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五环夜话     五环在线         



运动,瞬间凝固(全文)


  首播时间:2003年2月18日21:55

  主持人:罗宏涛

  嘉宾:郭延民(中国体育摄影学会主席)

  官天一(新华社摄影部主任)

  赵彤杰(《中国体育报》记者)

  节目内容:

  主持人:

  朋友们好,欢迎收看《五环夜话》节目。由中国电视体育奖所主办的中国体育人物摄影大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在我们所征集到的1500多件作品当中,已经经过初选选出了52件入围作品,而在这52件入围作品当中,又评选出了12件作品参加最后金银铜奖的角逐,那么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围绕体育摄影来聊一聊。因为很多朋友都知道,摄影被称为光与影的艺术,而体育呢,它又集中体现了人的速度和力量,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在我们今天的节目开始之前,在各位嘉宾入座之前,我们曾经由在座的观众朋友当中产生了9位业余评委,由他们在我们52幅入选的作品当中,评出了他们心目当中认为最好的12件,他们认为最好的作品,我们先来看一看他们选中的这些作品是些什么,现在我想请我们刚才参加评选的这9位观众朋友你们来讲一讲,为什么你们要投这些作品的票?

  观众:

  像这张照片我个人认为,他在摄影的时候有他的构思,进行了追拍,另外,他所有的摄影的语言都表现在这张照片上。他记录了当时现场这种情况,运动员在奋力地拼搏,为国争光,她在比赛的时候把她这一生的记录都记录在这一个瞬间。

  观众:

  可能天热,跑得或者说走得身上特别热,他要降温,把矿泉水往头上洒,洒的时候,你看画面上,这个水花都能有,而且他在动的过程中往头上洒,你像喘气这种神态、拼搏的这种能量,这种精神可以说是表露无疑,给人看了以后有很大的冲击力。

  观众:

  这幅照片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上面照了五个艺术体操小姑娘,仔细一看,她们的表情每个人都在笑,而且这个瞬间有人跳起来,有人还没有跳起来,这个瞬间也抓得比较好。白色的背景就显得这些小姑娘特别可爱,特别冰雪聪明,整个色彩很喜欢,很清淡。

  观众:

  我非常喜欢这一张,这一张是击剑运动员在最后决定胜负的那一剑以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一个表情的对比特别强烈。这个成功者他非常的兴奋,这个失败的运动员他非常的难过,还有一个成功者就是这张照片的摄影作者,他这个瞬间抓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这一张。

  郭延民:

  这次评选我们搞的还是非常的严肃认真,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的,这一次评选我认为基本上代表了我们这两年的摄影水平。但是也有遗憾的地方,因为我们这次评选活动搞得比较仓促,征稿的时间相对比较紧,所以有很多很优秀的作品没有征集到,有些作者他看到这个消息以后呢,可能晚了,征稿时间已经过了,很遗憾。

  主持人: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次的比赛,它可能集中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呢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完全进来,可以说是集中了很多的作品。

  赵彤杰:

  我是这样认为的,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能够征集到1500幅作品,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我觉得只有像央视这种号召力,这种推广的力度可以做到这一点,另外像承办这次活动的亚迪和爱广告公司,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征集这么多的作品,所以在这方面也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力量,是别的媒体所不能取代的。

  主持人:

  您是过奖,我们当然是希望以后随着这个活动越搞,它的知名度越高,而且它的影响力越大,能够尽可能的网罗绝大多数的我们中国的优秀的体育摄影作品。我们这一次专家选出了12幅最后角逐金银铜奖的作品,刚才我们观众朋友是评论他们选出的这些作品,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评出了哪些作品,刚刚观众评出的这12幅作品当中,好像是有4件跟你们评出的这12件作品是重合的,另外还有八件没有。那么刚才有几幅作品是咱们观众朋友没有选择的,而你们整个评委组作了选择的,你能不能说一下他们各自的特点,或者说当时大家相对来说比较集中的意见,选择它们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郭延民:

