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暴雨下的达州

CCTV.com  2007年09月17日 10:56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2007年的 7月初,又一场大暴雨光顾了四川东北部的达州, 这场始于7月2日的大暴雨已经在达州上空施虐了48个小时,而这已经是 5月以来,达州市经历的第六场区域性暴雨。随着暴雨的降临,洪水、泥石流又一次光顾了达州,事实上也已经不是达州第一次遭灾。为什么十年九旱的城市频频被暴雨光顾,为什么洪水偏偏看中了达州这座城市,<暴雨下的达州>从气象,地理各个方面为你一一解读。

  2007年的 7月初,又一场大暴雨光顾了四川东北部的达州, 这场始于7月2日的大暴雨已经在达州上空施虐了48个小时,卫星云图显示它似乎还没有移走的意思, 而这已经是 5月23日以来,达州市经历的第六场区域性暴雨。

  主持人: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进入夏季以来,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雷雨增多的天气,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那么今年我们也从报纸电视上看到我国的四川北部,重庆还有淮河流域出现了持续性的大暴雨,一些地方因为暴雨持续时间过长还引起了洪水,很多房屋受到洪水的侵袭,万亩良田也被洪水淹没,那么今天我也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暴雨的故事,这是发生在四川的东北部达州,从2004年开始,达州连续几年遭受暴雨的侵袭,在当地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说达州的天漏了.今年入夏以来,达州的降雨再次刷新了160年以来的纪录。

  2007年6月30日,达州市气象局的监控室里,副局长刘志刚正在拨打电话,一分钟前,卫星云图上显示,一团新的降雨云系正在朝达州方向移动,根据经验,这次的降雨来势凶猛,预计在7月1日至6日,达州市将出现多次阵雨或雷雨,易发生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刘志刚必须立刻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上级领导。

  刘志刚:当时也挺恐怖的,因为我们今年的降水特别多,所以当时我把那个情况一了解到之后,立即给我们市委书记,李书记,我们罗市长,还有分管的领导,马上打电话。

  接到刘志刚的汇报,以副市长何平为总指挥的达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面对降水一直很丰富的四川盆地,一次普通的降雨,为什么会引起如此高度的重视呢?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2004年9月3日,十年九旱的达州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造成5个县城进水,水、电、气全部中断,达州城区最深进水8米,除一条高速公路外,所有交通中断。

  刘志刚:沿河的很多乡镇,乡镇离河岸有的可能就十来米高,那水涨到20多米高,有的地方是20多米接近30米高,那个洪水,太高了,然后老百姓就形容可能短短的十来分钟,20分钟,洪水一下子就淹没了,真的是一种灭顶之灾。

  然而灾后的修复工作还没有完成,达州人民还沉浸在9•3洪灾的噩梦中时,老天爷再次和达州开了个玩笑,2005年7月8日,达州再次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仅次于2004年“9•3”特大暴雨洪灾的第二次特大气象灾害。

