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与您相约》,我是主持人王小骞。首先还是要向大家介绍今天光临我们演播室的综艺之友俱乐部的观众朋友,他们当中有在职的现役军人,有工人,还有在校的大学生。首先要代表我们的节目欢迎大家的光临。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谁也不能缺少一样东西。我说“一样东西”可能不太礼貌,事实上就是不能缺少朋友。我们在高兴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惆怅的时候,失意的时候,得意的时候,都需要有朋友与你来分担你的痛苦,分享你的快乐。今天我们《与您相约》约来的是《朋友》栏目的制片人袁德旺、导演陈岚和主持人张政。有请三位。
相约千万人:
今天把三位《朋友》的主创人员请来挺不容易的,因为袁导自己讲:“觉得现在《朋友》栏目的制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在调整的过程中”。但是我们的编导却非常诚恳地跟袁导讲,今天来到现场的观众都是综艺频道的好朋友,而且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点子,可能会给我们的节目一些很好的借鉴,或者是很好的建议。所以《朋友》栏目的主创人员这最终还是来到了我们《与您相约》做客。
“带着你的朋友一起来,聊聊朋友的故事”。《朋友》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人士广泛关注,近来,应广大观众的要求,《朋友》从栏目定位到节目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以名人为中心的小朋友,发展成了有人民警察、医护人员,以及公交乘务员等社会各层人士参与的“大朋友”,使之更加贴近观众。《朋友》栏目的全体工作人员真诚地希望,在综艺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把栏目办得更好。
主持人:“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这是我们在儿时经常唱的特别熟悉的儿歌,让人听了之后特别的亲切。刚才看这组画面当中有很多的拥抱、眼泪和欢笑,友情一幕一幕的展示。咱们这个节目是不是一直在用情这个字,在打这个点?
袁德旺:《朋友》栏目开始时我们的理念和逻辑顺序或者说栏目的整体框架是用一句话说明就是“带着你的朋友一起来,聊聊朋友的故事”。这是以往过去这个栏目的广告语、理念和逻辑的顺序。现在从张政主持以后,我们就改成“守候朋友,期待朋友的守候”。
主持人:您觉得这样在表述上有什么深层次的区别?
袁德旺:在理念上我们逐渐把“小朋友”的概念扩大到“大朋友”的概念,也就是说“大朋为朋,大友为友”。比如说我们做了一些行业上的朋友,像以北京公交战线为整体画卷,以李素丽为切入点,包括交警的,还包括教师节的。
主持人:现在的《朋友》不是再以一个单个的人作为反映的中心,而是某以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一个切面为中心了呢?
袁德旺:没错。我觉得你三年的时间一直在运作这个栏目,前期后期一直跟着,出现“小朋友”到“大朋友”概念的转变,对你个人的体会是什么?
陈:我觉得我的想法还是挺多的,感受也比较多。因为以前做“小朋友”,实际上从一个点,由这个点去发散他的朋友圈子,相对来说局限性比较大。因为老看《朋友》栏目,大家知道《朋友》以前节目嘉宾大多是演艺界的名人,体育界的名人等等。接触嘉宾的圈子也都是这样的,包括他们身边的人也是名人居多,普通人很少。我们之前做的那些演艺界名人,不是说他们的故事不感动人。但当我们真正走近普通的老百姓的时候,我觉得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很闪光的东西是在感动着我,然后我们这个群体才可以把这个节目做出来。那么改成“大朋友”之后,观众朋友是不是真的能接受,还得待会儿听他们说。
主持人:恐怕有的时候,一个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也要加以时日,让人去适应、熟悉、认识它。我觉得陈岚讲的特别好。以前演艺界名人的故事比较多。观众在收视的时候,他是一种猎奇的心理,有点像看西洋镜一样。但是如果说是普通人,“大朋友”的概念,因为讲的是我们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观众在收看的时候,如果他真的看进去的话,可能会触碰到他灵魂深处的一种感悟,或者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这样的话,可能这种朋友是真正的所谓的“良师正友”。
张政:讲“小朋友”的时候,观众更多的是在欣赏,欣赏着心目中很崇拜的、喜欢的某个人,他周围的朋友在欣赏。但是“大朋友”好就好在,“大朋友”把朋友这个概念介入到每个人的自我生活中,让每个人感受到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
主持人: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朋友都是一个网络一样的东西,有一个“朋友网”,在这张“朋友网”上有经线、有纬线,大家交织在一起,现在我们的朋友栏目发展到现在,看来是有两根线,一个是以“小朋友”的概念,还有一个“大朋友”的概念。那么也许在日后的发展当中通过《与您相约》的综艺之友们的意见的启发,可能还会再生出其他的经线、纬线,这张“朋友网”就会越来越密实了。
袁德旺:我们三位受我们栏目组全体同志的委托,今天非常高兴到《与您相约》,也感谢《与您相约》,感谢综艺之友俱乐部给我们这个机会,跟大家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主持人:我觉得今天咱们在座的观众已经能够非常深切地体会到,今天来的三位《朋友》栏目的主创人员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直率的态度面对大家。那么我们综艺之友大观众们也敞开自己的胸怀,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对朋友讲的话、以及你们希望在《朋友》这个节目当中看到一些什么样的节目样式,采取一些什么样的人都讲出来。大家就会成为好朋友,咱们现在开始。
观众:我有三条建议。一个就是说“小朋友”与“大朋友”相结合,也就是名人和百姓结合。第二个就是特殊群体和一般群体相结合,要穿插、交织。第三,就是正面人物和反面典型相结合,这样给人一个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交朋友的启迪。一个人离开了朋友不行,但是交上了坏朋友也不行。所以我相信《朋友》栏目能够越办越好。
观众:作为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我深感责任重大。在以江泽民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我非常希望《朋友》栏目能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为主题,专门报道一下新中国的外交官是如何不辞万里,不远万里出访五洲,广交朋友,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和文化交往。来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
主持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听上去都像是一个系列节目的名字了。
袁德旺:我感觉这个建议非常好。
观众:对以前的“小朋友”,觉得离观众的距离很远。因为他们都是名人,有的演员我喜欢就看两下,有的演员我不感兴趣,就不爱看。可是现在我就爱看了。
主持人:为什么爱看呢?