  我想入围进入前12名的照片,这12副作品有一幅组照,剩下的都是单幅的,这12张作品各有它的特点都反映了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也反映了运动场上一个不同的瞬间。它们共同的特点,一个是色彩非常漂亮,对读者的视觉的冲击力都很强;第二,刚才大家都讲到了,一个构图的问题,所谓更多的构图,主要是讲,比方说这一张照片是两个老体育工作者荣高唐,荣老和何振梁同志之间那种内心的交流,完全从神态上表现出来了。当时是何振梁在领一个中国体育奖的终生成就奖,它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两个老一代的体育工作者在一起。刚才群众评委也评到了这幅作品,我觉得评得很到位的。米卢的那张,还有黄秋艳的那张,还包括王楠的都讲到了,从不同的角度,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主体人物的不同的神态。

  官天一:

  那一张是亚运会上第一块金牌,这次釜山亚运会的第一块金牌,那个画面的后面就是釜山亚运会的标志,胜利之后获胜的选手中国的王海滨。这个是申奥成功的,2001年在莫斯科申奥成功了以后,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 2008,刘琪和杨凌“哗”就举手了,瞬间的这种情绪体现在上面。

  赵彤杰:

  刚才两位老师说到的我就不重复了,我就说一下他们没有说到的一些作品吧。因为我现在是常年在外面采访的,第一线的,对摄影记者本身付出的劳动,我可能理解得更多一点。除了刚才我说的评判这个照片,我觉得首先是图片,图片本身要吸引人,其次是新闻人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的标准,我刚才忘了说了,就是它的难度。关键是在脑子里的思想,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比如说女曲的这个组图,因为我是中国体育报的记者,了解这个项目可能更多一点。女曲什么样的过程啊,从世界的比较末流的这个水平一直到现在,基本上代表世界一流水平这么一个过程,这个照片是在亚运会来拍摄的,我相信作者拍这个组照的时候,他有一个思想。他为什么没有去拍单幅的作品?他要拍一个整个的过程,大家可以看从比赛到欢呼,到教练员,到运动员一直到照片背后的故事,最后一张,所以我说拍这组照片的本身就能体现作者一定的思想,他拍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这么构思,而且从整个几幅作品上面来看,看上去好像是比较普通,但实际上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可以看方方面面都能够涉及到了一个记者在一场比赛里,能够拍到这么全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难度在这个组图片里有体现。还有一个就是击剑这张照片是王海滨剑挑亚运首金,不说它的新闻价值了,从它构图来讲,大家可以看跟一般的人物包括现在摆的这52幅作品,它这张照片比较独特,没有表现人正面的形象,人是在画面的右边,像这种,可能大家想的时候,脸向右,他应该把右面的空间留得更多一点才对,但是这个照片不是,他是把人放在右边,然后大家可以看出来有一把剑,而且照片里还有一个细节是他获胜以后,这个帽子,扔的帽子正好掉到半空,完完全全地你就可以进入到比赛现场。我觉得他当时是怀着一种激情,创作的激情来拍摄这张照片的,所以这是我比较欣赏的。

  郭延民:

  评选完了以后,我回来以后问作者,因为作者是一个女摄影记者,是我们体育报社的记者叫刘亚茹。我问她这张照片怎么拍的,她是在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时候,经过几次反复交涉,最后爬到了体育馆的顶上,在体育馆的顶上居高临下拍的,它那个顶上路就这么窄,一个板子过去,因为体育馆顶上的灯非常大、非常热,还要躲开灯,她拿着300的镜头吧,还不能拿独角架,还要手端着,她在这种情况下拍的。人家只允许她拍中国队的一局,拍完以后,马上就下来了。所以她这个角度比较新,对于这个人物的神态刻画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

  我们在前面也给朋友们介绍了我们也请来了这一次入选最后12幅获奖作品的作者,那么先让他们来讲一下这些照片后面的故事。

  徐之峰:

  我是《工人日报》的记者,我拍的是这一幅《奋力一搏》,当时是北京大学生运动会,这也是当时的首枚金牌,当时我也是俯拍,在观众席上拍的。其实我当时去的时候,到了现场,摄影记者都已经很满了,我根本就没有地方,结果我拿着300的镜头到观众席上去拍的。再有这张照片主要是女子柔道呀,咱们奥运会冠军,像孙福明,还有庄晓岩,这都是有一种霸气,关键要的就是她脸面上的那种霸气,突出了咱们女子大级别的柔道,有一点不服输的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我主要是突出这一点。

  胡金喜:

