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京城轰动一时的“时间储蓄”悄然停办了。我们来打北京“时间储蓄”的发源地朝阳区松榆里社区了解到,居委会已经停办这项工作,3年前16位老人用自己的劳动的时间积攒了一定数额的养老时间,能否兑现还是未知数。
采访老主任:本来我在的时候还是好好的,按部就班。可信主任上任之后就停止了,不让实行了。对于曾经在这里为邻居服务了多次并有几百个时间储存的李大妈心里也不是滋味。
采访李大妈:当然还是能够兑现的好
当初“时间储蓄”概念的提出,目的就是适应新时代老龄化的需要,让低龄老人来照顾高龄老人,并把时间储蓄起来,日后自己需要的时候,别人还可以给你服务。为何当初之颇受各方好评养老新方法,今天却到了这个尴尬的境地。
采访新主任:根本无法兑现
其实这种难以维持的局面现象,不光是在北京,像前一阵子炒作得轰轰烈烈的山西省太原的时间银行业宣告停止。我们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迅速搜索到与“时间储蓄”有关的概念就有500多个之多,与当初热热闹闹地开张相比,今天的时间储蓄为何到了举步维艰?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时间储蓄”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方法的发源地,上海市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早在1997年,晋阳居委会就明确提出了“时间储蓄”的概念。
采访居委会主任:因为我们这里是老城区,孤老病残占到了百分之五,为了照顾好这些老人,我们采取了
结对子的方式,单结对子可以解也可以不解,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东西固定下来,于是为了能让结对的形式长期固定下来,晋阳居委会就提出了时间储蓄的概念,是这些志愿者的劳动能得到一定的补偿。这个提法立刻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
采访提篮桥街道主任:当时我们为什么有时间储蓄这想法,因为在市场经的时代,劳动可以购买,我们就探索一种形式,觉得可以提倡一种记录时间的方法。
于是中国的一个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并将时间储存日后兑现的“时间储蓄”,在上海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诞生了。一时间,“时间储蓄”为老服务的新模式,城各大媒体争相报导的新闻,全国慕名而来的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与此类似的如“时间银行”“劳务储存”的概念也层出不穷。人们似乎找到了新时代养老助老的为老服务的一剂良药。这件事,也引起了社会有关部门的注意。
采访杜鹏:2000年北京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经“时间储蓄”确立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并到北京潘家园街道、上海的晋阳居委会、南京的鼓楼社区实地考察。
但当时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时间储蓄”,低龄帮助高龄的方式,提出异议。
采访方嘉柯:全市新闻炒作,根本无法兑现。
其实,在晋阳居委会提出“时间储蓄”的方法后,的的确确让老年人得到了好处。特别是让原有的结对子有了更坚实的务实的基础。
采访提篮桥街道主任:开展后出乎意料,却众欢迎,我认为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在看似顺利平稳的背后,危机已经悄悄地出现。2001年,曾经服务的一位老人,搬迁到另外的一个街道。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老人在晋阳居委会所获得的时间储存,在另外的街道能否兑现?据我们调查,在上海市,高“时间储蓄”只有晋阳居委会一家, 服务者在晋阳的劳动时间储蓄,在其他的街道根本不适用。
很快,2002年,山西传来消息,当初的“时间银行”已经停办,北京的潘家园街道松榆里社区的时间储蓄也随着老主人的退休,新上来的主任也停掉了业务。全国其他的效仿者也在驻足彷徨观望。
为什么这个当初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的养老新方法,却不能大规模地推行推广,“时间储蓄”到底存在哪些不利的弊端。
第二集
为了弄清楚“时间储蓄”是如何由兴到衰,如此瞬间走完之一段历史的。为什么不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时间储蓄”到底是如何为老人来工作的。
今年73岁的李大妈,从1998年开始,已经为86岁探病在床的老人服务累计200多个小时。在这个小小的纸片上,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几年来,李大妈为老人提供的服务:买菜、做饭、上医院。上面还有委会主任的签字和街道的红章。
采访居委会主任:主要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
虽然提供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服务,但我们看到,这些被服务的老人,都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和不变的孤寡老人。
采访:对高龄老人的服务时要非常专业的,不是随随便便的。
那么通过“时间储蓄”,以及这些低龄老人的服务者,他们提供的服务能不能满足这些高龄老人的需要。
采访居委会主任:他们主要是提供一种简单的服务,太专业的服务达不到。
采访方嘉柯:所以目前从时间储蓄的服务来看,更多的是家常小事,精神慰藉,如果让他们担当专业的护理,不可能,这需要专业的知识。
那么能不能对这些低龄健康的老人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来解决这个问题?
