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争锋”二十载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1日 16:59
最近,《十面埋伏》与《无极》的相继登场,让各大媒体一相情愿地忙碌了一把,对二人的比较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其实,种种相似的经历,早已使他们的这种"巧合"成为必然,这中间,到底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艺术创作的较量、争锋呢?咱们不妨来分析分析:
巧合一:“红”与“黄”相辉映
1984年,陈凯歌拍摄处女作《黄土地》时,启用的摄影是张艺谋。一片苍黄色的土地下,折射出的是几千年封建压迫下人性对自由的渴望。而1987年,张艺谋在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用他偏爱的红色,将一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展示得淋漓尽致。
巧合二:“灯笼”与“琴弦”共象征
1991年,陈凯歌的《边走边唱》中,师徒俩听信了一个传说,为了让双眼复明,立志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故事结局或许正应了原小说的名字——《命若琴弦》。同一年张艺谋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一排大红灯笼发出的幽暗暧昧的光芒,将人性的猥琐阴暗充分。
巧合三:“教师”与“教师”各悲喜
陈凯歌在他1987年的电影《孩子王》里描述的是一个插队7年的知青当上了乡村教师的故事,十年动乱的背景,把一个老师的无奈讲述得颇有悲剧意味。换了张艺谋1998年的《一个都不能少》就大大不同了,“一根筋”式的乡村女代课老师,为了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终极目标,尽管吃尽苦头,之间不乏煽情场面,却让观者产生一种喜剧式的快感。
巧合四:“父亲”与“父亲”同感动
本世纪初,张艺谋在《幸福时光》中讲述了一个荒诞夸张的故事,他让赵本山在体验假扮父亲的过程中,感受了一份心酸和温馨。陈凯歌在之后不久的《和你在一起》中踏踏实实地讲了一个小人物当养父的经历,但最终孩子放弃名利投奔父亲怀抱的结局却让人觉得有点矫情。
巧合五:“刺”与“不刺”自考量
陈凯歌在1999年的《刺秦》中义无反顾地让荆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举剑刺向秦王,慷慨悲壮。张艺谋却在2002年的《英雄》中反驳了这一命题,“知其可为而不为”,为的是天下和平。刺与不刺,虽同为英雄之举,操纵英雄的人对“英雄”二字的理解却可谓大相径庭。
最近,张艺谋的第二部武侠作品《十面埋伏》进入了后期制作,陈凯歌的首部武侠电影《无极》也正式开机了,这是他们的第六次巧合。其实,综观中外电影史,相似甚至相同的题材被不同导演重复演绎的例子太多了,然而每一次重复都会打上导演强烈的个人印记。在重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争斗,而是艺术创作生生不息的繁华。
(宋珂 写稿 黄恋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