  刘志刚:我们一般的形容叫倾盆大雨,就是用洗脸盆倒水,应该说9.3和7.8不是洗脸盆,而是洗澡盆在倒雨,从天上倒雨下来,强度是非常大的。

  从7月8日8时达州主城区开始进水,临街门市全部被淹没。同时,造成全城停水、大面积停电。五个县城再次进水,造成国家、企业和群众财产损失达36亿元以上。

  杨:我们州河的上游有一条中河,中河7.8洪灾当中损失最为惨重,整个中河沿线的十多个乡镇,城镇一片狼藉,有两三个城镇沿河的一些街道是片瓦无存。

  主持人: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觉得达州这个地方雨可是够多啊?我们都知道降雨形成的因素有三个:上升气流、凝结核以及充足的水汽。首先要有一块充满水气的云彩飘过来,然后云彩遇到一股气流,冷热空气交汇使云彩不停的运动,云彩内部的水汽在运动中遇到灰尘之类的凝结核,在高空低温的状态下,形成了小小的冰晶,这些冰晶不断碰撞,小雨滴变成了大雨滴,当大气承受不了重力时,雨滴落下变成液态的水珠,形成降雨。而雨下得急、下得大就是由于湿热空气上升迅速,冷空气下降较快,两股势力对流强烈造成了。那么四川盆地这个地方自古是孟加拉湾、东海、南海水汽输送的主要通道,也就是说它空气中的水分是相当充分的,加上四川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个盆地,它是盆地就是冷空气进来以后,不大容易出来,比周围地方相对低,这样一来更容易造成对流,更容易造成这种暴雨。所以整个四川盆地的降雨一直以来都很丰富。可既然都是降雨很丰富的地方怎么就偏偏是达州这个地方连着几年出现洪灾呢?

  2007年7月2日晚,达州市气象局灯火通明,在暴雨来临之前,刘志刚和同事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告知达州市民,强降雨即将来临,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山洪暴发,尽快撤离到安全地带刻不容缓。一时间,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传达着一个相同的信息,暴雨来临,火速撤离。同时达州市的上空响起了刺耳的防洪预警。

  因为经历了前两次暴雨的袭击,达州市民深知洪水如猛兽,只有尽快撤离才能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市民们带上值钱的家当,朝着达州地势最高的山上转移.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达州人民今年的第一次转移了,上个月的十六号,达州就出现了一次强降雨过程,达州市区的部分路段已经进水,水深达2米,州河沿岸的滨江路全部进水,洪水过后的痕迹在房屋的墙上清晰可见,洪水褪去后的十天他们再一次被迫转移。


  唐:我是得了一个职业病,凡是天上一打雷,我就担心达州要发洪水。不仅是我,我们的市委书记,市长,我们的局长,包括我们气象水务部门都有这样心理上的因素。只要一下雨就考虑我们的河里涨多少水,我们老百姓是不是被淹了,就要考虑这些问题,

  尽管一再宣传,提前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刘志刚还是看到了这些天最不愿看到的情况,灾难还是再一次发生了,由于7月一来的连续暴雨,达州市下面渠县再一次出现了特大洪水,这已经是渠县继04,05年以后第三次被淹.今年的洪水尤其的大,县城水位上涨21.3米,比2004年9•3洪灾水位高出1.5到2米,达到了历史最高,整个县城的2/3都进了水,停水停电,停煤气,交通中断,通讯中断,一个县城成了孤岛。

  刘志刚:我记得有一个人,一直坐在那,周围很多人从那边过,他一直坐着,面前放着很大的一个盆子,在洗着他的那些衣服,一动不动的坐在那个地方慢慢地洗,确实那种情景是真的,一种心里很凄凉的一种感觉,确实感觉到对大自然无能为力的这样一种感觉。特别触动我。

  从03年刚来达州工作时的抗旱到连着三年的抗洪,刘志刚也不明白达州的天气到底怎么了。翻阅这几年的天气纪录,刘志刚发现,事实上从04年开始达州的年降水量并没有过明显的增加.只是在短时间内降雨量暴增,也就是说从04年开始达州出现了雨量集中的现象.常常一个月的降雨在几天内完成,因此显得暴雨量比往年要多。而暴雨增多的月份通常集中在了每年的七月和九月。

  刘志刚:以前的达州也有暴雨,并不是没有,有的时候一年也有几次暴雨,但是它的强度,它的持续时间都很短。但是像我们今年的话,是很频繁的,而且一下下一周,基本上都是持续性的暴雨,大暴雨,这种非常少见。

  集中的持续性暴雨让2004年成为了达州气候上的一个转折点,这和之前达州经常遇到的干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达州的天气有了这样的变化呢?在分析这几年引起达州降雨的原因时刘志刚发现事实上这几年夏天达州的降雨都是因为西太平洋副热高压引起的。

  刘志刚:因为我们达州的雨带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关系很大的,因为我们这个副热爱高压它的西北侧和北侧的话,应该是会出现非常强的降水。

  可是以前副热带高压为什么没有引起达州的暴雨呢?04年到底发生可什么事情让达州的天气如此突变呢?

