺深刻的,因为我们的一个公司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有。一旦说你工地不行,进度不快,质量不好,安全事故书了事儿,那都追究你的,都得从你的工作量扣除你的所有一切。

  解说:从十年前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到如今已经是踌躇满志的工地组长,杨圣宏已经参与建设了12个建筑工程。现在,他仍旧住在工地上,住在一间16个人的房间里,这里也是他们除了工地之外唯一的生活场所。

  同期:我觉得对这个民工来说对我有深刻的印象,这个词用得应该,为什么?这个词它只能讽刺你,应当鼓励你,那你就听说这个词你心里不舒服,不舒服你只有好好发展,才有你的前途,以后人家才不叫你民工。我曾经想过这个事儿。那时候我是21岁。我可能再过十年我肯定是。肯定是不想再当一个民工。

  解说:生活在钢筋和水泥之间,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用城市人看不见的汗水和辛劳换来了城市的变化和发展。每当杨圣宏看见自己建起的又一座高楼矗立在北京的街头,他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同期:自从我来北京,反正一转眼十来年了。一开始我们来的时候到现在这十年的差距大大不一样,翻了一番,走到哪儿都是高楼大厦,绿化搞得相当好。现在科技发展了,都靠电脑这些东西,将来我肯定把子女带到北京,让他看一看我,这十年在北京把北京改变的什么样。

  (字幕:十年来,杨圣宏所在的工程队共建造了2个学校,3座办公大楼,7个住宅小区。)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