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工人,一把榔头,一块铁板,就可以敲出古朴典雅的艺术品。今天我们走进这独特的民间工艺,了解这敲敲打打的“铁板浮雕”艺术。
铁板浮雕虽说是“敲打”出来的,但其中的学问挺大。创作者用不同形状的铁锤工具通过敲打等手段,直接在一块生冷的硬铁板上创作一种完全的板雕艺术的效果。它最大的特色是利用了铁板的固有颜色,经过艺术加工,使其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出神入化,而且还能产生出素描般的特殊视觉效果。铁板浮雕是我国民间工艺中刚刚产生出的品种,同时它的出现也是我国金属锻造艺术方面一个新的突破。
浮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从古至今,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毫无例外都有一些浮雕艺术珍品流传于世。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整体圆雕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也称为二维雕塑。浮雕既可以表现凹凸起伏的立体形象,同时也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大场面场景。通常人们用它来创作有纪念意义的作品,所以浮雕也有记录历史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西方逐渐有了金属锻造艺术。从钱币、饰物到兵器,从金、银到铜和铁,各种不同材制的金属物品上都会由浮雕这一艺术手段来表现,它能反映出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象征权力。

在我国殷墟时代,就有了青铜锻造艺术,当时用青铜所铸的物品都是首先要加热,再倒模,经过锻造最后才能形成的。每件器皿上的图案也都有浮雕的装饰。到了西汉,东西方有了通商的通道,东方的丝绸流传到了西方,西方的锻造工艺也传到了中国,使中国的金属锻造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的“铁板浮雕”是石家庄郭氏兄弟创作出来的。
郭氏兄弟自幼喜爱美术绘画和雕塑,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兄弟俩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走上艺术的道路,而是做了两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比郭海博小两岁的郭海龙当上了一名装配汽车、摩托车的钳工,天天就与冷冰冰的金属打交道,可他还是念念不忘从小就喜欢的雕塑艺术。在偶然的一天,郭海龙随手用铁锤在铁板上试了试,发现铁板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敲,他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敲出了他的第一件铁板作品——“少数民族少女”头像。当作品刚完成时,他就兴奋地找来了爱画画的哥哥郭海博。哥哥看到后感到很吃惊,就把以后的业余时间放在了铁板雕刻艺术上。在一块铁板上敲出二维浮雕效果,这是没有先例的,没有任何资料可查。所有的一切他们都要从零开始,在十多年的锻造过程中,他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选购铁板和制作工艺的方法。有了材料,接下来就是设计样稿,怎样才能将绘画好的样稿清晰地绘在铁板上,又不被蹭掉呢?兄弟俩想尽了办法,在偶然的机会发现用复写纸是最好的方法。
锻造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工艺,可以说是最累的力气活。
一般一件作品要几天才能锻造完成,而铁又是最容易生锈的金属,在作品锻造好之后,就要进行除锈工作,因为如果有一个锈点除不干净,就会像细菌一样地繁殖,越来越多,破坏整个作品。除锈的工具是用装上铁砂的搅磨机来完成的。抛磨后的作品,会很光亮。因创作的需要,还要用喷灯将铁板烧蓝,在烧蓝的过程中铁板会随着温度逐渐升高,生成出浅黄、暗黄、浅红、紫红等颜色的自然属性,创作者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局部着色。不同的作品有着不一样的烧法,在处理动物眼睛时,用气焊点烧就能自然形成瞳孔般效果的圆形斑点。
郭氏兄弟早期的作品都是一些没经过打磨的全黑效果,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发现打磨过的作品会产生出素描般的视觉效果,更体现出金属的质感。经过长期的锻炼,郭氏兄弟已能用铁锤敲出最为细微的面部表情,从动物到人物肖像,都摸索和掌握了自己独特的工艺技法。近几年,哥俩儿又在风景和静物方面下功夫,创作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太行山风情”系列的作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郭氏兄弟创作出来的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来源于太行山区的这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是郭海博和郭海龙兄弟到过次数最多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独特的石头房子,还有淳朴的民风和他们童年时的印迹。家乡山山水水的变化,兄弟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用手中的榔头,敲出太行山的一草一木,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太行山的风土人情。
在中国,许许多多的民间工艺艺术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它们世代相传,延续着古老的手工技艺,传承着文化历史。如今,我国古老的民间工艺又产生出许多像铁板浮雕这样新兴的、独创的民间工艺。在今后的节目中,我们将会找寻更多、更新的民间工艺和那些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展现给广大观众。让我们一起了解民间工艺、弘扬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