  刘志刚:这个应该还是个全球的气候变化的问题,就是以前的副热爱高压的位置,像这个季节,一般都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在现在的话,这几年,它的位置更多的向北,向西生,刚好我们达州就正好处于副热爱高压的西北侧,这个地方属于冷暖空气的交汇,所以降雨的强度会非常大。

  主持人:这几年全球气候变暖成了大家一个热门的话题,什么厄尔尼诺现象了,暖冬现象了我们都会说是全球变暖引起的.刚才我们也听达州气象局的局长刘志刚讲到达州04年开始突然集中降暴雨其实也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了副热高压带,从长江流域转移到达州附近引起的,因为这个副热高压带里携带着孟加拉湾以及南中国海域的大量水汽,经过的地方必然多雨,可是全球变暖是一个大的环境,为什么连续几年这个西太平洋副热高压带偏偏就选中了达州这个地方,而且一待很长时间不走了呢?

  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每天和气象打交道的倪允琪院长其实也注意到了达州天气的一些变化,但对于很多人认为的全球变暖引起的达州天气突变,倪允琪却有自己的看法。

  倪允琪:全球增暖是一个现象,那么这个现象究竟对我们的整个自然环境造成多大程度上的影响,我认为这个不是很明确的概念,不能够严格的去区分的。不是绝对发生什么现象是因为全球变暖,我认为不一定。

  如果说达州天气的突然转变并不完全是由全球的变暖引起的话,那么达州从2004年开始突然暴雨增多又该作何解释呢?

  倪允琪:我只能这样讲,就是全球变暖对它有影响的,但是对它影响程度多大这个很难区分的,自然变化和人类的影响,或者讲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和本身自然变化这两者很难区分的,就是说人的影响对全球变暖来讲影响多大,百分之多少,这一点很难化分出来的。

  按照倪允琪的分析,全球的气候变暖只是达州暴雨增多的一个充分条件,因为,如果是全球气温升高会引发暴雨增多的话,不应该只是达州一个地方,既然如此,引发达州连年暴雨频发的真正原因到底在哪里?

  倪允琪:它的北面就是大巴山。然后北面大巴山,然后你刚才看到的,几条南北向的走向的山脉,这样子气流一个一个管道一样的输送,那就很厉害了,如果你这个管子一样气流很强,你冲到这里一下抬升上来,这个速度也快,这个速度必须快,你不快的话,气流过来没地方走,没有地方走自然朝上走,朝上走上升速度自然很快,上升速度快小的雨滴掉不下来,浮力大,对不为把它托住了,这就是形成暴雨的原因。

  主持人:这时一张达州的地形图,达州在这个位置,我们在图上可以看到达州的境内上有大巴山,下有华阴山,中间还有三条南北走向的山脉,所以这种特殊的地形加上四川盆地本来就多雨,以及这几年副热带高压向西北方向的偏移,于是达州处于了一个冷暖空气的交汇点所以降水比其他地区更为丰富,达州这几年成为了暴雨频频光顾的城市,而暴雨又引起了山洪的爆发,所以达州这几年灾情非常严重.可是每年的夏天暴雨光顾的城市都很多,可是像达州这样连着几年出现洪灾的却不多见,比如说达州下面一个渠县的地方已经三年都被洪水光顾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杨大文教授也是这些年也一直在关注达州的水灾,作为一名水利系方面的专家,早在2005年杨大文就发现了达州境内渠江的所发生的径流变化。

  杨大文:渠县比较特殊,渠县两家会合之后,那地方有个开发地,城镇发展比较快,加上曲江的河道很弯曲,下游,非常弯曲从图上看非常的弯曲,就是它下游泄洪不是很畅,上游一来大水,下游排得可能不畅那么曲江水位淹肯定是要抬高的。

