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节目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往期内容         



《与您相约》第47期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与您相约》。我是主持人王小骞。今天来到我们演播现场的“综艺之友”有合唱团的成员,有大学里的音乐教授,还有一些都是我们的音乐的爱好者。说到音乐,不管你在意还是不在意,它都充满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面,有的时候我们听音乐会觉得很振奋,或者是很忧伤或者是很快乐,为什么音乐会引发我们这么多感觉、感受呢?要理解音乐,就需要沟通了。在我们的综艺频道当中就有一个音乐栏目叫做《音乐桥》,它起得正是这样一种作用,今天就请来了《音乐桥》的制片人、主持人刘璐,编导郑滨生以及中国音乐家主席傅庚辰先生,有请他们三位。

  《相约千万人》:

  主持人:《音乐桥》这个节目的名字起得很贴切。它恰恰是把音乐和观众连接起来,就像是一座桥梁一样。但是世界上的桥梁形形色色的,实在是太多了。《音乐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桥梁呢,我们来看一段片子。

  《音乐桥》是综艺频道创办最早的音乐类栏目之一。自1993年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高雅音乐的推广和音乐知识的普及。十年来,有很多观众,通过这座“桥”走进了音乐的殿堂。初识了交响乐,欣赏到了经典的歌剧,领略了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万众风情,又回味了老歌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有不少的音乐人,通过这座桥走进了千家万户,为老百姓讲述音乐背后的辛酸和甘苦。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音乐桥》是一直在推广、普及严肃音乐,但是客观地说,严肃音乐这样的栏目推出来之后,一个直接的结果,收视率可能不会特别地高,因为毕竟有收视人群的问题。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节目,而且一办就是将近十年。

  刘璐:我觉得每一个栏目都有固定的收视群体。比如说喜欢音乐的人,他就会追随你的节目,一直跟着你看下去。现在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节目的定位也越来越准确。比如说像《音乐桥》节目,是面向那些喜欢音乐的观众朋友,还有一些音乐家、一些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正是在这两方面架起一座桥,我们是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

  主持人:傅老,您在中国音乐协会作为专业的音乐家,您觉得像这样的一个电视栏目,和您平常自己在音乐协会所推广的工作来说,有没有交叉点?

    傅庚辰:我认为中央电视台确立这样的一个栏目,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从音乐事业发展的切入点来创办这个栏目,已经有了这么长的时间。几个月之前,大家都记得,我们庆祝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年,这个座谈会举行60年。这讲话里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我觉得创办《音乐桥》这样的栏目,从这样的视角去传播、推广、提倡这样类型的音乐,就包含这样的意思。我们的音乐不可能只有某一种类型,因为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事业的发展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们要更多地去向人们宣传和传播一些各种类型的音乐。办《音乐桥》的意图和我们中国音乐家协会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老音协的很多同志都参与到这个栏目里,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也都是在这个栏目里传播,有很多理论家到这个节目参与访谈。从这个角度讲“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互相普及”普及提高,互相补充,办《音乐桥》很意义。

  主持人:虽然说普及、提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一个媒体,是应该留出一个时间给群体,也就是说喜欢严肃音乐的观众,开辟这么一个电视栏目,但是我们创办这个电视栏目都希望自己的收视率要高,存在一个什么问题?怎么要把这个节目办得不仅让这个群体的人爱看,还要让这个群体更加壮大,让我们的收视率提高。

  王璐:你说得非常对,在十年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节目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变化。几年前,我们做歌剧系列的欣赏,后来由于需要,也是观众的呼声,他们希望看到那些外国的音乐家,我们有一个栏目叫《音乐使者》。凡是国外一流的音乐大师到中国来演出,我们就想尽办法来进行宣传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演出情况,他们的演出水准。几年过来,每年都有新的选题推出,每年都有新的调整,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严肃音乐。虽然是严肃音乐,但是我们做的节目还是轻松一点,不要太严肃。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节目形式,在《音乐桥》当中在使用。就是《激情广场》。作为《音乐桥》节目,原来是在推广、普及严肃音乐。《激情广场》有点像群众文化,你觉得《激情广场》的推出跟音乐桥一向的节目宗旨有不是特别吻合的地方吗?

  王璐:应该说这个话题还挺尖锐,应该说相差很多。以前我们的节目做得比较静静的,让人思考的节目,提供一些音乐知识,这个层面比较多。现在转向是把这些好听的歌曲、音乐展现出来。我们要把群众的热情展现出来。

  主持人:作为编导,你怎么觉得?

  郑滨生:从最开始一个学音乐的学生到现在,我自己的身份也变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接触电视,除了真正的阳春白雪,固然可贵,音乐还有其它的功用,比如说娱乐性,群众性本身也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只要我们的节目能带给观众以快乐,能让观众有所收获,我们作为电视工作者就是最幸福的了。

    傅庚辰:音乐既然是一个桥梁,它搭起什么桥呢?搭起音乐和群众之间的桥,这个桥上所经过的音乐就不一定非固定在某一种类型上,以前可能更多地做一些交响乐、器乐,都是一些高雅音乐。现在把群众歌曲引进来,把好的群众歌曲在群众中普及起来,这同样是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王璐:其实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呼声。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咱们的综艺之友,有哪位曾经参加过类似的这种群众的歌咏或者说曾经在那儿站着看过也行,请举手告诉我们。差不多有一半的样子。今天请来了三位《音乐桥》的主创人员,我们也是想听听综艺频道热心的观众、对音乐感兴趣的观众对这个节目有什么想说的话,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尽管提出来?