采访杜鹏: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老年人没有优势,而且风险大。
因此,“时间储蓄”可以针对的内容只能是一般日常的生活料理和照顾。他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这些需要护理的老人没有购买能力,而这些提供服务的低龄健康老人对收入也并迫切,现在提供低偿的服务,以换取日后的相应回报。但就是简单的日常的生活的照料,在实际施行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病。
采访居委会主任:如何折算的问题。
采访北京市潘家园主任:绝对这算不了。
看来,“时间储蓄”作为经济问题,到底能否计量、谁来计量、如何计量,已成为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采访杜鹏:时间储蓄不懂与货币,现在的劳动时间与将来的劳动时间即使相同也不等,而且难以反映劳动的强度,如果进行换算,将十分复杂。
对于目前出现的问题,作为“时间储蓄的”发起人,晋阳居委会的刘主任也感慨万千。
采访晋阳居委会主任:当初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复
诸如这些在实际当中出现的问题,着实困扰着我们。
其实,面对热热闹闹的时间储蓄,我们都是从它的表面来看问题,缺乏的是深层次的理论的探讨。
采访杜鹏:它其实并新鲜,是西风东渐的结果;
时间储蓄的提出,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为低收入的老年群体储备养老资源。想法是好的,但从目前来看,操作那度极大。积极从目前的管理的方面来看,随意性也很大。比如潘家园街道松榆里社区的从99年开始的时间储蓄活动,有关记载老人服务的记载记录,都在老主任一人的章下,当老主任退休后,别说则写东西能否兑现,就是保管都是一个问题。
采访新主任:说不清在那里
对于自己苦苦干了几年,老主任提起这件事就有气。
采访老主任:我一退下来就没有了,志愿者的力也就更加无法保证。
采访志愿者:都没有了。
采访杜鹏: 问:针对目前不完善的混乱的情况,政府是否有参与的必要?
目前还不可能。
其实不光是管理的问题,由于时间储蓄的圆形是在结对子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也看到,时间储蓄之所以能翻站起来的基础,往往是源于老社区,老邻居、老伙伴,大家都比较熟悉,有亲情的积累。
采访几位志愿者:我们都是老邻居
采访几位志愿者:不要钱,不要回报
由于大家都是老亲亲,对于回不回报也都并不看重。
据调查,由于都是老邻居,就像自家的亲人,着河谷一个市场上的钟点工、保姆就大不。
采访老人:如果不认识就不想结对子。
这也是为什么时间储蓄能在这些比较的老的小区才能发起的原因,如果是新设区,左邻右舍都不熟悉,开展就困难的原因。
采访一个主任:我们这是新设区,都不认识,开展非常困难。
因此,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得“时间储蓄”放映的是邻里互助关系的一种扩大化和制度化,是相互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伦理道德建设的范畴。
采访方嘉柯:什么是志愿者
采访杜鹏:“时间储蓄”,解决的是文化线和制度问题,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义工。
虽然,在各地其他的地方,“时间储蓄”已纷纷落马。但是,对于第一个提出的上海市替蓝乔街道,目前依然在坚持“时间储蓄”的提法,不过对于理解已大有不同。
采访居委会主任: 我觉得时间储蓄是一个非常好的名称。但在客观过程中的情况。我们这还是提倡互相帮助,到时候总会有一种说法的。
问:目前的情况,时间储蓄的存在是否还有意义?
至少十年,不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