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舟山《渔都风情》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4日 16:12 来源:CCTV.com

  编导:周世祖 摄像: 史卫东

  这里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大海,在舟山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渔家风情。这是一个飘荡渔歌和劳动号子的地方,传说中神秘的鸟船曾经在这里出没风波,而渔民打扮的菩萨将让你体会到什么才是最淳朴的民风。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之《渔都风情》。

  在沈家门渔港,依然能发现一些艄公的身影。这是一种古老的职业,现在,这种小舢板仍然使生活在渔港两岸的人,感到出入方便。

  舟山,是中国著名的渔都,地处浙江省东部,一千多个大小岛屿犹如莲花般,散落在万顷碧波之上,组成中国最大的群岛。

  沈家门渔港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因为地处渔都舟山的中心,历来是各地渔船的主要锚泊地和水产品集散地。

  鱼腥味弥漫了舟山的每一个角落。每天有数不清的各地客商来到这里,他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鱼。而远道而来的游客,夜晚趁兴去沈家门濒港路吃海鲜,也成了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众口相传,沈家门的夜排挡,居然成了和渔港本身同样著名的所在。

  沈家门作为地名,由来已久。宋人徐兢在《高丽图经》中这样描述:“沈家门……四山环拥,对开两门……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这是现存对沈家门最早的文字记载,说明在距今900年前的北宋宣和年间,这里还是一个非常宁静的世外桃源。

  史书里说: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舟山是船的世界。每年的鱼汛旺季,各地的渔船都会云集到这里。我国海区辽阔,南北海域的海况差异很大,所以古代适用于航海的船舶,也是南北各异。古时候,民间造船大多师徒相传,很少留下具体的图纸。随着木帆船在海上的消失,了解传统造船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住在虾峙岛上的蒋富龙是个渔民出身的船模师,在他简易的工棚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舟山历代船模。

  与福建、广东等地的渔船相比,舟山船显得造型迥异。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舟山海域的大型海船,头部大多有着两个高高翘起的V字形角。这是两个和航行或者生产并没有直接关系的角,但它却使舟山船在造型上无法归类于福船、广舶以及沙船中的任何一类。

  在蒋富龙家,我们看到了三支造型不同的橹。福建渔民的橹是用一整根木头制作的,但舟山人的橹,却用两截木头拼接而成。从上海往北,橹又变成了三截。对于这一现象,蒋富龙有着有趣的解释:渔船从福建往浙江来,到了舟山海面,橹被大浪折断成了两截,渔民只好接起来继续使用,当船驶使到上海的时候,橹又被浪折断了一次,所以就变成了三截。

  在沈家门渔港,我们看到了一艘当地复制的古船。 这是昔日舟山最典型的一种船型,既做渔船也可以做运输船。而这一艘,当地人俗称"绿眉毛",在过去是一种收购渔货的冰鲜船。它的眉毛之所以被漆成绿色,正是为了在渔场上和渔船有所区别。

  绿眉毛也有着高耸的两个船角。那么,古人在造船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船头打造成这样的形状呢?

  舟山的一个船舶爱好者,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

  这就是说,绿眉毛正是传说中鸟船的一种。在古代,鸟船曾经和福船、广舶、沙船一起,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名船。但是,为什么舟山人要根据鸟的样子,创造出这种独特的渔船呢?

  我们暂时把目光投向人类的童稚年代。这是河姆渡遗址考古中发现的一个叫做“双鸟舁日”的物件。“舁”在辞海里的解释就是抬东西的意思。七千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东部一带的先民认为,太阳是由两只大鸟抬着才升起来的。所以,在他们看来,创造了生命的太阳和鸟其实就是一体的。

  我们不妨推测,古人根据鸟的样子来设计渔船,最早可能就是出于对鸟类的崇拜。

  鸟崇拜作为一种非常原始的崇拜,在远古其实非常普遍。商周时期,鸟夷人正是以鸟类作为自己的部族图腾的。考古发现,舟山在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从事渔耕作业,很有可能,这些崇拜神鸟的舟山初民,正是鸟夷人的一支。

  一种寻常的乐器,居然也和渔业有着深深的渊源。新婚之日新郎外出捕鱼不能赶回来怎么办?

  农历三月三,是舟山民间赶庙会的日子。春汛刚刚结束,发了财的渔民需要通过这种方式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在这种舟山民间最常见的的吹打班子里,锣鼓是必备的乐器。

  上个世纪50年代,舟山锣鼓作为一个独立的乐种,开始名扬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锣和鼓作为响器,最初都是渔船上的生产工具。

  锣鼓热烈粗放的音色,和舟山渔民的性格似乎具备一种天然的相通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舟山渔民就是用手中的鼓棒,敲出了渔都舟山的名声。

  每个鱼汛的头一天,在渔船出海之前,渔家人总要聚集港湾滩头,举行祭海仪式,以酒、鱼和三牲供奉海龙王,在向海龙王行跪拜叩头之礼后,烧化疏牒,祈祷丰收和平安。这是渔家人最庄重的一刻,号称开洋酒。而每当渔船出海平安回来,渔民们还要喝谢洋酒,感恩龙王的护佑,庆贺又一个渔汛的丰收。

