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内容回顾

  这条大街,与这座城市同龄。它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逐渐形成的。石街的两旁,穹窿突起,拱券高窗,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充满了浓郁的欧陆文化和异域风情。从16世纪文艺复兴式,到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从18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到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我们仿佛走进欧洲建筑的艺术长廊。这条街的建筑格调,深深地影响了这座城市的轮廓线。

  

冰城石街(下)

  哈尔滨

  中央大街

  1898-1928

  这是最早进入哈尔滨的外商——秋林商行。它是俄国巨商伊.雅.秋林所经营的跨国公司。这位俄国商人首先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修建商行,经营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商品。1914年,秋林来到中央大街,在街的北端设立分行。1919年11月,秋林又迁移到现在的西六道街转角处,修筑了这幢造型别具特色的建筑。这幢建筑,是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典型代表。主体三层,各层间以腰线分割,自上而下窗口逐渐缩小,显现出稳定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 教授 周立军】

  这幢建筑它的特点说就是它既有古代建筑的那种线角划分,大的分段方式。但是又注入了新的一种特征,最主要是在这些装饰元素上,还有这种窗的形式,比如说这个秋林商厦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圆形的窗,这种建筑是在古典建筑当中纯粹的古典建筑当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一个是在女儿墙上面的一些装饰,这种细部的装饰形式,那个垛,还有上面的那种曲线的变化,这种它也是在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变化,生成的,这种建筑给人感觉比较活跃的,而且比较新颖的一种特征。

  在秋林商行的对面,是这条街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909年2月,原来是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后来改为俄国侨民会馆,现在是哈尔滨教育书店。它是中央大街最高的老建筑。整个建筑两面临街,入口选在转角处,便于人流的集散。转角处加以强调,屋顶采用孟莎式阁楼,顶端冠戴文艺复兴式明肋圆窗穹窿顶。穹顶造型突出、色彩醒目,强调了入口。为适应内部功能的变化,建筑的窗形,自下而上由大变小,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墙面窗额都做了精致的线脚和浮雕,凸现出光影变幻的艺术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 教授 周立军】

  这种建筑是早期的松浦洋行,现在是道里教育书店,这幢建筑的特点是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因为这幢建筑上有很多雕塑,雕塑包括有人像的雕塑,还有柱式,用柱式构图,但是这种柱式都是很有动感的,包括那种雕像起伏比较大,这样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式的那种建筑风格,那么,它的特征呢,一个是柱式比较突出,用柱式来作为构图,另外一个呢,是表现在它三花呢,是断三花,这是巴洛克建筑的一种特征。在这个建筑当中还有第三个特征,是用了一些浮雕,雕刻了一些装饰,这些装饰都非常突出,非常生动,体现了巴洛克建筑一种动感,一种力度。这么一种特征。

  一、二两层为基座层,开设大玻璃窗,突出了商业气氛。上部悬挑的巨形科林斯壁柱,贯通三、四层。窄小的壁柱柱头饰以自由的螺旋曲线,带有"新艺术"特征。最精致的要属窗下圆弧形花萼状阳台,奇异而优美,如盛放的花蕾。主入口上方的两座大理石雕像,是西腊神话中的两个人物,男的叫亚特拉斯,女的叫加里亚契德,他们是擎天之神。可惜在文革动乱中,这两座精美的大理石雕像被严重破坏,后来,虽经修复,但艺术价值却大打折扣了。

  整个建筑外观华丽,造型复杂,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层孟莎式屋顶和形体多边的半圆穹隆,创造了丰富的天际线,成为中央大街最具吸引力的主景,是哈尔滨体量最大的巴络克式建筑。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 教授 周立军】

  后面这种建筑是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宾馆在哈尔滨早期是最豪华的旅馆,是由法国籍的犹太人开设的,这幢建筑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建筑,它是一种带有巴洛克和西印度风格的一种建筑形式。

  1906年,俄籍犹太人约瑟加斯普,在此开设了这座豪华宾馆,起名叫马迭尔。史学界有多种推测,一说,马迭尔一词的发音,与英文mother比较相近,这个犹太老头儿,有可能借此表达对自己离散祖国的怀恋。另一说,马迭尔一词也与英文molten很相近,可能是现代、时髦的意思。不管怎么说,这座时髦的宾馆,都是中央大街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

  整座建筑占据了西七至西八道街之间的一个街区,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因而平面布局比较舒展自由。

  建筑的立面处理相当精彩,其手法主要通过窗、阳台、女儿墙及穹顶等元素体现出来,反映出较强的“新艺术”特征。尤其是窗户造型非常丰富。即有半圆窗、弧型窗、圆形窗和方角窗等不同形式,又有单窗、双窗和三连窗之分,形成美妙的韵律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 教授 周立军】

  比如说在女儿墙,檐口上面的这种造型,它用的这种曲线,在一些装饰线脚,这种是比较典型的新艺术建筑的风格。

  多姿多彩的女儿墙造型,是建筑又一画龙点睛之笔。女儿墙以砖砌体为主,采用柔软、灵活的各种“新艺术”曲线造型,极具气势与动感,整个建筑仿佛具有了生命力一般,飘然欲飞。

  阳台是建筑的提神之笔。与中央大街上的许多建筑一样,出挑的阳台常常兼作入口的雨篷。而屋顶上托起的绿色异形穹顶,轻盈精美,带有少许德国古典穹顶的味道,既强调了建筑的转角体量,又成为中央大街重要的景观要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 教授 周立军】

  这个建筑的特点呢,还是在转角处做了一个穹顶。那么这个呢,在哈尔滨建筑,特别是在中央大街上,很多建筑都在转角上非常强调,转角下面是个入口,也是一个从建筑构图上,也形成了一个中心。           

  步入建筑内部,令人惊叹它的富丽堂皇。室内的墙壁或饰以优雅的壁画,或以镜子贴面,柱端饰有精美的雕刻;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媚的线条,再加上断熠生辉的大吊灯,大理石饰面以及精致的饰线,无不透出豪华典雅的气质。

  当年那个犹太老头,在建造马迭尔宾馆时,一定没有料到,这座建筑会成为中国近代许多重要事件的历史见证。末代皇帝溥仪的身影,冯玉祥将军的骨灰盒,毛泽东的电报,都曾出现在马迭尔宾馆。当年,世界各国的政要名流莅临哈尔滨,几乎无一例外地下榻于此。这座豪华而神秘的欧式建筑,为约瑟·开斯普带来了滚滚红利,但由此也埋下了祸根。

  日本侵战哈尔滨时,老开斯普恐怕财产有失,便加入了法国籍,以寻求保护。1933年 8月24日午夜,他最心爱的小儿子西蒙·开斯普,一个刚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的钢琴演奏家,在中央大街被绑架了,受日军宪兵指使的匪徒索要30万元赎金未遂,不久西蒙惨遭杀害。这次绑架一直没有破案,成为哈尔滨历史上一个不解之谜。

  历史已经成为这条大街的背影,留下的是与阳光一样灿烂的文化,成为这座城市的记忆。

  一条陈列着71栋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一本浓缩了西方300年的建筑文化史。

  踽踽独行其间,青石的路面仿佛能敲击出历史的回声。

  这条被岁月漂洗的石街,被无数人的回忆擦亮。

  这条只有1450米长的石街,却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永远走不完……

<<上一页
第2页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