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从开播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光,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给广大的戏迷观众朋友们奉献了一部部优秀的戏曲节目,满足了广大戏迷观众的不同层次需求,同时戏曲频道也在这两年里不断成长和壮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作为我国唯一的戏曲专业频道,它已经成为弘扬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频道整体统一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与国际化接轨的标志之一。为了配合频道的改版,加强频道形象的整体包装,整合视觉效果,同时更好的弘扬历史悠久的国粹,振兴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2003年5月,戏曲频道推出了一套精彩的三维水墨效果的形象片。
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综合部牵头,联合技术制作中心推出的这套戏曲频道新的形象片,主创人员选择以形式感强烈的不同侧面来体现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在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采用了独特的三维水墨效果,同时通过实拍后处理的精彩优美的戏曲造型来创造视觉盛宴。力求每条片子在内容、情绪和核心视觉元素上,都个性鲜明而风格统一。

为了加快拍摄进度,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新形象片的前期拍摄是由两台机器两个导演同时进行,而且都在摄影棚里完成的。这套形象片总片头叫《神韵篇》,内容比较写意,以三维制作与戏曲历史有关的画片、浮雕、汉画等形象展开。画面与文字相互交替构成对戏曲历史文化进程的折射。本片罗列了戏曲中的典型表现形式,如“生、旦、净、丑”行当,“唱、念、做、打”动作等,既有戏曲历史人物的造型,也有水墨的文字,用字的组合变化形成“戏曲神韵”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构图采用中国画重视空间的形式,用音乐节奏变化与字体运动结合,体现本次戏曲频道包装的总概念:以水墨形式表现戏曲的博大精深。
唱:拍摄旦角开唱的场面,为了把创意的要求表达得更准确,镜头以脸部特写为主,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旦角在表演中的魅力。因为这一次参加拍摄的演员都来自中国京剧团,所以拍摄起来要相对简单。
念:为了把念的动作表现得更准确,导演在现场和京剧团的老师对起戏来。面对演员的熟练表演,导演在把握了戏中的要领后,镜头里面终于出现了这个清晰而传神的画面。
打:在拍摄打斗场面之前,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的领导和技术制作中心综合部的领导来到了拍摄现场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到了前期创作中,并及时与演员们进行了沟通,使他们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拍摄当中去。在拍摄过程中,两位领导在与导演和京剧团老师们沟通后,从全局的观念出发,临时提出把打斗的场面改为小景,将更有利于表现创意要求的那种氛围,最终这个画面也留在了《神韵篇》的成片里面。
《戏迷篇》
戏迷是戏曲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新的形象片《戏迷篇》是通过描写戏迷的“痴”来表现戏曲的“意”。由现实生活中的戏迷把观众带入戏曲表演气氛中,展现以武戏为主的场面、气势,强调动感的一面。最后再次收回到戏迷中。暗示了三个舞台空间的存在——戏迷心中的舞台、戏曲舞台、十一频道这个电视舞台。
在拍摄戏迷为演员的表现叫好的时候,因为是俯拍的角度,演员旋转和摄像机的旋转难以很好的协调,所以导演要求演员在一个方向旋转的时间比平时演戏的时候要长一些。这个画面完成以后,导演又按照创意要求把四周戏迷换成了戏曲的人物,最终有了象征京剧奇妙的画面。

为了后期制作的需要,摄影棚布置了白色的背景,但是白色的反光度很强,而置身其中的主体人物就相对暗了许多,所以工作人员不得不把反光板移到离戏迷最近的距离,以满足拍摄特写镜头的需要。可能是一开始戏迷们对镜头和强光感到不适应,拍摄前他们总也进入不了状态。经过导演的讲解和几次试拍之后,戏迷们的情绪开始调动起来,最终完成了镜头,同时在接下来表现不同戏迷神态和表情的拍摄中,他们的个性色彩开始发挥出来,几乎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地,这样把不同年龄层次的戏迷对戏曲的痴迷表演得非常到位。
《戏迷篇》中最后的拍摄任务是一场武戏,表现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自由的描绘了京剧角色不同的个性色彩。为了更能符合主创人员的创作意图以及更好的完成拍摄人物,演员们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去寻找最佳的状态。拍摄开始了,我们看到戏迷们进出舞台与现实之间,武生演员和武旦做出亮相,加强了视觉的戏剧性,象征着京剧奇妙的兼容了真实与幻觉、写实与写意、现实与历史。
《戏牌篇》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新的形象片《戏牌篇》的创意是放大的京剧中各种局部的画面,如服装的纹样、书法的笔锋等,与实拍的典型动作和富有活力的数字或文字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玄妙的图案、纹样、书法的奇特构图等,又充满了东方神秘的美感。用“一”到“十”的数字打头的曲牌名串联,最后隆重推出“十一频道”的字样,既表现了京剧艺术的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又简洁说明了十一频道是名段荟萃、好戏连台的,意味着该频道在未来京剧事业发展中将唱重头戏。而用数字的方式推出曲牌名,十分口语化,富有亲和力。
形象片《戏牌篇》里需要拍摄的场景中,主要都是突出每出戏中的经典动作,但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两台摄影机同时工作,各自选取不同要求的镜头。拍摄表现“二”字打头的曲目《二进宫》时,因为只需要一个动作造型的拍摄,对于常年登台表演的京剧演员来说非常拿手,但是为了适应水墨色彩的制作效果,还是从构图和光线上进行了多重选择。拍摄过程中,导演和创作人员总是及时交流,把创意中的要求表达得更加充分,同时,在京剧团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次次练习后拍摄开始了,演员的表演近乎完美。
没有多久,一幅具有很强观赏性的画面完成了,达到了主创人员的创作要求。同时为了更好的把握这个场景中精华的部分,导演对他们的造型进行了多遍的试拍,最后终于抓住了这个精彩的瞬间。这样《戏牌篇》的前期拍摄任务也按照创意的要求圆满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