  除了少数原住民,舟山的大多数居民,历史上分别来自宁波、台州、温州和福建等地。这些不同地方来的渔民,把各地的风俗也带到了舟山。

  很多习俗的出现,最初往往都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在舟山渔区,有一种叫做“公鸡拜堂”的奇特婚俗。订好婚期的新郎,因为出海捕捞经常被意外的风浪所阻,不能如期赶回举行婚礼,于是,夫家就会让小姑抱着一只公鸡代替兄弟拜堂。在新郎归来之前,这只公鸡将会被笼养在洞房内,直到新郎回家。

  在一些小型的张网船上,仍有着这样的习俗,每次吃饭之前,渔民会先把一些食物撒向海中,当地人叫做“酬游魂”。因为在他们看来,海里面漂浮着许多海难者的灵魂,安抚这些游魂,将给自己带来好运。

  即使在今天,渔区仍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神秘莫测的大海,洪流滔滔不息,朝夕之间便能翻云覆雨。正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各种信仰和禁忌因此产生。

  采访:方长生

  “船上有很多平常人不能接受或者理解的各种忌讳,比方说吃饭,他们放碗筷这些东西 都有一定的讲究

  碗不能翻过来放 ,筷子不能搁在碗上,吃鱼的时候 ,还有一套讲究 。

  龙,是渔民眼中的灵物。舟山的老渔民甚至将船也叫做木龙。而新船造好下海,当地称为“木龙赴水”,因为在舟山的方言里,赴水和富庶谐音,寄寓吉祥之意。每一条船上都设有“圣堂舱”,供奉着船关菩萨。“木龙赴水”前,船上照例要举行祭船官菩萨仪式。渔民眼中的船关菩萨其实并不只有一个神祗。由于不同岛屿上的渔民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所以他们的信仰也受到原籍地的影响。有些船上的渔民供奉着关公,有些供奉着妈祖等等,但也有一些岛屿上的渔民,把船关菩萨想象成了龙王的模样。

  从沈家门渔港出发,坐船几个小时后,就到了中街山列岛。这里是舟山最东边的住人岛屿,所以当地人称这里叫东极。东极诸岛由东福山、青滨、庙子湖、黄兴等多个小岛组成,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明、清两朝都实行过海禁,因此开发较晚。这里的居民,历史上主要来自福建。

  “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这是舟山人提到东极时马上会联想到的一句民谣。和舟山其他岛屿不同的是,东极人还祭祀着一个穿着龙裤的菩萨。

  在普陀博物馆,我们找到了那种独特的服饰。这就是过去东海渔民所穿的十字裆龙裤和粗布大襟衫,从式样上看,十分明显地保留着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的服饰遗风。因为这种服装造型比较宽大,非常适合船上作业时穿着。

  那么东极岛上的那位穿着龙裤的菩萨,又是谁呢?

  清道光中叶,大约在公元1838年左右,东极海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星光全无的黑夜里,附近海上的渔民隐约发现,山冈上有跳跃着的火光。无人山上有神仙为渔民导航的传闻不胫而走。各地渔民纷至沓来。但过了一段日子,渔民发现,神火消失了。

  胆大的渔民为了揭开"神火"的秘密,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爬上无人山,他们看到,一个渔民模样的人,穿着破烂的龙裤,死在熄灭的篝火旁边。

  我们在庙子湖岛的一个山坡上找到了这座古墓。古墓面朝大海。这个山坡当地人就叫做放火山,那个名叫陈财伯的渔民,长眠在他当年点燃篝火的地方。

  当地传说,陈财伯是一位福建渔民。在一次风暴中,他所在的渔船在庙子湖岛附近触礁沉没,船上的大多数渔民葬身鱼腹,只有他凭着一身游水本领,侥幸地爬上了庙子湖岛,像原始人一样在这座荒岛上生存下来。

  陈财伯上岛以后,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渔民来这一片危险的海域生产,就在山坡上收集枯树杂草,在黑夜燃起篝火为渔民导航。

  后来,陆续上岛的渔民在岛上为陈财伯建起了一座庙,从此以后,这个岛屿就被叫做了庙子湖。

  东极远离城市,民风淳朴好客,也许,这些都肇始于岛上那位古道热肠的渔民菩萨。

  很多东极人依然习惯在家门口从事最传统的劳动,钓石斑鱼、晒虾仁、打紫菜。

  一百多年来,当地一直延续着这种名叫“攻淡菜”的传统作业。淡菜,也就是北方人俗称的“海”,是一种肉质鲜美的贝壳类水产。渔民手持简易的工具,潜水采挖生长在岛礁周围的淡菜和各种海螺。

  这些独特的生存方式,把东极的每一个男女老少都锻炼成了游泳好手。

  男人们靠海为生,女人则留在家操持家务,或者为男人修补破损的网具。

  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渔家女人眼中,却是色彩浓丽的。

  舟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男性创造了海洋上的繁荣,而女人的巧手涂抹,使渔家的每一个日子都变得色彩斑斓起来。渔都的历史,男人写了一半,女人,写了另一半。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