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关注夕阳     不老人生     多彩生活     相约夕阳红     潇洒走四方     栏目简介     报刊信息     周末版         



聆听生活的旋律


  本片通过介绍王老患上老年性耳聋后,经过积极的治疗,重新获得高质量生活的过程,同时希望老年朋友关注重视耳病疾患,请专家为大家介绍了老年性耳聋发病的原因及预防、治疗的手段,告诉老年朋友们,老年性耳聋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但并不可怕,只要重视预防,积极治疗,加强锻炼,完全可以象王老那样,健康、快乐的享受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主持人:关爱健康,把握生命,您现在收看的是“夕阳红”健康节目,人上了岁数各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也许您身体各个方面都挺好就是有时感觉和人说话聊天有点费劲,您可能没意识到这不疼不痒的耳朵也会出问题。

  主持人:画面上这位老人是一位离休的军人叫刘宝亮,和许多老人一样他患上了老年性耳聋,异常痛苦。相信很多老人和刘老一样,上了年纪后经常出现耳背,听不清的现象,不光说话的时候经常打岔,听不清心理也着急,特别影响生活质量,今天我们请来了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方耀云大夫和我们一起聊聊耳聋的话题。

  嘉宾介绍:方耀云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主持人:方教授现在什么样的老年人容易患上耳聋?

  嘉 宾: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位的组织器官都进行着缓慢的老化过程。累及听觉器官出现听力减退者称为老年性聋。或者是指在老年人中出现的由其它原因引起的耳聋,双耳进行性听力减退多先从高频开始,逐渐向低音频扩展。有时为一侧性,随后成两侧或一侧较重,涉及主要语言频率后才引起听话不清。

  老年性聋的发病率各家报告结果不一,据统计在60—74岁老龄人中可高达30 60%,随着老龄人在总人口结构中比率逐年增加。1996年抽样调查北京地区老年人耳聋患病率占41.84%。

  老年性聋没有统一的年龄界线,其发病年龄和进展速度因人而异,一般认为40岁以下者听力基本正常,40岁以上者高频听力随年龄而逐渐提高,50岁以后开始自觉听力减退,65岁以后有减退者占72%。老年聋发病率的一般规律为:(1)城市高于农村;(2)从事工业者高于农业者;(3)男多于女,由于男性接触噪声机会较多所致;(4)心血管、糖尿病病人高于健康人。

  主持人:方教授,怎么人一上了年纪就容易耳聋啊? (病因)

  嘉 宾:老年聋病因,主要为听器官的退化所致,老化偏及全身各器官,其中以各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位觉即平衡功能较明显,唯速度各有不同而已。一般而论,年龄较大,老化越快,但亦有个体差异。

  目前认为,可提前、加速与影响老化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噪声、心脑、血管病变、感染、耳毒性药、代谢紊乱、饮食营养、生活条件、劳动强度、情绪及气候变化等。

  主持人:这位王老就是这么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听不清声音了,看来这警惕性得加强,方教授这老年朋友耳聋的先兆都有哪些详细的表现症状,您给大家说说什么状况就说明你有可能患上老年耳聋。

  嘉 宾:老年性耳聋进展缓慢,不易察觉,如出现下述问题时往往意味着可能出现了听力损失:耳鸣和眩晕、耳鸣或耳鸣明显加重时应当考虑及时就诊,检查一下自己的听力状况。

  很少有患者自称听不见,多数情况下他们抱怨自己听得见却听不清。所谓听不清,已经是耳聋的征兆。

  面对面交谈时,早期的耳聋患者经常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打电话时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而无论何时,他们自己说话的音量常会不自觉的加大;对于他人之间的交谈,哪怕最近在咫尺也经常难于听准;低频音比高频听力好,听到说话音但不能理解语言内容常听不到与他工作日常生活无关的声音,随后逐渐听话不便,对低声的言语,要用手掌挡住耳廓才能听见,但仍听不清等。

  主持人:如果老人出现了以上的这些症状如何治疗呢?

  嘉 宾:确诊后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用血管扩张和神经营养药,如培化啶4—8 mg,3次/d;敏使朗6—12mg,3次/d;金钠多40mg—80mg,2—3次/d;银可络40—80mg 3次/d;中药:复方丹参片或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次/d,或愈风宁心片2片,3次/d,舒耳丹片5片,3次/d等)中度、重度老年聋,需配戴助听器,有利于生活及工作。

  提问:怎么判断自己耳聋的程度需不需要佩带助听器呢?

  专家:助听器的选配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选配好助听器,需要经耳科医生检查听力后才能正确选配,才艮据病史和听力损失程度是选配助听器的关键,轻度聋,病人无需配助听器。中度及重度耳聋,需要配助听器。

  (2)助听器的种类 选用助听器要杂音小、性能优良的特点,助听器要微型、隐蔽好,而且美观耐用。助听器有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之分。近十年来微电子技术不断应用于助听器领域,可编程序助听器、全数字助听器有摇控器、有自动控制调整音量装置等,比较好的解决了神经性聋的选配问题。

  主持人:可不可以不佩带助听器(为什么一定要佩带?重要性)

  嘉宾:佩带助听器是必要的治疗缓解手段,另外使用助听器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主持人:使用助听器时候应注意那些问题?