  事实上不光渠县,达州城区都一样,由于州河也就是渠江贯穿整个达州市区,加上地势低洼,只要上游万源等地方普降暴雨,河水上涨,州河附近低洼的地势都会受到洪水的侵袭。

  杨大文:像曲江这些地方,没有很多大的工程,我们看到有几个水库上亿的,大概两亿多这种库,像这么大的流域来讲,两亿多的库不算很大,就是说它在控制相对来说有限的。它相对来说有很多的电站,基本上没有洪水调节能力的水库,所以它对洪水调节的能力有限。

  在达州洪水经过的地方,常常能看到整条街几百间房子被连根拔起情况,只留有路的模糊轮廓和仅剩的地基。汹涌而至的洪水仿佛脱缰的野马一泻千里地施虐在达州境内。

  唐:我们达州属于山区,它两边是山,中间是一条河,整个河道呈“V”字形,上下的落差非常大,这种河流的特点是一旦形成洪水,特别是山洪,特别是山洪这种形式,它的破坏力特别大,涨幅特别高,一旦成灾,声势特别大。如果是预警不及时的话,我们老百姓跑都很难跑掉。

  主持人:这是一张达州的水文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达州的境内有巴河和州河两条河流贯穿全境在其渠县汇集在了一起统称渠江,也就是所只要上游一下暴雨,任何一条河流河水暴涨,沿河低洼的地段都就有被淹的可能,加上达州特殊的自然的地理环境,山区和山丘占主要地貌,强降雨一旦形成过后,达州境内的河流形成径流时,很快就形成一种冲刷力极强的行洪状况,可是由于河床过窄,下流的河流迂回曲折,洪水的就会流速太慢,从而就导致达州境内的河水陡涨,形成了达州这几年连续被淹的情况。看到这我想你肯定也在想全球变暖是一个趋势,暴雨也会年年都有,达州地形地质是不会变化的,难道他们就只能这样坐以待毙,看天吃饭吗,就算今年没有被淹,那明年呢,后年呢,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呢?

  2007年7月5日夜,在达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灯火通明,因为精确地预算和科学的调度州河今年最大的一次洪峰已经顺利地通过达州市区,达州又一次避过了极有可能的灭顶之灾,兴奋之余,刘志刚和他的同事们还在密切地关注着天气的变化.随时给群众发布气象的变化的信息.让百姓能够提前准备。

  刘志刚:我们现在发的时间比较早,提前的比较早,一般会提前一天时间,一天以上的时间,来发非常重要的天气消息,现在老百姓他知道的前后,那个时间都很充裕的,最迟的时候我们也提前12个小时。

  由于这几年天气的突变,达州市委市政府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预警方案,尽管不能完全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是他们已经可以做到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预报,提前转移,,尽量将群众的损失将到最低。

  刘志刚:我们分运,各个系统,各个部门,比如说咱们的地质灾害的防范,咱们的交通保畅报通的预案,还有咱们的物资的储备,人员的配备等等方面,咱们分运,应该说咱们预案不断地得到完善。

  而在州河的上游一个中型的水电站正在建设,这也为达州的以后的防汛提供了技术和物质上的保障。

  刘志刚:既然我们祖先在这生存了那么多年,能够生存下来,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有办法,能想到办法,能够找到一个解决之道的,但这个需要我们努力的。

  主持人:特殊的地理造成特殊的天气,再加上特殊的地质,一切的巧合造成了达州经常会遭受山洪的袭击,但是当地政府的前的预防和科学的调度,已经使灾害的程度逐年的降低, 今年的雨季还没有结束,现在的刘志刚和他抗洪的战友们依然在抗洪抢险的一线,面对肆虐的洪水,除了做好预警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以外,我想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林地、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圈也是我们能为自己的环境所作的最大贡献。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下次见!

责编:走近科学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