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节目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打造法则         



王文彪


  王文彪(内蒙古亿利集团的总裁)

  出生在沙漠,生长在沙漠,对沙漠有非常深的感情。29岁时,担当了当地一个盐厂的厂长。现为内蒙古亿利集团总裁,领导企业积极参与防沙、治沙,成为盈利治沙的典型。

  
嘉宾风范


  我的家乡在沙漠:我的家乡在沙漠,我出生在沙漠,生长在沙漠。特别是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沙漠来成长的。但在20年前的沙漠和20年后的沙漠,在我的脑子里都是两个写照。那么在20年前的沙漠呢,可以说是非常漂亮的,特别是在黄昏的时候看沙漠,有一种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觉,很壮观。特别是沙漠边缘的牧民做饭时,炊烟缭绕,这是一种享受。

  想当年:走入办公室,第一个我看到的,办公室是一个走廊,走廊里边,左面是两个毛驴,一大一小,还是黑的,黑毛驴。一个企业的办公室里面,有了毛驴,这企业怎么办?毛驴当了厂长,这家伙就有问题啊。右边有4个员工,喝着啤酒,打着扑克,我进去也不看我。这家伙,这帮什么人呀?所以当时我就有点心灰意冷,这是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环境很恶劣,企业的基础条件非常差,人才的素质不怎么高。第二个就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发现这个地方确实是死亡之海,去得容易,走得难,当地人们说,盐海子是个簸箕弯,来得容易,走得难。我们盐海这个地,当时距离县政府仅有60公里,这212小车就跑3个小时,还得领一个刨沙的。坐车的,像我这领导坐车,就得扛一个锹,后面去刨沙,否则这车就走不出去。没有路。更谈不到产品的外用的公路,所以非常艰苦。

  
王文彪:挑战沙漠


  编导:闵志东 徐媛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商界名家》,今天我们《商界名家》的主人公呢,仍是一位西部开发中的建设者,他就是王先生,欢迎王先生。

  根据我们记者的了解呢,王先生是从小生长在沙漠,而且现在仍然工作在沙漠当中,您对沙漠的感情,非常地深。

  王文彪:我的家乡在沙漠,我出生在沙漠,生长在沙漠。特别是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沙漠来成长的。但20年前的沙漠和20年后的沙漠,在我的脑子里是两个写照。在20年前的沙漠呢,可以说是非常漂亮的,特别是在黄昏的时候看沙漠,有一种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觉,很壮观。特别是沙漠边缘的牧民做饭时,炊烟缭绕,这是一种享受。

  主持人:诗情画意的景象。

  王文彪:诗情画意的景象!

  主持人:沙漠就像您美丽的家。那我们到王先生的家乡去看一看,看一看他所描述的那个景象,现在还存不存在。

  大屏幕:黄河在贺兰山与阴山山脉的交错处,形成了它九十九道弯中最大的一道弯,被环抱在这道弯中的,就是著名的鄂尔多斯高原,在历史上,这片高原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沃壤千里投种可获。当年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氏族,把这里称为“天堂般的家乡”。岁月流转,鄂尔多斯当年的风貌已不复存在,今天这片高原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沙化已经让当年的天然牧场面目全非,目前鄂尔多斯高原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面积,已经变成了茫茫的沙漠,“天堂般的家乡”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

  主持人:刚才我们了解了王先生他的家乡的一些自然风貌,根据我们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呢,好像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像你描述的那样,不像你童年当中的记忆那么美好了。

  王文彪:对。20年前,确实沙漠是非常美丽的,非常漂亮的,这个沙漠的周边,可以说是绿草丛生,但是现在呢,2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近几年,从整个世界来看,沙漠确实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克星。

  我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对我说,你不能到沙漠里边去,沙漠里面有狼,狼会吃人的,可能我在高中毕业之前,没有进过这个沙漠。说是怕狼、怕蛇,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能是母亲怕孩子走失,走得迷了路,更主要也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那就是这个沙漠是比较原始的。

  主持人:好像王先生在29岁的时候,就担当了当地的一个厂的厂长,是吗?

  王文彪:是的。

  主持人:那个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厂?

  王文彪:它是一个盐厂,搞化工的。生产咸盐,就是我们吃的盐,当时我去啊,事实上,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要在今天我不去。当时就是说,缺这么一个厂长,对我的诱惑力比较大,但是关键是想办一点实事,这个实事,就再不用过深层次的理解了。那么总之,到这个企业工作的第一天,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两个东西,我是终身难忘的。第一个,就是说,县旗长送我的时候,坐的212,到这个盐厂的总部,到这个院子里边,车就灭火了,为什么灭火?捂住了。就是说这个院子里面,沙过大。这个小车都没办法走。这是给我的第一个非常恶劣的印象。

  主持人:那时候您怕虎了吗?