  我是《北京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这一组照片是我拍的,我拍这一组照片有几个原因,就是从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到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但是由于当时我有其它的任务,没有采访到这个队,当时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队一直打到了悉尼奥运会的第五名,所以从那时候我开始注意了。再有一个情结就是,有一次我到奥体她们的训练基地去踢足球,偶然看到了她们在那儿训练,我就是从她们晒的黝黑的皮肤和她们身上的肌肉,感觉到了她们确实下了苦工夫了。再有一个就是我了解到他们今年的9月份在澳门拿到了冠军杯的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曲的第一个冠军,所以我到了亚运会以后,对女曲多加关注了一下,两场的比赛,一个是预赛跟韩国队,一个决赛跟韩国队。这个教练是一个韩国人,他由于种种原因,再有他的实力,所以中国女曲聘请了他。他就是要发誓,说我要把中国队带到亚洲冠军的宝座,这个亚运会也正是他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的机会。因为是在他的家门口,据我当时在网上看说金昶伯回家,到家门口来替中国人夺冠,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他,当然也有很多韩国人理解他,据说当时他们家乡人都到场去替他加油,说希望他能够为中国队夺冠。所以我在比赛前,我就很早到场了,我就对他这个过程,基本上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比方说他在比赛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准备了100朵玫瑰献给了他的一个最老的队员也是最有名气的队员,叫唐春玲。再有他在比赛快要结束的时候,十秒钟,这时候我有意识地发觉,我看他非常焦急的样子,就是2:1嘛,人家要打进去一个就打平了,有可能加时,那就不好说了。我就是蹲在他的面前,最后十秒钟的时候,他咬着牙期待着比赛的胜利到来,还有周围的几个队员,我拍了这么一张。再有就是队员们的欢呼、队员们的领奖,以及队员们把鲜花献给他的时候,这个过程我记录下来了。在那之前呢,我还了解到金昶伯对他的队员又狠又爱,他狠的目的是让他的队员出成绩,爱呢,平时在生活的细节上对她们的关照,所以我在拍的时候对这个教练倾注了我个人的感情。

  陈晓伟:

  米卢这个照片其实后面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是怎么回事呢?本来米卢不是红颜色的围巾,那天他是在长城上参加一个欢迎贝利的仪式,贝利到长城去参观,米卢去陪同,这时候米卢看见贝利比较冷,风比较大,米卢就把自己蓝颜色的围巾摘下来给贝利戴上了,当时那个瞬间我就觉得特别好,作为摄影记者,我就想把它拍下来,因为米卢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贝利这个镜头,我想大伙都觉得是比较精彩的一个画面。米卢把围巾给了贝利戴以后,我记不太清楚了,当时好像是一个女同志,好像是工作人员,把自己的红围巾摘下来给米卢了,如果当时要是蓝围巾,效果可能就不如这个好。正好米卢一脱外套,特别巧的一阵风就刮过来,实际上而且我就拍了一张,虽然机器放在连拍的位置上,机器现在不是有连拍的一个模式嘛,但是正好有一阵风过来,头巾一吹起来,当时我看了一下那个取景器,因为是数码相机,我觉得挺好,我就赶紧顾不着去欣赏,也顾不着再去看其它细节了,就是赶紧拍我的正任务,这张等于是花絮吧,等于说是歪打正着。

  主持人:

  其实我们有时候说,一张非常出色的照片后面肯定都是有它的一段故事,包括我们以前欣赏一些,比如说,获得普利策奖、荷赛奖的照片后面都有很多故事,你们三位也都是从事摄影时间很长的,尤其两位前辈拍过很多很多的照片,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你们照片后面的故事?

  郭延民:

  比如1992年在西班牙,我去采访第25届奥运会,在采访女子柔道72公斤以上级决赛的时候,就是庄晓岩和古巴队的罗德里格斯争夺世界冠军。这张照片是我在那次决赛的时候拍的,当时我进到现场以后整个记者席全都已经坐满了记者,所有的“大炮”都对着这个场地,我一看,我要是挤进去吧,肯定是在看台很高的位置,如果就是挤进去了,挤进去要拍出来的作品肯定是大陆货,跟人家是一样的。所以我就跑到了记者席的对面,坐到了观众席里面,坐在人家空道的台阶上,不要影响人家观众就行了。这样我就在记者席的对面选择了一个高度,整个比赛很平平淡淡的,虽然很激烈,但是整个比赛非常平淡,但是突然唯一出现了这么一个动作,就是庄晓岩本来想给她来一个背投,如果要背投成功的话,那就是一本,一本就是绝对胜利了,但是这个背投不是很成功,结果被罗德里格斯半空中来个鲤鱼打挺,给翻过来了,正好这个动作冲着我这个方向,所以当时采访这场比赛的记者只有我拍到了,就这么一张,很巧。

  主持人:

  从哪些角度来评判一张摄影照片或者说体育摄影照片它的成功?