  嘉宾: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必须教老年聋者会调节音量,操纵开关,初用时音量不宜过大,噪声较大的场所由于外界噪声同时被放大传入耳内,使患者感觉声音刺耳,甚至疼痛,如在旅途的火车内外界噪声同时被放大,故不宜使用;

  B、助听器耳塞应紧塞外耳道,防止漏声,以免造成回输而致啸叫;

  C、助听器最好不要整天配戴,工作谈话开会时才戴,其他时间不戴,以保持原有的残余听力;

  D、助听器无助于言语识别率的提高,所以言语识别率较差,以及有复聪现象者戴用助听器常不满意,但若通过练习,并结合唇动,则对补偿听力损失有益;

  E、盒型助听器的耳机导线尽可能不要与皮肤、上衣磨擦,以免产生杂音;

  F、助听器的保养与使用助听器的寿命密切相关,它属于精密电子器件,应防止潮湿、污垢、摔击、进水短路等现象发生;

  G、助听器直接戴在耳后或塞在耳道中,耳道耵聍、皮肤汗腺的蒸发等都可能影响助听器的寿命,应经常用小刷子清洁耳模或用干的软布擦拭机身,千万不要用有机溶剂或水来擦试;

  H、在南方或沿海比较潮湿的地区,夜间不用时可将助听器放在干燥盒中。不能戴助听器洗脸,洗澡或游泳;

  I、助听器长期不用时应将电池取出,以免电池液腐蚀助听器,换电池时注意正负电极勿调错。

  J、不可擅自拆开助听器,擅自拆开处理将不利于维修并影响使用。

  K、避免电池幅射,在进行高频热疗(理疗)或操作,放射治疗,以及强磁场环境中应将助听器放在另一间安全房间。

  主持人:经过治疗佩带助听器听力可以得到恢复吗?

  嘉宾:不可以,如果按照良好的习惯预防也只能起到延缓的作用,比如程度较轻的不会发展成重度重度不至于失聪。

  主持人:看来老年朋友即便您真的患了中重度的老年性耳聋也别急,只要您正确使用佩带助听器一样不影响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嘉宾:对,但是虽然可以得到药物治疗和佩带助听器帮助听力提高,但未发病的预防和发病后的护理康复更重要。

  主持人:看了刘老康复的挺好,真挺替他高兴,看来战胜疾病的恒心,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治疗同样重要。

  嘉宾:与主持人交流。

  主持人:那预防和延缓老年性耳聋都有哪些具体手段啊?

  嘉宾:A、注意药物,不要乱用药。尽可能避免使用对内耳听觉器官有毒性作用的药物等。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

  慎用耳毒性药物:老年人用药物时由于脏器储备能力下降,应激能力减退,排泄减慢,以及对药物耐受性降低,敏感性增强等原因则易产生药物中毒。老年人用药剂量虽属常量,但其血浆内的半衰期却比年轻人延长,,肾功能不全的老人更是如此,所以不是绝对适应证不得应用耳毒性抗生素。

  B、积极防治老年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对老年性聋病人听力有显著影响,因其可促进内耳血管病变和老年性聋的发展。

  C、平时加强全身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但做耳部保健操时动作要轻柔,按摩时压力过强,会导致听小骨突然冲击内耳,引起重度神经性耳聋。

  D、积极向老人宣传加强随时保护听力的意识,选择安静环境,避开噪声刺激,如放鞭炮或射击时戴耳塞。飞机升降时要咀嚼口香糖,避免耳气压伤。游泳后擦干外耳道以避免感染。平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情绪激动,造成内耳供血不足。戒烟、少喝酒,以免尼古丁、乙醇对内耳的损害。

  E、饮食保健:科学饮食,合理营养,忌“三高一低”饮食(忌高糖、高盐、高胆固醇、低纤维素)。老年性聋病人1/3有轻度锌缺乏。平常多吃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粗粮、蔬菜、花生、海产品,可服维生素C、E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的作用,使人体对氧的利用率提高,改善末梢血管血流量,对内耳起保护作用。

  F、老年聋的问题比较复杂,听阈值上升,言语识别率下降,除与听觉机能老化有关外,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情况、社会问题等方面也不能忽视,而且年龄越增加,症状个体差异就越大,注意在日常交流的社会适应中,应考虑老人身体、心理的变化,行动类型等因素。

  此外在与老年交流时应注意问题:①老年人反应时间慢;②在确认他已经理解了谈话内容后,再进行下一句,这样可形成与老年人有效的交流。

  G、对轻度老年性聋,可以不配戴助听器,采用以下方法:建立正常交往关系:①和别人交谈时坐正位置,有助于耳廓的集音作用以增强听力;②配戴扩音器(伴有音量控制者),可将扩音器别在内衣上;③谈话时注意让对方坐在明亮光线处,利于看对方面部表情及唇动以助听力;④家属与病人交谈时避免向病人大声喊叫,言语应尽量缓慢而清晰。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