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节目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打造法则         



卢春房


  
卢春房:高原铁军指挥长


  编导:李世春

  主持人: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商界名家,要想富、先修路,我想这句话已经被全国人民所广泛接受了,但是我们同时也想到李白的另外一句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说明在西部修路条件是非常艰苦的,那更不用说在世界屋脊上修建一条铁路了。今天我们请到了在世界屋脊上修建这条青藏铁路的总指挥部的指挥长卢春房先生,欢迎卢先生。

  据说这条铁路是穿越了昆仑山和唐古拉山,是吗? 卢先生。

  卢:是的。

  主持人:而且我们了解到卢先生一生的工作好像都跟铁路有不解之缘。是这样吗?

  卢:是这样,我从一参加工作,就参加铁路的修建工作,后来上学了,也是学的铁路修建,上学以后,又回到铁路战线来工作,等于说现在四十多岁,参加了二十多年的铁路工作。

  主持人:您算过没有,您这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里面,一共修了多长的铁路。

  卢:还真没有算过,反正是参加过十几条线的修建吧。

  主持人:十几条线?

  卢:对。

  主持人:这十几条线里面,您认为条件最艰苦的是哪一条线?

  卢:应该说在西南地区,修的铁路线是比较艰难的,比如说我参加过内昆铁路的建设,内昆铁路地质情况也非常复杂,有岩溶、有滑坡、有危岩落石,还有一些泥石流什么的。

  主持人:那这个内昆线跟青藏线比起来呢?

  卢:在青藏线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问题,就是说我们上到四千多米、五千多米的高原地区,人能不能站得住,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考虑如何去施工的问题了,在其他线没有遇上过这样的问题,当然青藏线还有一些世界级的难题,比如说高原冻土,这在世界上也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还有青藏线的环境非常脆弱,有些地方是有不可逆转性,也就是说,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没有办法再恢复的,所以青藏线的难题,应该说是世界级的难题,是我参加过的铁路当中难度最大的一条。

  主持人:好,卢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青藏铁路建设的艰苦条件的概况,我们通过另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当地的一些情况。

  短片

  主持人:卢先生您看,我们这个短片里,最后的一段话里说,这是几代修路人的梦想,您对青藏铁路原来抱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卢:青藏铁路,从我一参加工作,就已经开始修建了,也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宁到格尔木已经修建了,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个梦,就是说能够到青藏铁路去修一修铁路,也是将来增加一些吹牛的资本,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青藏铁路,在一期工程开工以后,二期工程没有再向前延续下去。那么从去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我们正好赶上了好时光了,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主持人:也把一个巨大的担子压在了你的肩上。

  卢:当然我也感到压力是巨大的,那么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有两百多个亿,来修建青藏铁路,将来我们要面临一个考验,就是国家的钱、人民的钱花到青藏线上值不值得,花的适不适合,那就要从将来的工程质量、运营效果来考虑了。而且恰恰我们青藏铁路建设公司既是管建设,又要管营运,所以我感觉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主持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又激动人心、又觉得工作难度很大的机会面前,你心里有没有打退堂鼓?

  卢:没有,我还是有信心的。

  主持人:现在有多少人工作在这个青藏线上。

  卢:目前是有一万八千多人,在青藏线上,到今年的六、七月份,也就是施工高潮的时候,预计要达到三万人左右。

  主持人:那为了做这期节目,我们的记者了解了一些情况,据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筑路英雄”之称的慕生忠将军曾经率领过上万名解放军战士,修建了一条青藏公路,但是由于当时医疗和交通以及其他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修路的过程中,有很多战士,就永远地留在了我们青藏高原上,目前我们修建的这条青藏铁路,我想自然环境条件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善,那有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伤亡?

  卢:应该说我们修建青藏铁路,也是借鉴了过去青藏公路还有青藏输油管道,还有兰-西-拉光缆一些修建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人员健康、人员安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主持人:虽然不是专业人员,但是一想到在青藏的线上修铁路,我们马上就能想到那是一个缺氧的环境,今天我们演播室里,正好准备了一件据说是在青藏铁路上工人使用的氧气瓶,我给大家看一下。

  卢:这个氧气瓶是我们中铁五局在北京一个厂订做的,主要是在隧道里施工用的。

  主持人:隧道里尤其缺氧是不是?