  我们每个到这里来的主创人员,都是非常希望听到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的。

  观众:我从小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常看《音乐桥》。那个时候是跟父母一起来看的,也看到刘璐老师主持的节目,应该说是伴着刘璐老师主持的节目长大的。现在我觉得西洋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有很多的交融。比如说《音乐桥》在音乐剧方面应该多给我们介绍一下,比方像《西区故事》、韦伯的《歌剧院幽灵》、《猫》这样一些作品。还有法国的一些作品,给我们介绍有关的知识,还有有关的情况。包括作曲家和这些作品现在拍成电影以后的情况。总得来说,就是想了解有关音乐剧或者歌剧、交响乐,更深入的一些情况,做一些普及工作。

  观众:我是中国音乐学院声教部的一名声乐老师。我原来在海政歌舞团工作,后来到日本留学六年。我感觉假如《音乐桥》要把《激情广场》想办得更好,更普及,是不是给我们布置点什么任务?让我来辅导他们发声方法,假如公园不方便,找一个礼堂,我可以牺牲个人的时间,为《音乐桥》做出贡献和服务。

  观众:《音乐桥》栏目能不能再多一些各种各样形式的节目?比如歌剧。作为年轻人,特别想了解这种歌剧,包括欣赏高雅音乐,需要有哪些的常识,给我们普及一下。这样的话,年轻的观众看起这个栏目,也觉得特别受益匪浅。

  主持人:你想看整出的歌剧,还是想知道歌剧幕后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它的制景,比如说一些非歌唱方面的一些知识?

  吴林:我觉得可以分为两块,一块就是它的咨询,这段时间有什么样的歌剧,给大家有信息的传递。另外一块就是知识,能够给我们有知识的平台,然后去学习,歌剧该怎么欣赏它,甚至去了解它。

  观众:现在获得信息手段特别多,报纸、国际互联网。我觉得电视是被动的,而互联网络是可以自己选择主动的。我觉得这点,编导应该考虑,如何别出心裁或者是应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抓住观众的心。

  观众:我是《音乐桥》的老观众了,长期跟踪《音乐桥》,因为我喜欢严肃音乐和民族音乐。《音乐桥》正好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为了更加丰富《音乐桥》的色彩,我希望在原来的基础上,可以再搞一些“音乐动态”。因为现在的音乐会只能集中在几个超大的城市中举办。比如上海、北京,而中小城市根本看不到。通过《音乐桥》,把精彩的音乐会给观众介绍出来。比如前些日子来的德国的一个乐队。大家很难看到,票价也比较贵。还有最近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些音乐会,如果能给大家介绍出来……

  主持人:您是想看到这些音乐会的实况录像?

  张鸣靖:片断也可以。我希望增加一个我们在国际上获奖的音乐家的专集,等有机会他们回国的时候给他们做。另外在民族音乐上,也不能放弃,但是不要做得太长。让各方面的音乐都有一些,就使得《音乐桥》显得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活泼一些。

  主持人:现场的观众意见有两方面,一方面希望群众普及性的节目以后能够范围更加广一点,这样能够把根扎得更深一点,扎在基层。比较年轻的观众可能是对于西洋音乐的要求就更高一些,想看到知识性更强,信息量更大,而且更细致的关于歌剧、音乐剧的一些节目。你们两位制作节目的一线人员怎么看大家的这些建议?

  王璐:我觉得大家说得非常好,有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以前我们做过歌剧方面的介绍,只是停留在面上的介绍,做得没有那么细。并且我们有点遵循传统的中国欣赏习惯。比如说观众喜欢听故事,我们把外国歌剧变成说故事的形式,然后一章一章地来说,是为了便于普及。但恰恰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刚才那两位同志说得非常好,我们在今后做节目的时候,一定考虑你们的意见。

  主持人:今天我们观众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有一个小栏目在我们的《与你相约》节目当中,叫做《相约点将台》,今天我们点将就想点我们这些经常参加群众歌咏活动的歌友们,以及我们节目组的两位人员以及我们的傅老一起唱出这首歌。进入今天的《相约点将台》。

  第47期幸运观众:

  马玉和 黑龙江鸡西市恒山区和平委9组

  陈先林 安徽省五河县国防路40号

  王胜林 黑龙江省林口县畜牧局

  许玥 贵州省毕节市第二中学高一7班

  黄福林 滦河发电厂

  李建军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7号(两岸关系)杂志社

  王 凯 北京大兴县张子营乡周营大队

  李秀敏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邓建华 云南省威信县保健街49号

  郭凯 重庆市城口县农村信用联社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