  官天一:

  从两个方面来讲,你像奥运会的、亚运会、全运会这样的赛事,一般来说是它的新闻,新闻性本身很重要,除了这个以外,你要说平时想搞创作,它有一个艺术性,还有各种各样的艺术摄影,就是说,刚才看到的有一张是横向追随的,还有纵向追随的,还有圆形追随的。体育当中的一种艺术来表现,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体育摄影。我是新华社的,我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新闻,就是抓住新闻,第一条新闻,第二条新闻,第三条还是新闻。

  我讲我的洛杉矶的照片,许海峰第一块奥运金牌的那张,就是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郝卫东一下就搂住他,说盼30年了,嘴里就开始喊许海峰,泪流出来,我正好在这个地方,我当时使24的广角镜头,富士的1600的胶卷,没开闪光灯,就开始按,当时马达比较慢,就是照两张。开始发奖,正好尤布罗斯把萨马兰奇挡得死死的,给摄影记者的位置根本就拍不着,由于这张照片对外国记者来说,不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拍了许海峰招手的照片,但是对中国记者来说,这个很重要,因为两个主席给第一块金牌获得者发奖,也是中国奥运会零的突破,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的,是一个历史的瞬间。那么我就赶快向左边跑,向左边跑,一边跑着,一边按快门,焦点还没调,因为我原来是这个距离,当时那个照相机是手扭的,不是现在自动的,一边扭着一边开始按快门,是虚的 ,赶快调焦,调焦完了以后,照出来就是实的了。就是萨马兰奇和他握手,然后再拍,因为王义夫当时是获得第三名,铜牌,许海峰、王义夫他们两个人向我挥手,中国的五星红旗为背景,然后再拍一张。我说的这个意思是自史以来,因为这是中国奥运会零的突破,作为一个现场的摄影记者,这样的新闻就是抓着不放,一抓到底,因为它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

  赵彤杰:

  刚才由观众评委评出的作品跟我们不一样这是完全正常的,即使是我们九位评委的组成,观点也不会完全一致的,只能是在遵循一定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求同存异,有自己的观点,比如我有一个观点跟官老师不太一样,官老师刚才讲,人物第一,摄影第二,什么第三,我觉得这个顺序上组成因素是这些,但是我的顺序是:首先照片要吸引人,就是它放在你面前一下就能把你抓住,你能被它吸引,然后照片是一张好照片,其次再看的它的人物,再看看其它的构成。其实就是以前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诗歌、散文,都是叫借物咏情,就是说不管什么样好的作品,都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我觉得好的体育摄影作品也是这样,应该是融入记者的热情和激情,融入到作品当中,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这样的话这个作品就不仅仅传达的是体育赛事魅力的本身,还应该让观众能体会到摄影师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我可以通过我拍过的一幅作品讲一下这种理念,我觉得我到现在对自己比较满意的照片呢,是刘璇在悉尼奥运会上的一幅。刚才其实对一幅好的体育作品,我已经谈了它的构成,我觉得第一要体现出体育的魅力,第二要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当然这两点按理说还是比较虚,所谓通过照片来表现出体育的魅力,就有多方面的构成,包括光线、包括人物,刚才官老师也提到了,作为新闻记者,我们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摄影记者,最后才是体育摄影记者。我们要表现的,像去奥运会,同样的任务是要抓住新闻,这样就要求你,第一要拍到新闻,第二你拍到新闻的同时要好,就是人物是典型人物,瞬间是典型瞬间,这样才好,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我觉得你背后就要作出很多努力,包括刚才从评判这些照片上,我觉得也可以说一点,就是说为什么观众和专家评委会有差别我说是正常的呢?也就是说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我们看的照片可能比观众看的照片要多一些,一个人当你看一百幅照片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有照片对你有冲击力,但是当你看了一千幅作品、一万幅作品的时候,就很难再有作品对你有冲击力了,这样如果有一幅作品对你产生视角冲击力的时候,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它就一定是一个很好的作品,这样对于作品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还有一个我要表达的就是,摄影是一个综合艺术,它需要你的综合能力来保证,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作品的成功背后都由你的综合实力来表现,你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跟摄影没有关系的任何方面的知识对你拍一幅好的作品都会有帮助。另外,横向的交流、纵向的学习都是一个好的作品的构成因素。摄影是一个开放的综合艺术,你不可能关起门来在家里闭门造车,那是绝对拍不出来什么好的作品来,可能你研究一年,觉得手法新颖,拍出一幅自我觉得很好的作品,拿出一看,像官老师说 ,我十年前就这么拍,不新鲜,所以你一定要交流。构思当时在这个场景出现以前就出现了,不管是风光摄影也好,人像摄影也好,还是体育摄影也好,一定要有你的构思,不是去瞎猫碰死耗子,瞎猫碰死耗子在体育摄影里有没有?太有了。但是你可能能拍一张好的照片,你不可能拍很多好的照片,这个照片也由偶然的因素来构成。当时在这个五环下面会有很多很多记者,但是我去的那个时候,恰巧那些记者没有在这个角度上让出一个空儿给我,大家可以看到,在五环下面还有两个工作人员,后来有人评价这个照片说非常完美。我觉得这里面就有运气的成分在,但是就像刚才陈晓伟评价他的照片一样,他说我碰巧了拍了这个照片,所以一句碰巧了,说起来很轻巧,但是绝对不是这么一回事,不是单纯一个碰巧,就是机会永远是给一些有准备的摄影师来准备的。所以我拍出这样的照片,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我前面的准备,还有我借鉴别人的作品,还有一个就是基本功的训练,就是看到这个瞬间你要能捕捉到,再有一个我也感谢运动员本身,像这个动作很多运动员都会做出来,但是我可以说世界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像刘璇做得这么标准,这么好,因为当人腾空的时候,由于脸部表情最不容易受控制的时候,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刘璇的面部表情是非常的优美,完完全全可以作为体现中国奥运运动员整体的一个风貌。