  王文彪:那个时候长大了,应该不怕了吧。第二个印象,当走入办公室,第一个我看到的就是办公室是一个倒走廊,走廊里边,左面是两个毛驴,一大一小,还是黑的,黑毛驴。一个企业的办公室里面,有了毛驴,这企业怎么办?毛驴当了厂长,这家伙就有问题啊。然后从右边……

  主持人:他们的寓意可能是扬鞭奋蹄的意思。

  王文彪:也可能是这样。右边是有4个员工,喝着啤酒,打着扑克,我进去也不看我。这家伙,这帮什么人呀?所以当时我就有点心灰意冷,这是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环境很恶劣,企业的基础条件非常差,人才的素质不怎么高。第二个就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发现这个地方确实是死亡之海,去得容易,走得难,当地人们说,盐海子是个簸箕弯,来得容易,走得难。我们盐海这个地,当时距离县政府仅有60公里,这212小车就跑3个小时,还得领一个刨沙的。坐车的,像我这领导坐车,就得扛一个锹,后面去刨沙,否则这车就走不出去。没有路,更谈不到产品的外用的公路,所以非常艰苦。通过我考察这么一两个月,我说这家伙弄坏了这个。确实是决策的失误,但是已经没办法了,来了就得干。

  主持人:确实像个簸箕。

  王文彪:事实上就是解决以下问题:路怎么通,电怎么通,水怎么通,通讯怎么通。因为我们起初在1997年之前,主要产业是搞化工的,而化工这块资源,包括加工基地,就在这个库布其上的边缘,所以随着规模的扩大,整个化工产业遇到两大问题,一大问题就是说,化工资源,就是矿产资源,每年要被风沙侵蚀很大一部分,如何解决,就是如何保护化工资源的问题?所以这是需要搞的第一件事。第二就是,我觉得1997年我们的化工产品,已经上升了50万吨,那么50万吨产品,其中主要到天津的港口,大部分销往国外,所以这么大规模的产量,如果交通运输问题解决不好,这是很大的问题。那么当时,我们由于库布其沙漠的阻挡,没有什么出路,所以我们的化工产品需要迂回330公里,才能达到我们的一个中转站的目的地。

  主持人:那王先生是不是带了一个地图过来,特别要说明这个问题的?

  王文彪:它得从这个方向,向西走,倒着走,再回来。就是绕这个沙漠,迂回330公里,才能到这个火车站。

  主持人:等于是沿着这个沙漠走了一圈。

  王文彪:倒走了一圈,因为贴近港口的这面,所以倒着走。这个用费,就是这个产品的大部分利润,耗到了路上。

  主持人:成本非常高。

  王文彪:所以每年,大约增加运输成本1500到2000万的样子,是个庞大的数字,这个化工产品本身,利润并不丰厚,基本让公路就吃掉了。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时这个小企业解决发展瓶颈的一个主要问题,当时是非常苦恼的。像在我这个想法里面,第一我就不想干了,干不下去。这个路啊,怎么解决,怎么解决这个发展瓶颈问题。第二就是说,得主动地想办法,总不能等着找死。所以当时就有个想法,当然地方政府,就是杭锦旗政府是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的。当我们提出来,能否从盐海子穿沙过去,搞一条公路。大约全长65公里,从这儿到这儿。当地政府也是比较支持的,通过上下呼吁,通过我们自治区。现在叫鄂尔多斯市政府,杭锦旗政府的大力支持。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干部共同参与,搞这个穿沙公路。这个穿沙公路,在我们国内影响也是很大的,通过1997年到1999年,这个公路就搞成了。

  主持人:这条公路需要多少钱?

  王文彪:总共投资7500万,这个主要是我们企业投资。

  主持人:那个时候,你们企业每年盈利多少?

  王文彪:当时的盈利,实际上没有7500万多了,只是通过负债来筹足资金,来解决这个公路投资问题。如果不这样搞,那每年耗去2000万,三到四年,就把7500万耗进去了。所以这个账大家一算就明白了。

  主持人:刚才您说,在修建这条穿沙公路的时候,好像大家轻易地一算账,就能够齐心协力地去投入修建这条路。但是当时你们的企业,年利润也不是很高,就没有一个反对的吗?