  卢:对,这个是我们中铁五局在昆仑山隧道施工当中,大家都使用的。这一个氧气瓶可以供一个人吸三个小时的氧。

  主持人:那你们一共做了多少个?

  卢:做了几百个。

  主持人:几百个。

  卢:就是隧道施工的人员基本上是人手一个,这个氧气可以保证咱们职工的安全,同时又保证他们有充足的体力来参加劳动。

  主持人:青藏铁路的建设,确实比一般的铁路建设要艰苦得多,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人们的、建设者们的人身安全和他们的医疗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我们就再来看另外一段录像,了解一下目前建设者们所处的医疗环境怎么样。

  短片

  主持人:在青藏线上有一个叫五道梁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海拔是4637米,应该说对于整个青藏线来说,这不算是一个很高的地方,但好像卢先生仍然坚持在那里建了一个医疗站,你是什么样的初衷,你不怕这样的海拔上建医疗站会增加你的投资吗?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指示一下,五道梁这一块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卢:好的,这张图是青藏线格尔木到拉萨段的平、纵断面图,上面是平面图,下面是纵断面图,从这个纵断面图就可以知道我们线路它在青藏高原上的高度,各个点的高度,唐古拉山是5072,我们刚才说的五道梁是4637,因为五道梁这个地方条件比较艰苦,当地人有一句话说,“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就是指这里的状况。

  主持人:就可能回不来了。

  卢:是这个意思。

  卢:这个五道梁三级医疗点,我们投入了两百多万的设备,选了十来个医疗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进入五道梁医疗站。那么在这个医疗点上,我们是不计成本的,保证大家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医疗设备的投入当中,我们是不能算经济账的,当然我们也不是瞎花钱啊,在保障健康的情况下,还是要本着节约的原则。

  主持人:从前面的谈话中,给我们一点印象就是您的性格非常的平和,不管是谈到接到那个任务的时候激动的心情,面临压力的时候心里的反应,还是谈到工作中艰苦条件时的那种感觉,都觉得您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但是我们的记者还是了解到,您在青藏线上有一次确实是发了很大的火,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让你发火了?

  卢:我想你可能指的是风火山,我们看到帐篷里生炉子的这件事吧,因为我们规定我们的取暖应该是集中供暖,不准在房间里面生炉子,为什么呢?因为生这个炉子它要消耗氧气,我们知道风火山这个地方氧气的含量只有海平面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大家本来就非常缺氧,那么再在他住的那个帐篷里,或者是其他砖瓦房里去生炉子,消耗氧气,那么人员能够吸收到的氧气就更少了。

  主持人:您当时看到在帐篷里生炉子的这个场景的时候,心里是什么反应?

  卢:我第一个反应人命关天,这个事是不能犹豫的,我就是再没有火气在那,可能也会产生火气了。

  嘉宾:我说一点,卢司长是我们主要领导,我们在一起工作多年,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温文尔雅,我们大家也可以看得出这一点,都不相信他还会发脾气,因为他指挥施工、组织施工,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指挥若定,很从容,都是他驾轻就熟的一些事情。

  主持人:您是怎么严肃地批评领导的,我们真的想看看您发火的时候是什么样。

  卢:现在咱们没有那个气氛,我可能发不起火来。

  主持人:您平时有多长时间会到筑路的第一线去考察实际情况。

  卢:我没有统计,到底有多长时间,经常去吧,我们有的时候是明察,有的时候是暗访,通过明察暗访,我们能够发现一些铁路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取得一些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对于青藏线的管理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想既要借鉴原来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也要针对青藏线的一些特殊情况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和方法。比如说在青藏线我们把质量和环保挂钩,提出一个口号叫质量环保双优。

  嘉宾:我想问一下,在这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是否制定了一套比较具体的、科学的、超前的这种政策或者法律来保障。

  卢:我们制定了叫环评大纲,这是一个层次的,然后又根据环评大纲的一些原则,制定了环境影响报告书,这一本书上就是光望昆到唐古拉山这一段就有这么厚, 那么总指挥部又专门根据我们的环评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一些要求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这些强制性的措施就包括你拉土的时候,只能沿哪条公路走,不能越界,你在建房子的时候,只能建在没有草的地方,或者是草比较稀疏的地方,在草多的地方不准建,等等,这些强制性的措施。

  主持人:你放心了吗?

