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张泉灵抵达前方移动船)
每天面对的都是难事,每天都要苦口婆心,难怪谁都会觉得自己对得起这个“最”字!
我们直播的第一站选在了万州。选万州是因为它算是库区里的大城市,而且在135水位线以下的移民非常多,足足有12万人,是整个库区最多的。
关于移民的问题,使用“最”这个字,要非常地小心。我们一路走来,路过了五六个县市,和当地的领导说起移民,都说自己是最多的。这种事情碰到多了,不免糊涂。关于移民数字,在三峡建设委员会那儿有精确统计,因为是按人头下拨移民的补偿款。我们可以简单地排出一二三四五的顺序来。但是,看到他们信誓旦旦地说着自己是第一,也不免疑惑起来。也是一级官员,总不能睁着眼说这种太容易被戳穿的瞎话吧。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最多”,前面都省略了定语。比如,“迁到外省人数最多”、“农村人口移民最多”等等。但是,有趣的是,一提到移民,他们会不约而同地省略定语。
时间长了才知道,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表功,而是搞移民工作实在太难了。用当地负责移民官员的话来说,“以前都说计划生育难,移民比计划生育难上百倍。”
巫山的副县长原来在大昌古镇搞移民,那儿有一部分人要迁到安徽,比起迁到上海、广东自是差了点。干部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讲安徽当地的环境、讲优惠的政策,甚至直接给人家出发家致富主意。好不容易思想都通了,镇上恰巧又从安徽来了一个耍猴的,这下移民们都不干了,“你说安徽条件好,为什么当地人都要到我们这里来耍猴挣饭吃?想让移民也得给我们一人发一只猴……”所有的工作还得从头再来。县长说,搞移民工作的没有不哑嗓子的。甚至因为移民工作牺牲了的,在三峡库区都有好几个。
移民工作简单不得,哪怕只有一个人不愿走,蓄水也不能完成。而且,也不是移民走了就万事大吉,如果已经走了的生活得不好,依然是当地政府的负担。再说,那么多接着要搬的人还看着呢,如果先走了的人日子过不好,后面的工作就更难了。
每天面对的都是难事,每天都要苦口婆心,难怪谁都会觉得自己对得起这个“最”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见证三峡135》直播记者 张泉灵)
旅游小贴士:游三峡,大多会在万州停靠过夜。一定要去城里的火锅一条街饱一下口福。好吃且便宜,大概只有北京同类餐馆的三分之一价钱。材料都是绝对新鲜的,决不是用水发的糊弄。不爱吃辣的人,一种叫“汤锅”的吃法也值得一试。
当地“棒棒”的职业道德完全可信赖,如果帮你挑东西又一时和你失散,他会在原地一直等你。据说从没有因此丢了东西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见证三峡135》直播组、《时空连线》联合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