  王文彪:反对的人很多,7000多万投资,对一个不大的企业来说,显然是冒着很大的风险。

  主持人:而且在投资的时候,你们还没有想到一个特别好的办法,能够又取得经济效益,又维护这条路,是不是?

  王文彪:修通路了,然后护路,搞生态建设,没有上去,这个就很危险。我们就这个事情,走访了很多地方,像我们的国家林科院、内蒙农业大学,寻问他们究竟怎么办?后来采取了三条腿走路的办法。第一靠人工,就是人工栽植这种沙网,这是最笨、最原始的一种办法。那么第二呢,种一些树。第三呢,通过飞机飞播,总的来说,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后来呢,就是说,我们在种草、种树的前提下,我们再想我们的经济效益怎么办?投入这么大,去哪找钱?通过我们多年的调查、勘测了解到,因为沙漠本身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这种小气候,那么极端环境下的小气候,必然要诞生、或者生长一种极端环境下的资源。所以我们认为,极端环境下的资源是非常可贵的,特别是药材,所以通过他的育种,我们可以扩大繁殖,进行产业化,搞大规模的生态升级,有利于我们企业的长足发展。

  主持人:开发什么样的植物?

  王文彪:我们主要是以甘草为主,当然也包括锁阳、苁蓉、蒙古花旗、苦参,基本上也就是说,根据这种特定的生长环境,而且在这种环境中已经有过生长的历史和背景的植物,那么我们通过人工繁殖,人工培育,实现产业化。这也就是说,对它的气温、气侯条件,包括它的土质资源,这种小气候的氛围,我们都可以掌握,我们都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开发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把中药材种在这条穿沙公路的两侧。

  王文彪:这里有一部分,重点我们还是种到这两个区域,一个是沙的以南这一块,二是沙的以北。

  主持人:您现在一共种了多少亩中药材?

  王文彪:我们这个中药材是分两期搞的,从1997年到2000年,我们总共搞了65万亩,这一块,因为搞得比较成功,无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那么今天我介绍这个情况,不是说我准备这样干,而是已经经过七八年的时间,经过我们亿利人风风雨雨几年的奋斗,摸索出这么一条路子,总结出这么一些经验。第二期工程,2001年开始,那么这期工程搞得就比较大了,我们叫做“亿利资源百万亩甘草防沙护河工程”。

  主持人:甘草防沙护河。

  王文彪:它的工程的项目区域比较特殊,你像我们第一期工程,它主要在这一块,在沙漠的南缘。那么这一期工程在沙漠的北缘,那么它特殊在哪里?第一它紧靠黄河。第二就是说,在库布其沙漠的边缘,黄河和沙漠的总共平均间距不到10公里。那么整个这个项目区是242公里长,我们坐汽车也得3个小时,我们的治理区域,基本上定在3公里宽,这是平均数,因此说,我们号称“亿利资源百万亩甘草防沙护河工程”。

  主持人:您给我们描述一下,现在您的办公室里的景象。

  王文彪:现在我们不错啊,也就是说走出了死亡之海,把亿利资源总部搬到了比较繁华的鄂尔多斯的市区。这就是说,等于走出去了。现在我们大楼可以说是内蒙西部区比较漂亮的。因为它座落在这个市中心的制药工业区里边,我们的设计是按照五A级智能化大楼的标准设计的。所以请各位到我那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我们还专门为了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们以及能够支持我们企业的社会各界,专门盖了一个专家公寓,所说的专家,就是指研究生以上,或者本科生以上的人,他们去了可以免费食宿。

  主持人:王先生讲起自己在治理沙漠的这个问题,和克服沙漠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上,好像津津乐道,自己充满了一种自信,有很多故事讲给大家听。但是这里呢,我们必须求证一下,像王先生这种治沙的方式,它的普遍意义在哪里?

  嘉宾:作为企业参与治沙,它不能搞这个无效的投入,这个完全是找出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说他找好了一种品种。治沙,我们就是讲究环治,因为其中在用的这一块,就是说选好我们这个治沙的品种跟模式。所谓的品种,就是说沙漠中,像甘草、还有其他一些好的品种,通过治理,既解决了国家生态建设的目标,从中企业又得到收益。同时从国家来说,这种沙化又得到了治理。这就是我们防沙、治沙法所规定的盈利治沙的这种很好的一种运作典型。

  主持人:好,谢谢。

  嘉宾1:刚才亿利集团王总介绍了一下,他这个企业参与治沙情况,我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在生态建设中,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可以说,为西部开发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但是我要提一个问题,就是在企业,你这个企业主要是搞中药材的。在种药材的时候和生态矛盾治理上,你怎么处理?