  嘉宾:放心了,谢谢。

  短片

  主持人:我们的记者了解到,在青藏铁路线工作的这些工人们,他们使用机械的能力非常强。

  卢:青藏铁路建设我们是提倡能使用机械的地方尽量使用机械,按照原来我们的常规的施工方法,青藏线在建设高峰期,大概要五万人左右,现在通过大量地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估计高峰期也就是三万人左右,我们在钻孔桩施工当中,使用了旋挖钻机这样的设备,提高工效几十倍,但是它要贵一些。

  主持人:贵多少?

  卢:普通的冲击钻大概是八万到十万一台,那么这样的旋挖钻机基本上都是进口的了,一千万左右。

  主持人:一千万元。

  卢:它的造价大概差一百倍吧,当然钻孔以后,每米的成孔价钱差不了那么多,大概也要差60%到一倍左右,但是它有利于环保,有利于减少人员的劳动强度,

  主持人:可是如果施工单位不像您这么考虑,他觉得要节约成本,如果使用冲击钻,他会节约很多钱,您怎么说服他们?

  卢:凡是能使用旋挖钻的地方,我们都要求各个施工单位来使用旋挖钻,为什么这么要求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因为旋挖钻施工属于干法成孔施工,速度比较快,而且它挖出来的泥,可以边挖边运走,那么利用冲击钻施工呢,要泥浆护壁,在旁边还要搞一个泥浆池,要占一大片地方,那么占这一片地方呢,就要损坏一块草皮,这是不允许的,当然我们也是依法办事啦,我们不能靠行政命令或者是利用甲方的地位去命令他们利用旋挖钻机施工,因为我们在招标的时候,就规定了在环保方面要实行强制性措施,其中利用旋挖钻施工,干法成孔就是我们环保强制性措施的一种。

  主持人:那么修建这样的一条铁路,到底对我们这个国家,西部大开发,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呢。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一下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刘新科副主任。

  嘉宾:这条铁路的修建,对青海西藏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前面卢先生讲过了,西藏是我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区了,西藏人们盼望的几十年,这条铁路修到西藏之后,会给西藏人们带来无穷的好处。

  观众:它在少数民族地区来讲,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效益,更多的我觉得是带来了党和中央以及汉族同胞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那种关心和那种铜墙铁壁一般的团结。

  刘: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对格尔木地区在劳动力市场、矿场资源开发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推动作用。

  卢:去年我们使用了几千个青海省的当地劳务,今年估计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大概要使用将近一万的当地劳务,也就是说对于当地的农民可以从事的一些工作尽量使用当地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主持人:那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听一听当地的同志介绍的一些补充的情况。

  嘉宾:劳工这只是其中一项,比如说像青藏铁路建设它需要大量建材,那对我们青海的水泥钢材工业的发展就非常有利。我们有个测算,比如说2002年,我们听说青藏铁路再投资是五十个亿,在青海就投资将近四十五个亿,再加上青藏公路的改造,在青海投资就是五十一个亿,考虑到比如说一些设备材料从外面采购,那么在青海投资就是将近有四十一个亿。现在咱们都说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我们有个测算,就是说投资对青海当年经济可以拉动一点七个百分点,而且这个投资主要集中在格尔木地区,所以大概能够拉动四个多百分点,我就补充这一点,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藏铁路是一条幸福路,是一条致富路。

  主持人:好,谢谢。

  主持人:卢先生曾经提到过,您一参加铁路的建设,就梦想有一天能去建设青藏铁路,体会那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可是您真正的担任了指挥长,到了青藏铁路的现场之后,您觉得当时的情况和您梦想中的情况一样吗?

  卢:那肯定不一样了,当时的一些想法现在回过头来看,更多的是一些幻想,现在脚踏实地的工作,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主持人:你觉得最大的差别在哪。

  卢:最大的差别还是对人的生命的一个挑战,我们原来看一些片子,包括看一些登山运动员的电视直播,感觉怎么那么困难呢,那时间没有体会,现在才有体会了,到了上面那就是和下面不一样,你要是想跑,要想很快的去行动,那是不行的。

  主持人:到那上面之后有什么样的生理反应?