  主持人:

  现在我们看到这幅照片也是你拍的,这个照片很多朋友可能有个疑问,这幅照片有没有后期的一些加工?

  赵彤杰:

  我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来讲,我所有的照片都没有经过后期加工技术,虽然说现在电脑操作和外语已经是一个记者不可少的本领,但是我从来不经过电脑来处理任何的图片,比如说刚才那张刘璇那张照片,可能有人说它有一点过于完美了,像一张电脑制作的照片,我可以说那张照片完完全全没有经过任何的电脑制作。这是去年世界杯决赛一张照片,是巴西队卡福站在一个台子上,拿着世界杯的金杯。当时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在日本横滨的那场比赛下着毛毛细雨,当卡福捧起金杯的时候,几个花炮打起了很多碎纸屑,彩色的碎纸屑,我拍的时候就有这些雨点洒落在我的镜头上,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如果这个雨点能够跟这个人物结合在一起,就能够突出巴西队梦幻的这种感觉,我就没有擦。然后也是想当时拍的时候,就是我刚才说的,一定要有这种事先的准备和构思才能够完成一些东西。像这种有没有可能说没有拍过体育的人能拍到,完完全全也有可能撞到这种,但是作为训练有素的摄影师,他会有一个思想的准备,当时我拍了很多照片,这一张照片也有碰巧的成份,因为并不是你想到就一定能够拍得到这样的照片,所以像这个雨滴落在镜头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的时候,光圈是一种梦幻的色彩,梦幻的效果套在卡福的头上,大家不用来说就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感觉。这也是反映了典型人物,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我要求我自己能够做到拍摄典型瞬间,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事件,但是比其他的摄影师要好的这样的一点。

  主持人:

  我们现场有很多热爱摄影的朋友,而且他们现场也带来了一些他们自己的作品,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然后也让在座的几位专家,咱们一块儿交流交流对这些照片的一些看法?