  王文彪:我就举一下我们中药,就是甘草这个例子。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在生态保持平衡的前提下,我们采取科学的垄采垄挖和边采边种的原则,我们进行采收。那么这个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通过采收,本着留的很多,采的很的少的原则。因为我们必须是保护在先,利用在后。我们不能前面种后面破坏。

  主持人:不能竭泽而渔。

  王文彪:竭泽而渔这是不行的。所以这样,我们就是定位定得很少,按理说,每亩甘草,怎么也应该每年采三到五百公斤,但是我给它定了个最保守的数字,就是一百公斤。

  主持人:那么王先生,在治沙的时候,先想到的奉献,还是收益。

  王文彪:先一定想到的是收益,有了收益一定会有奉献的。

  嘉宾2:有了企业和公司,怎么能够保证你公司既得到收益,又使农民收入也能够保障?

  王文彪:因为我们这么大的规模,线路这么长,242公里,如果是靠我们自身去管理,是有问题的。我们只能说有一个载体,我们制定制度,建立这种机制。我们这种机制,叫做企业搭台,农民唱戏,这么一个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的模式,所以说,你像我们这么大规模的基地,都是分成若干不同的块。那么每块交给一户比较负责的农民,然后我们从收益中切出15%到20%的股份给农民,作为他对整个这一块基地的关护、抚育、防治病虫害的一种管理股权。基本这种模式,所以说农民的收入是两块,一块是投工投劳直接收入,第二块就是他的股权。

  主持人:好,我们现场有一位观众,想跟您交流。

  观众:您的企业,可以说是靠沙漠、靠天吃饭的,但是众所周知,这个沙漠环境、气侯非常的恶劣,变幻莫测。就是说,您在这个防范的方面,有没有什么措施,然后如果你遇到了更大的灾害的时候,您的企业,还能够再维持下去吗?

  王文彪:这个,我坦诚地告诉你,这个企业不是靠天吃饭的一个产业,这个产业是靠两点支撑下去,第一是技术,第二是市场。因为我这个企业,虽然药材资源的种植量很大,规模很大,但是它只是一个基础性的作用。那么这样,当然,我说我们的产业是搞中药,这就是说,倒着拉,用市场拉动我们的资源开发,用采化拉动我们资源开发,使资源开发实现生态升级。那么第二呢,就是说,如何防范靠天吃饭的问题。就资源这块如何防范自然灾害的出现,比如说搞这个生态建设的双保险。种药材防沙,还感觉到不保险,我们能不能再种一些草,低成本的种草。同时我们能不能再种一些树。你比如说,这种树是比较特殊的树种啊,适应在这个地方生长的。比如说沙棘,所以这个叫双保险的防范措施。

  主持人:沙地或者是沙漠已经是成为您这个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了。您对您的企业未来的一个预期利润是多少?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下?

  王文彪:在十五期间,我们的规划是三五八,就是说从2000年到2005年,本着我们产业的定位,按照以甘草为主线的绿色中蒙药现代化这个产业定位,我们总的投入五年要增加30个亿,那么30个亿投入,根据我们项目的规划,那么它销售收入应该是50个亿,利润是8个亿,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后五年的规划。显然这个规划里面,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主要还是来源于中药的一个产业化。必须通过这个平台,通过这个产业化口径里边的项目去实施,才能实现我们这个指标,实现我们的规划。

  主持人:如果现在我们给你一个最后的表白的机会,你愿意跟电视机前的观众说点什么呢?

  王文彪:这个沙漠是我的家乡,过去总是说这个沙漠在我的记忆里面是非常美好的。更主要的,在近几年,我们在改造沙漠、认识沙漠的过程中,发现沙漠是一个资源的宝库,还是能够为人类作出一些贡献的。

  主持人:谢谢。

  主持人:从1997年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开始,王文彪就和亿利集团,把沙漠和市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我们祝愿王先生和您的亿利集团,能够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实现您刚才给我们介绍的那个宏伟的目标,也随着您不同的机制、转换和运用,把资源充分地整合,我们也希望王先生和亿利集团能够一步一步地向沙漠深处走去,开发出更多的变废为宝的资源出来,感谢您收看本期《商界名家》,再见。谢谢王总。好,谢谢大家。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