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老年朋友您奸,《潇洒走四方》节目又和您见面了!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到的依然是我们的老朋友胡小玮老师。胡老师您好!
胡老师:你好!老年朋友们好!
主持人:胡老师,我想提起“丝绸之路”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要说起“海上丝绸之路”很多人可能就不太了解了。
胡老师:是的。到了唐代中叶以后,由于战乱等的影响,“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严重受阻。人们重新开辟新的通道,将目光投向了海洋,于是“海上丝绸之路”便应运而生。它从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向南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直至地中海沿岸的二比非及欧洲,成为连接亚、非、欧的一条重要贸易通道。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在对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我们今人要为老年朋友介绍的这个地方就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它就是这条蓝色通道的东方起点——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福建泉州。
胡老师:泉州在我国古代海上交通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泉州在古代被称为“刺桐港”,宋元时期,处于鼎盛时期的刺桐港的海外交通,畅达东西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洋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以及东非、北非,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当时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被称做“东方第一大港”。
主持人:现在的泉州港虽然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大量的文物以及遗址、遗迹很好地记录了这段历史。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来自泉州的悠悠古韵。
蔚蓝色的海上丝绸古道,总会勾起人们无穷无尽的思绪。波涛滚滚的大海,是怎样山现挂满风帆的船队?那船队从哪里起航,欲往何方?船里装载些什么货物?是晶莹璀璨的珠宝,还是异香飘溢的香料?船上的水手长的是什么模样?唱的是什么谣曲?船队经过哪些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航程上可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和风流浪漫的爱情故事?
1974年,一条来自中国的考古消息震惊世界——一艘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宋代海船在泉州后渚港挖掘出土!
如今,这艘古船就静卧在泉州古般陈列馆中。在残破、腐朽的木条间,我们依然能够依稀地解读那轻轻流淌着的800载悠悠岁月。这是一艘建造于13世纪的远洋木帆船,残长24.3米,残宽9.15米,虽只是残体,但它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造船业的发达利航海技艺的高超。
站在这艘已沉睡白年的古船旁,我们仿佛在凭吊一位功勋卓著、战死沙场的英雄:我们又好象在倾听——一位老人的诉说,诉说那海洋文明的传奇和中国舟船的历史……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舟船陈列馆,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船的世界。漫步舟船之间,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长河,踏上了那条充满艰辛、充满梦想、充满迷幻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着这条蔚蓝色的丝绸古道,在闪耀着壮丽波光的汹涌波涛中,我们仿佛隐约看到了马可 波罗那随海浪一起晃动着的身影,在执著、坚毅而又充满向往的目光中,他正在努力描摹着那早已心驰神往的东方文明的壮丽图景;一支浩荡的舰队又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在海风中飘扬的旌旗下,站立船头极目远眺的,不正是奉命出使西洋的郑和吗?他也许正在感叹,自己所踏上的这条海上之路,是一个何等令人迷恋的斑斓世界呀!
泉州西门外五公里处的九日山是宋代泉州海船出海前祈风的地方。这里的祈风石刻记载了宋代几次祈风仪式的盛况,堪称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在这里,林立的碑刻、摩崖的题铭在金色的刚光下闪耀者,讲述着一个个祈风的盛典、航海的故事。满载丝绸、瓷器等货物的船队在袅袅的香烟与喧天的鼓乐声中出发了,官民们用这种隆重的仪式,祈盼船上的人们能够川页利抵达,平安归来……
泉州古城的历史,简直是一部川石头写成的巨书。无数身怀绝技的石雕工匠,倾注心血赋予石头以长生不老的生命。在被称做“闽海蓬莱第一山”的清源山中,各种石刻艺术的杰作随处可见。
您看,青峰碧树、蓝天白云的掩映下,一座巨型石雕坐像,犹如一位温厚慈祥的老爷爷,正乐呵呵地朝着您微笑呢。这位满目笑容,神态可亲的老者便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神态潇洒。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最人的道教石刻造像,因此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没有道貌岸然的神仙气,倒是富有几分和蔼可亲的人情味儿。
海外交通贸易的繁朵,使泉州成为当时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外国到泉州经商、传教和旅游者数以万计,界现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宗教石刻陈列馆中这一方方石刻就从一个侧面记述着这段历史。
泉州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尤其是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更是在这里广为传播。灵山圣慕就是著名的伊斯兰圣迹。据史料记载,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于唐武德年间派四人贤徒来中国朝贡皇帝,并留在中国传教,其中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并于死后葬于灵山,称做“圣墓”,古代,灵山圣墓就已远近闻名。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于1417年第五次远航圣地麦加之前,专程来这里拜谒圣墓。现在,灵山圣慕已是世界上伊斯兰信徒们极为敬仰的朝圣之地,阿拉伯人盛赞它是伊斯兰世界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第三圣迹”。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日益发达,相继建造各种石桥多达200多座,誉称“闽中桥梁甲天下”。
泉州城南30公里处的安平桥,修建于宋全门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昔日雄伟壮美的长桥,虽然创伤累累,但800余载漫长岁月的风雨未能将它摧毁,至今雄风犹存。
安平桥又称“五时桥”,因桥长五里而得名,当时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碑刻记载,此桥“长达八百十一丈。其直如绳,其平如砥,隐然若长虹卧波,行旅往来,民间负载熙熙攘攘,习而安之。”漫步在五里长的安平桥上,我们的脚下又岂止五里的路程?正是这种语言特点,也折射出了泉州人的文化性格——既是最土的,又是最现代的。传统文化性格与现代价值观念在泉州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说到这儿,我们就应该把目光投向—个独特的女性群体——她,就是惠安女。
惠安女分布在泉州东北部的惠安沿海一带。惠安女吸引世人的关注,源于她们奇异的民俗风情,以及她们身上那自成一格的服饰中所散发出的风韵独具的魅力。主持人: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呀!
胡老师:其实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称道。比如乌龙茶中的精品安溪的铁观音,与景德镇瓷器齐名的德化瓷器,出自惠安女故乡的惠安石雕等等。其中茶叶和瓷器都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由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
主持人:看来泉州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期待。老年朋友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剑泉州去亲自感受一卜那里的悠悠古韵。好了,这期节目到这儿就要结束了,感谢胡老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老年朋友们,轻松游四季,潇洒走四方,老年朋友们,我们下周再见!
胡老师: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