  观众:

  这张照片是什么情况呢?两个不相识的异国人,咱们国家一个人,另外还有一个异国人,他们并不是认识的,这个国外的女同志,她讲得很好,今日申奥成功,我心里很高兴,随便吻我。我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呢,我听到后头说,再吻一个,那么我回过头来,就是这张照片。背景是人民大会堂,大伙儿都在瞧她,可是这个女同志,在看我回过头来的时候,她就把个脸部就递过去了,可是这个男同志,他就不好意思了,他就躲开了,这么着,连拍了三张,选了这么一张。

  郭延民:

  我觉得他这个很有幽默感,外国这个小姐把脸伸过去,中国的男士不好意思,又收回来,这个画面上揭示出一个主题,就是凡是对华友好的外国人士为我们中国申办成功一样感到兴奋和高兴。

  观众:

  我的这些作品跟咱们体育摄影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属于动态的,我这是舞台片子,可能是1/30秒吧。

  赵彤杰:

  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对摄影也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在舞台上他也想创新,就是说想拍出的东西并不是大家肉眼看到的这个场景,这一点我觉得是摄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说如果你拍的东西是大家都见过的东西就很难对大家产生一个冲击力,为什么流行广角镜头,流行长焦距镜头?我觉得道理在这里,因为50毫米镜头是最接近人眼视角的,如果这样拍出的这个场景,观众是思空见一惯的,就很难对心灵产生一个冲击力。广角是能够拓宽视角,是人眼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对人家有更多的好奇,长镜头往往是看一个局部,通过肉眼普通达不到这个视角,所以刚才这几幅作品应该不算长焦,是中焦镜头来拍摄,已经是比人眼的距离看的场景要缩小了很多倍,相对特写的,但还不是特写。但是咱们说一些弱点吧,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其中有一个慢速来拍的,我刚才没有看这个照片本身,我通过屏幕来看,我不知道这个主体焦点是不是实,1/30秒,这个手绢是虚的,如果是人物焦点好,就是从技术上讲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构图上大家可以看到,一是比较平,视角比较平,第二,画面的左边是一个空的地方,没有手绢,漏出一个背景的人物,所以显得这个画面没有通过虚和实的结合,把这个人物衬托得到更鲜明。

  观众:

  因为当时看他们玩得挺开心的,我赶紧拿起相机来,把他们活动的场面给照下来,正好后面海浪涌上来,抓住这一瞬间,就把这个场面给拍下来了,请专家点评一下。

  官天一:

  你主要是照两个孩子在那儿玩耍,那么往前再走一走的话,这个背景还是这么大,但是孩子本身就显出来,它突出了,因为你的中心人物是这两个小孩在那儿玩耍,因为这个画面 ,这个主体占的比例来说小了。

  赵彤杰:

  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说过一句话,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观众:

  我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喜欢爬山,老了退休了,仍然还是没有忘,想看看自己还能不能爬山,所以经常去香山,香山大家都知道,就是特别喜欢红叶,但是我在爬香山的过程中间,我发现香山的红叶树,并不完全是在红的时候很漂亮,没有叶子的时候也很漂亮,所以说我就把它拍下来你们看看,因为我就觉得在北京郊区也好,都有非常漂亮、很美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很好看的风景。第二张呢,其实也就在一个地方就是等它叶子也长出来了,但是还没有红。反正我不是一个专业摄影师,也是一个爱好者,特别最近我们有一个摄影小组一块儿学习摄影,所以这是我的作业吧 。

  赵彤杰:

  我就是看这个照片,刚才再听作者的介绍,如果让我看这个照片呢,我就是觉得主题不明确,我不知道这张照片要表现的是什么,我听您说要表现红叶没有出来的香山的另一面美感。实际上这个人物在这个照片里起什么作用呢?我就不明白了。还有一点,本意要表现香山没有红叶时的美感,但是看照片本身呢,可能这个美感倒没有表现出来,我觉得是这一点,而且如果要表现美感的话,换一个漂亮女孩儿可能更好一点。

  观众:

  这是我的老伴,我们一块儿爬山。

  赵彤杰:

  可能很多初级的,还有一些发烧友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不舍得多走两步,你往前多走几步,变换一个角度,比如说你可以蹲下来或站高一点,就跟人眼看的不一样,这个照片的视角效果就会更好。

  官天一:

  我觉得这张照片要比这张照片,我看可能要照得好,比较生动啊。这个在我看有一点寓意,老树老人。

  主持人:

  体育摄影它确实是在体育的这种进展过程当中,把最精彩、那难忘的一瞬给我们留下来,而它这种冲击力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带来一种别样的享受,我们也希望今后中国的体育摄影能够越走越好,也希望我们这次大赛最后获得圆满成功。谢谢朋友们,再见!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