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吴桥县位于沧州南面,其县城所在地古称桑园。但其实这地方同沧州相似,自古以来就以大面积的盐碱荒滩闻名,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然而就是在这古来发配囚犯的穷困荒凉地界,却产生了一种特别能震动人心的艺术——杂技。
张凤楼今年66岁,和很多传统杂技艺人一样,他生于老式的杂技家庭,很小的时候就由父母带着闯荡天南地北。
张凤楼不久前动过一次手术,医生告诫他要彻底休养,今后最好就不要动杂技了。但张师傅却并不十分相信,他认为只要是练过杂技的人,绝不会容忍这种束手待毙的保命办法。他每天仍然尽量保持活动。
张凤楼的杂技功夫在当地十分有名,多年来总有附近的孩子来向他拜师学艺,因此他的家就是一个小小的杂技馆。这是杂技老式的传授办法,同正规杂技学校不太一样,讲究三年出师,就是说要求学生三年内完成学业,而且不分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混在一起。
目前张师傅有13名学生,各种程度的都有。因为他不打算彻底休养,所以也就没有遣散这些学生,仍然继续授课。
就像杂技诞生于人们同艰苦生活的抗争一样,练杂技的第一步就是品尝痛苦。劈叉弯腰是杂技第一入门功课,而对于刚刚接触杂技的学生来说,这入门功课却极其艰难。
也许很多疼爱孩子的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情景,在那些人看来,张师傅实在是一个残忍的人,他们会吃惊,在如今这样衣食丰足的年代,怎么还会有人愿意去学这样的技艺,这些孩子怎么会受得了。
这的确是一个迷。据张老师介绍,来学杂技的孩子中,有的根本就没打算将来干这个,他们只是自己想来学一学。在吴桥,学成杂技是孩子们的骄傲,可能他们是羡慕那些学成技艺的同龄人,想证实自己不比别人差。也有的孩子是被家长送到这里,想让他们经历一些磨练。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是想由此获得一份工作。不管怎么说,总是不断地有人来到这个受苦的地方。
这第一步的功课,张师傅监督得非常严格。他认为这第一步至关重要,如能获得成功,就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信心。
人是练什么有什么,这就是张师傅的信念。16岁的范志新正在练一门锻炼耳部肌肉的功夫,等将来练成了,他将用耳朵拉动一辆卡车。
不知是哪位哲学家说过,面对灾难、贫穷、或是艰难挑战,人类的内心总是摆脱不了某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杂技就是这样一种挑战。几乎所有孩子都曾经有过一时畏缩软弱的心理体验,有些孩子就此离开了这里。
张连超13岁,来自一个生活比较贫困的家庭,他学杂技的目标同他的父辈们一样,为了挣一碗饭吃,而他刚来时的经历就是一个在他的家乡历史上成百上千次上演过的节目。
孩子会软弱,大人也不是总能坚强。张金来9岁,是张师傅的孙子。教自己的孩子学杂技在吴桥比较少见。吴桥的杂技行有一种习惯,水平再高的师傅也要把自己的孩子让别人去教,就是怕自己心软,不敢让孩子吃苦。
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张师傅疼爱小金来的方式与很多人不同。同样,张师傅并非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但他毕生的经验告诉他,对自己的身体就应该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能过分爱惜。
大约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大部分孩子都会成功地跨越第一道难关。
张师傅介绍说,第一关过后,学生们将进入一个相对和缓的第二阶段的学习。就好象是对最初的艰苦给予回报似的,三五个月之间,学生们都会有较大的进步,兴趣也会有所增长。
张凤楼从小随杂技团飘荡,没有上过学,像很多老艺人一样,他的知识主要是靠他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中年以后授徒传艺,他很注意学习科学知识,借鉴学校里体育教学的经验。张师傅认为,一般所说的科学练功方法,主要是在这第二阶段比较实用。联系自己掌握的传统经验,张师傅逐渐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比如宽紧适当,就是说总是要给学生留出自我调试的时间。
再比如快慢相赶,就是一样杂技最好有两个人同时练,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加快练功速度。
再比如因材施教,是说学生素质不同,选择自己的杂技单项要与学生素质相匹配。
这样大概经过一年时间,学生们掌握了一些杂技技能,体质也会有一个根本的改善,逐渐地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学习。
张师傅说,第二阶段的功课相对容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信心会增长,而一年时间张驰有度的练习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加深了了解,因此进入第三阶段时,学生们练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
但是张师傅并不会因此就放松要求,而是恰好相反,他不断增加功课量,不断给学生提出更加苛刻更加难以企及的目标。这时候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到压力骤然增大。张师傅说,第三阶段才是学杂技真正艰苦的时候。
几乎所有人到这一阶段时,进步都会缓慢下来。原以为再努力一点就能完成的动作却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看不到明显的进步,人的身体机能仿佛已经发挥到极限。
张师傅家练功厅的一面墙上写着四个字:勤学苦练。张师傅总是反复地向学生解释这四个字的含义。而且张师傅的每次解释都不尽相同,总是翻出很多新的意思出来,仿佛这四个字的含义是无穷无尽的。
这是一次向潜能挑战,向自己的极限挑战的急行军。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饭量有所增长。所有人都变得沉默寡言,似乎连说一句话的精力也不愿浪费。
如果你没有努力,你不会知道这个动作你能不能完成:如果你没有实践,你不会知道你能不能跨越这道难关;如果不经过自己真正的艰苦磨练,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是张师傅经过一生实践得到的坚强信念。制造艰苦的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发挥出最大的努力向环境抗争,这是张师傅传授杂技艺术的方法。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潜能不断有所发现,从而获得一种对自己的近乎无穷的信心,勇敢地向自己发起更大的挑战,这就是杂技精神。
如果世界上没有杂技,我们这些每天闲聊漫步的人怎么会想到,我们这似乎脆弱的四肢怎么能完成这么复杂的动作,我们疲惫于许多琐碎事务的身体怎么会蕴涵着这样奇异的力和美,也许舞台上的杂技表演距离观众太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