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秭归的老百姓都要举办龙舟赛,今年由于秭归城的大部分老百姓都乔迁到茅坪新县城去了,再加上今年防止非典的一些特殊规定,龙舟赛不得不暂停,可以说是一个遗憾。
上午经过老秭归县城的时候,发现水位已经上涨了很多,航道变得非常宽阔,根本看不出来这里曾经是一个险滩。前几天我们在这里采访时遇到一位在航站楼工作的职工,他告诉我们,以前船过秭归都要变成单行线,只能允许一艘船只通行。枯水季节,江中被称作九龙头的礁石就会浮出水面,非常危险。坝区蓄水到135米后,这里会变的非常宽阔,归州险滩的历史也就结束了。老城原来医院和学校的位置都被淹了,江边只留下明末李自成修建的葫芦城的城墙遗址,每天都有很多人都站在这里看涨水。
过了老城一转弯就看到了矗立在江岸上的屈原祠。秭归是屈原的故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是来自这里,相传当年老百姓为了感谢江中的神鱼送回屈原的遗体,每年都要在屈原祠下的江边投一些粽子。但是这个屈原祠已经是搬了两次家才到这里的,一次是因为战乱,另一次是因为葛洲坝蓄水,未来蓄水到175米的时候,它还得搬走,老百姓说,我们这里最老的移民应该是屈原老人家。
当我们的船快接近岸边的时候,发现屈原祠下的码头聚集了很多人,有老人,还有小孩,他们仍在延续着过去的传统,向江中扔粽子。上岸一打听,原来他们都是从这里外迁到新县城的居民,今天一大早坐船赶过来的。一位老人还在江边唱起了船工号子,虽然我听不懂内容,但是能感觉到歌声里的雄壮与凄美。
生活在江边的人们对江的感情是都市里的人很难理解的,江水的涨落带给他们的只是生活的变迁和生活中更多的内容,骨子里对江的那份感情依然厚重、依然质朴。(张继宏)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见证三峡135》直播组、《时空连线》节目组联合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