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新加坡

新加坡中医药研究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5日 11:28

  (一)针灸研究   

  1.针灸的临床应用   

  19世纪初,新加坡开埠时,在贫苦劳工中就常用针灸疗法治疗常见病症和跌打损伤。及至本世纪30年代,何傲慈等人开业施针,颇有声望,不久开办针灸学院培养后继人才。1958年12月,当地流行小儿麻痹症,星洲震惊,然西医束手无策,爰请港医孙志仅来新主治此传染重症,针药并用,以针为主,获取显效。自此,针灸科作为医院科室而陆续建立,促进了针灸的临床研究。1961年中华医院率先创设针灸科,1984年,中华医院的三个分院均有针灸科,共49位针灸师完成针灸年门诊量37,348人次。同济医院也较早建立针灸科室,1984年初同济医药研究学院成立针灸研究组,对各种痛症、过敏与瘫痪等疾病的针灸治疗取得一些经验,也开展针灸减肥、戒烟、戒酒等临床研究课题。

  1980年起,中华针灸研究院加强针灸研究,成立了耳针戒烟组、电针组、激光针组等。比如激光针戒烟完成1,800人次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因激光针无痛感,受到病人的广泛欢迎。   

  2.针灸麻醉   

  针麻在1972年前后风靡全球,70年代末在新加坡也有开展。认真的临床应用主要在中央医院那祥的西医综合医院。1979年新加坡西排坡中央医院应联合国卫生署之邀,委派麻醉科主任陈承发赶北京接受针蹄培训,为期3个月,随后陈医师携该院20位麻醉科医师施行针麻手术20余例,用于心、肾、脑疾患以及骨伤科手术,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例如1979年在针麻下成功地施行股骨手术的患者,79岁高龄,体虚多病,不宜药物麻醉,选用针麻,术中神志清醒,并与医生从容交谈,术后恢复迅速。1983年有一老者将施行第8次手术,要求摒弃药物,施行针灸麻醉,结果针麻手术顺利。中央医院针麻取穴遵循中医理论,辨证施针,远近腧穴结合选用,而以邻近穴位为主。

  3.针灸美容   

  针灸美容也在一些医院开展,,主要是消除眼角鱼尾纹、额纹以及减肥等,一般以7~10次为一疗程,施针1~3个疗程后可获取显效。

  4.针灸的基础研究   

  1984年开始,同济医药研究学院针灸组开展不同的课题研究,如口用超声波显像仅观察针刺胆囊穴、阳陵泉穴对胆囊收缩的影响,通过心电图观察针刺巨阙(任脉,心募穴)对心脏的影响;观察针刺足三里对血细胞的影响,针刺家兔的相关穴位观察针麻效果和对小肠运动的影响。   

  1987年,中华针灸研究院院长陈必廉在沪“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腧穴“圆锥体学说”,即穴位在皮肤可能呈圆形的面,但深部则为一点,操针达到该点并经捻转提插才能激发循经传感,进而取得疗效。也就是说,穴位呈倒立圆锥体。面部穴位皮表面积较小.几乎成一圆点,取穴更宜准确,深度适中。   

  80年代,中华医院用汉语拼音编码制作了针灸电脑软件,收入14经脉、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常见病证治提要和名医的经验。该院陈水兴医师建立了激光针灸戒烟资料库管理系统,将中文CCDOS、中文DBASEIII、英文SED以及DGRAPHIII等软件技术用于现代针灸研究。

  (二)气功与太极拳研究   

  太极拳传入新加坡较早,但在民间普及还是近20年。80年代,太极拳与气功得以迅速传播,新加坡各地开办了气功学习班,讲授不同功法.如八卦气功;自发五禽戏、鹤翔庄、中华内外丹功、太极气功十八式、少林气功、十段锦等,名目繁多,有些医院(如中华医院)成立了气功研究组。   

  民间盛行功法主要有两种,即中华内外丹功、太极气功十八式。1984年,卢华内外丹功研究会会长陈锦星亲自在新加坡马林百列漳滨公园传授功法,从者甚众。气功爱好者们乐此不疲,早晨云集公园,跟随老师学步。1987年,上海气功师林厚省传授的“太极气功十八式”成为流行功法,每于晨、夕,宏茂桥六道公园犬阜坪上总有五六百人,队列整齐,跟着教练员动作。据述,新加坡习练气功者己逾10万人。气功不但健身防病,还能为人治病疗伤。   

  (三)中医临床研究   

  50年代,新加坡开展了中医辨证治疗疑难病证的专题研究。1957年,陈建基报道治疗癌症的经验,提出“郁结说”,文中应用中医理论分析恶性肿瘤的成因为气、血、痰三者郁结积聚而成,故临证每以调理气血、化痰通瘀而取效。80年代,杨松年报道治疗艾滋病的经验,认为该病起因于“正不胜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乘虚而人,审国论治或冶病求本,当调理脾胃气血,重建免疫功能。在此前后,同济医院与国立医学院合作开展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应用电子脉傅诊疗仅开设特色门诊,诊断与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一些经验体会。   

  80年代中期,新加坡盛行所谓“包围式”处方,引起较为广泛的临床思考。多数人难于慢火煎药且持续数日,故喜用瓶装中药煎剂或合剂,再者,中医院病人多为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往往身患多病,处方用药也不能过分专一、基于上述多种原因,有人采用多个方剂取药共煎,制成合剂,销路较好,也颇有疗效。以数方之药包围疾病而除之,故而得名。如夏季外感,症见发热头痛、干咳欲呕、溲黄便秘、舌苔干燥、六脉浮大而数者,当届风热表证,宜投银翘散;夹有暑湿,宜用藿香正气散,内有阳明腑实燥屎,必予调胃承气方药。故取三方合一,制备合剂,或稍佐扑熟息痛,病必大愈。如是而设9个包围式处方,常见病可瘥。中医界对此褒贬不一,或曰古已有之,大活络丹凡50余味,香砂养胃丸由数方合一而成,皆为百年效方,包围式处方应为中医发展的产物,或曰用药杂乱,不明辨证;有违医理,也徒增药物毒性,与时代要求低毒自然药品的原则相悖。深入的研究正在进行。   

  (四)中药研究   

  新加坡现代药学研究也从60年代开始。1958年以来该国举办了多期"中国医药展览"涉及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1972年起,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班均应有本阜药物研究的论文,登载于“毕业特刊”上,该学院草药组还开展了草药的实验研究,提取有效成分,并进行毒理试验,还热心发掘民间卓药验方。80年代起,该国与我国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发新药,主要是从中草药中提取抗肿瘤药物,也有一些进展。

  (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

(编辑:吴晓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