观众:因为我觉得《朋友》栏目办得越来越好。
观众:首先我觉得以前以名人为中心的《朋友》和现在大范围的朋友也没有关系,没有差别,主要还是说在朋友的面上挖掘得够不够,挖掘得深不深,定位得准不准,能不能打动人,是这个问题,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第二、目前的《朋友》栏目的形式我挺喜欢。我觉得它还能吸引人,看了以后也很感动。所以我觉得以这样一个朋友、友情的理念,最后达到了一个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激励人的效果,我觉得这样就达到目的了。
观众:今天我觉得现场的感觉挺好的,因为很多的谈话节目有提前做秀的意思,说实在的,我不是一个特热心的观众,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忙,不能天天看某一个栏目。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我在想《朋友》这个栏目究竟能给我什么。像刚才这位朋友说的,最后给我的是思索,是对朋友这样简单两个字深层的思考,朋友应该怎么相处。
观众:我作为一个年轻的观众,我会更多的关注《朋友》,同时希望这个栏目办得更好,特别是希望成为我们还在交朋友的年轻人的良师益友,交友手册。
主持人:应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出了草稿,而且讲的头头是道,真的很不容易,说明观众们对《朋友》是寄予厚望。我觉得在今天这样一个沟通和交流之后,对于栏目日后的发展,必定会带来很深远的影响。还有哪位观众要发言。
观众:因为我是一名普通的军人,我也很关注《朋友》这个栏目,包括以前王刚老师主持和现在张政老师主持,我都看过,几乎每一期都看,有的时候看不上,我们就重播的时候再接着看。我看了有关于乘务员、有工人、有警察等题材的《朋友》,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关于军人的战友和战友之间的故事呢?
主持人:在我们今天的演播现场,我想很多人都在考虑一个问题,都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朋友,朋友这个简单两个字,我们会经常挂在嘴边,主持人会说观众朋友您好。我们在朗诵诗的时候,可能会问,朋友,你见过大海吗。我们经常把朋友摆在嘴边,可是朋友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做深层次的思考。那么今天我们是跟《朋友》节目的主创人员在探讨《朋友》栏目应该如何办下去的话题,我们的观众说得非常好,我们应该反映战友情,从中国辐射到世界各地的感情,我们还应该说说交友之道,我们还应该把很多很多多层面的东西都交织在《朋友》栏目中去。我们的观众提了非常多的很好的很中肯的意见,我想听听三位对我们的综艺之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你们做何感想呢?
袁德旺:我本人非常受感动,但是我感觉到今天大家讲的都非常实在和实际,使我感觉到“朋友”既是很普通的,生活当中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同时也是最使人尊敬的,离不开的。所以我们会想方设法把《朋友》栏目做下去,做好。
主持人:接我们的朋友袁德旺就要给大家,给朋友们表演一个他的拿手好戏。
袁德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被《与您相约》栏目邀请到这儿来,和大家见面,我给大家唱一段《智取威虎山》的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表演是唱、念、坐、打,要有板有眼。这个场面非常像一群朋友在一起聚会,然后谈到兴致非常浓的时候,酒至半酣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突然站起来说我给大家唱一首歌吧!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吧!不知道表达自己的心情好了。这就是朋友,什么是朋友?在这个场景下,我觉得这就是对朋友的最好的解释。今天我们跟《朋友》栏目主创人员的聊天就到这儿。感谢大家收看本期的《与您相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