  卢:比如说头疼啊,行动也不能快啊,行动快了也气喘,但是我还算比较适应高原,上次我到沱沱河住,给我测一测血压,是七十、一百一,心跳六十一次,他们说你怎么这么正常啊,我说当时组织上选我大概考虑我是适合高原型的吧。

  主持人:我们现场有很多来自卢先生工作的单位的同事吗,你们平时觉得卢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作风?

  嘉宾:在我们印象中他是一步一步从基层发展起来的,从1975年参军,后来上大学,后来当过技术科长,处的副总工程师,副处长,处长、副局长、一直到后来调到我们中铁建筑总公司。

  主持人:就是这个职位是一步一步地升上来的。

  嘉宾:一步一步。

  主持人:修建的铁路的海拔也是一步一步的往上升。

  嘉宾:应该这样讲,给我们留的印象中呢,他应该是一人缘比较好,平易近人,第二个呢他善于学习,精于管理,特别我们搞铁路工程建设的专业的非常得多,比如说桥、隧、涵,站前工程、站后工程…… 以 及我们站后工程的电气化,通讯、讯号、电力,这是非常的复杂。

  主持人:还有法律、投资、财务、人事。

  嘉宾:对,面非常广。我记得是在一九八八年吧,一九八八年在焦枝县的江北枢纽招标的时候我参加了,当时我还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参加的,参加投标的时候,因为这个站当时是铁路的十三大枢纽站之一,比较复杂,它是个三级市场,就是说它是一个改造工程,既不能影响中断又不能停止建设,并且工种比较复杂,很多方方面面的专业技术问题,我记得是在武汉招标,在陈述施工方案的时候呢,各个单位、其他单位都是由各个专业人员上来陈述,我们这边,他当时任处长,他在陈述的时候,一个人就把这个从头到尾各个专业全部陈述了一遍,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认可,当时甲方都带头给鼓掌,我们都感觉到很纳闷,他没有专门从事过这方面的东西,为什么讲的头头是道呢。

  主持人:这段陈述卢先生用了多长时间来准备。

  卢:大概准备了几天,也是现学现卖。

  主持人:但是你的同事说你卖得还不错。

  卢:可能是临场发挥不错吧。

  主持人:卢先生一直在演播室里给人一种非常谦和的这种态度,表扬您的时候您都非常谦虚地辞让一下,我们记者了解到其实您在工作中喜欢挑战,也喜欢迎接挑战,这是您其实不轻易示人的一个性格特点,好像您在领导修建京九铁路的时候,当时好象是在一个工地上,很多人都来跟您掰手腕是吧,以您这样的身材怎么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呢?

  卢:所以我说是外表谦虚呢,实际上从小锻炼得比较多,还是有一股子蛮劲,在京九的时候,在处理工作的时候,曾经号称第一军事强国,指的是掰手腕方面,掰手腕胜率比较高,当时当处长的时候,提出过一个开玩笑的口号,掰手劲谁能掰赢我,浮动一级工资,实际上是有的时候在工作之余给大家娱乐娱乐。

  嘉宾:青藏铁路是我们西藏人民久远的梦想,今天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梦想要成为现实,我对我们卢总在这么点多线长,参与人数那么多,用我们部队来讲就是作战点很多的地方,完成这么复杂的任务,特别是在他的指挥管理方面,非常敬佩。

  嘉宾:过去呀咱们内地流行这么一句话,出国容易,进藏难,这就说明一个渠道比较少,那么随着咱们今后青藏铁路建成以后,我们欢迎更多的内地群众借这个五一、十一长假,到西藏去旅游,谢谢。

  主持人:有人要把国家的铁路描述成一个人血液循环系统,所以叫钢铁大动脉,那通过卢先生今天介绍的这个青藏铁路建设的情况,看来这一条大动脉的打通,对于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民族团结、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卢先生一生都在跟铁路打交道,也希望卢先生将来能够修建更多的铁路,把我们整个的国家的血脉联系得更加紧密,我们向卢先生和更多的像卢先生一样的铁路建设者们再次表示致敬,谢谢,谢谢大家。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