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编导张瑞晰和摄像周国海在听命湖拍摄间隙 |
![]() | |
摄制小组一行三人:周国海、穆老师、张瑞晰 |
虽然经过我的认真核实,听命湖确实会出现呼风唤雨的现象,但直到出发前我还是担心,能不能拍到传说中的风云变幻,大雨倾盆。因为我总是不敢相信真的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反复打电话揪住有关的人了解事实,问到人家吐血为止。最后终于决定,不管怎样,我们也应该去看一看,如果……那我就只能自己解决路费了。
也许是老天有意惩罚我内心的游移念头,在我作好爬山的充分心理准备之后,他老人家还是让我对爬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十八公里的山路是那么的漫长,爬过一座山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在前面,好像永远没有尽头,整整一天时间,我们都在爬山,不时走过泥泞小路,任凭小雨再次浸湿我们被汗水湿透的衣服,好在我们对机器作了很好的防雨处理(那是早就想到的)。路上虽然气喘吁吁,周国海还是不停地念叨,但愿明天开拍的时候机器别起雾,山里又没有吹风机。
![]() | |
上山前的准备 |
眼看着胜利的彼岸就要到了,天却渐渐黑了。这里我要说的是,我是个女的,天生就胆小,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里,我们几个人却在山沟里找不着北了。这个时候,原来看过的好多恐怖片一幕一幕的都想起来了。虽然穆老师和国海都没怎么说话,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肯定也担心。好在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在山里狂呼向导,接上头以后,我们踏上正轨,有穆老师和国海在我一前一后,我踏实了很多。谢谢二位给我壮胆儿啊。什么恐怖片啊,我也拍一个。
![]() | |
简易凉棚:小雨中拍摄 |
没想到的是,喊完向导之后没几分钟,就下小雨了,我宁愿相信这是我们喊来的,并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明天也能下雨,管它是不是我们喊来的呢!刚想完,抬头看天,天上居然点点繁星,那么清楚,就像在眼前。我脱口而出一句贫乏的词:多好看的星星呀!周国海推了我一把:还不快走,还有闲心看星星。他哪里知道,我心里正在盘算,为什么有星星还下雨呢?难道真是我们喊的吗?明天有戏?
到了宿营地,最经典的画面是我们围在火堆旁烤袜子烤鞋,火太热,不能靠太近,也不能太远,这个度可不好把握。烤火的一面烤得发烫,背面却冰凉透心,真是难受。由于一天没吃饭,穆老师的胃疼病犯了,可是我们谁也没想到应该带点药,现在想起来我还在自责。他什么也吃不下,最后喝了点热汤热水,钻进睡袋暖和一下,才有所缓解,但也落下一个遗留问题:打嗝。平均每隔三秒就要嗝一下,直到他睡着,嗝声才停止。
![]() | |
当天的晚饭 |
天亮了,我和国海第一个反应就是看看机器怎样了,还好一切正常。国海又开始唠叨,真是神了,机器太争气了,这么潮湿的天,居然不起雾。
听命湖真的很美,早晨的阳光倾泻在挂满水珠的竹叶上,湖面上树影斑驳,两只小鸟轻快飞过,衔起湖面的落叶,一切特征都和我想象中的神秘湖泊不谋而合。空气清新得让我忍不住地连续做着深呼吸。可是我忘了说,天气是那么的好,天空是那么的蓝,下雨?好像不会啊。
没办法了,喊吧,喊过之后不下雨的话,我也拍,片子里我就分析谣言是怎么被我破解的。上帝啊原谅我吧,当时确实是这么想的。后来结果怎样,在片子里我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希望能够看到这篇文字的朋友也能看到节目,跟我一起分享胜利果实。
用将近一天的时间拍完需要的内容,我们胜利下山了。值得骄傲的是,上山走了十几个小时,同样的路我们下山只用了七个小时,基本上是一半的时间,虽然到了有人烟的地方已经是夜里了,但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真好。一路下山,穆老师的嗝声不断,他戏称,我们是一路行军一路嗝。转弯转弯,再转弯,看不见穆老师的时候,我会忍不住问一句,穆老师呢,国海默契地说,你听他的嗝,在前面呢。每下一个坡度大的陡坡,我们都要回头看看,感叹一番,你说我们是怎么上去的?穆老师嗝着说,我们挺厉害啊。
![]() | |
云南小镇街头买弩弓 |
下山之后,我对这次爬山拍片有了新的感受,因为回想起来,我居然会一想到自己拍片时的泥猴形象就面露白痴一样的微笑,我爱上了爬山。而国海的后遗症就是,他已经疯狂地迷上了一项新的运动:奔跑在下山的路上。一回北京,很快就和另一位编导刘斯宏去了甘孜州的山里,继续练习着他的山间奔跑功夫。《听命湖的秘密》,12月3日20:30《走近科学》播出。(编导:张瑞晰)
责编: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