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舟山《菩提净土》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4日 16:04 来源:CCTV.com

  编导:张飏 摄像:李斌

  他是一位僧人,却有二十年不住寺庙,不穿僧服;七十一岁高龄时,他在佛前发下宏愿,要重现“海天佛国”的景象。临终前他留下的遗言,让后辈人感慨良多。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在他的生前身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在这个“海天佛国”的200多座寺庵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观音塑像。

  但是,在普陀山西南面的这座庙宇里,供奉的却不是观音菩萨,而是普陀山一位已经圆寂五年多的僧人。这是全岛中惟一一个供奉僧人的庙宇。每到这位僧人的圆寂日,普陀山的僧尼都会来到这里,燃上一炷香,献上一束花,以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有人说,他是普陀山的中兴祖师,今天普陀山的繁盛都得益于他的功德。还有人说,现在普陀山担负重要职位的僧人大都是传承了他的衣钵。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在他的生前身后又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呢?

  1979年10月28日,一艘小船载着一位老人登上了普陀山。此时的普陀山破败不堪,惟一留下的一尊唐代的观音头像表示着这里曾经是一座佛教名山。面对眼前的景象,老人百感交集,想起普陀山千年的辉煌,他心绪难平。

  这位老人就是原普陀山法雨寺的方丈妙善和尚,而此时,在他的身上穿的不是僧服,而是一件普通的蓝色中山装。

  “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主刹普济寺山门外的这副对联概括了普陀山受到的崇敬。观音道场的崇高地位与独特的海山风光,使普陀山仿佛是上天赐给人间的一方净土。然而,普陀山并不可能远离尘世,历史的每一次动荡都会带给它强烈的冲击。 明洪武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普陀山一度为倭寇盘踞,寺庙被占,僧人全部被驱赶出山。

  清朝初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还经常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普陀山也经常遭到劫掠。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浩劫,使普陀山又一次遭受劫难。观音佛像几乎百分之百被砸。寺院僧尼除四十多个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允许留居外,绝大多数僧侣被遣散回原籍劳动,许多人被迫还俗。

  1960年10月23日,时任法雨寺代理方丈的妙善等108位僧尼被迁到了浙江余姚的芦山寺集中劳动。在那个蒙难的岁月里,妙善和尚沉默寡言,只管埋头劳动。他先后担任过记工员、生产队长、农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在管理、财务各方面增长了许多知识。

  在当地人们的眼中,他是和善慈祥的“吴伯伯”。称“吴伯伯”,是因为他俗姓吴。


  这是1958年妙善和尚拍摄的一张照片。妙善俗名吴敬亭,江苏如皋人。十六岁那年,他到一家商店去当学徒。店家虔诚信佛,他也与佛结下了因缘。二十四岁时,他剃度出家,取法名“心慈”,字“妙善”。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也在开放之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妙善被邀请回山,负责普陀山修复开放工作的。

  采访:惟航法师 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

  79年宗教政策落实之后,我们舟山市委去请他,到余姚请我师父,我师父也答应他,因为还没有坐满,判他二十年,他没有坐满二十年,差几天时间,他跟他讲,说我坐满二十年再来。

  在佛教的教义中,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二十年的劳动,在妙善看来也是一种修行,他丝毫没有怨言。第二天,妙善和尚换上了昨夜还在赶制的僧装,重显比丘相。

  这是1979年妙善接待一个日本代表团时留下的照片,也是他重新穿上僧装后留下的第一张照片。这一年,妙善七十一岁了。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能担负起普陀山中兴的重任吗?

  一个七十一岁的老人在佛前发下宏愿,要恢复“海天佛国”的景象。然而,面对着一片废墟,他能实现普陀中兴的愿望吗?

  二十年后重回普陀山,妙善老和尚心绪难平。他深切地感到,普陀山佛教的兴衰与国运竟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承平,普陀兴盛,国家多难,普陀遭殃。他在佛像前发下宏愿,一定要重现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生机与活力。

  1980年3月,普陀山佛教协会恢复,妙善大和尚被推举为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统筹管理全山佛教事务。惟航法师是普陀山佛教协会的副会长,1980年他来普陀山的时候才17岁,他跟着妙善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采访:昂惟航法师 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

  当时我师父在的话,那时候也是七十多岁,我们也跟着我师父,我们寺庙来讲叫山坡,大家去劳动,我师父带头去,我来的时候就十七岁,我就跟他一起去劳动,到码头来,挑东西,装瓦片,装陶,我们经常跟我师父在我师父身边做这个事情。

  修复工作繁复而沉重,妙善决定先从几个大寺的修复开始。这是普陀山第二大寺庙法雨禅寺,它背山面海,布局严谨,恢弘气派,被认为是普陀山上最美的寺庙。

  法雨寺最独特的是九龙殿, 九龙殿的内殿顶上,盘着九条活灵活现的木龙,而它的外殿顶全部用琉璃黄瓦铺就。

  一座寺庙何以有这样的气派?原来殿中的九条木龙和殿顶的琉璃黄瓦本是明朝皇宫里的旧物. 是康熙皇帝下昭将它移到普陀山的。

  妙善与法雨寺有着深厚的感情。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代理法雨寺方丈时,还募集到海外的资金,对法雨寺的九龙殿等进行过一次修复。

  信光法师是法雨寺现任住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第一次来普陀山朝山的时候,就遇到了妙善大和尚。

  采访:信光法师 法雨寺现任住持

  “1987年,当时我来普陀山朝山的时候,那时候我没有打算住在普陀山,可是我一进入普济寺,我第一个碰到的就是妙善老和尚。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他是大和尚,他穿的很简朴,他那个时候穿一件灰色的大褂,而且非常慈悲的,慈祥的,非常热情的。我那个时候还是个小孩子,他就问我,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怎么怎么的,那个时候就跟妙老结下了一个因缘。”

  因为这个因缘,信光留在了普陀山。之后,在妙善的鼓励下,信光先后去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家留学七年时间,如今,他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游客交流。

  你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五蕴皆空而众生观自在。“五蕴皆空”的意思就是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来自五种元素。

  在人们的记忆中,妙善老和尚一向慈祥和善,但信光法师清楚的记得,妙善老和尚发火的情景。一次,妙善去工地检查,随从的一个小侍者随手摘了一片小树叶。妙善发现后,用拐杖指着小侍者的鼻子严厉地训斥了一顿。

  在妙善的心中,普陀山不是一般的风景旅游区,而是海天佛国,菩提净土,一草一木都不能随意损坏。为了切实建设好、保护好普陀山,他借鉴在农场当生产队长时的经验,提出了全山寺庙统一管理的制度。

  采访:戒忍法师 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 普陀山全山方丈

  “过去我们普陀山有两百多座寺庵,都是分散管理,我们妙老从1980年开始,他提出了全山一盘棋管理,建立了全山统一管理的制度,实行了三统一管理办法,就是说人事统一,经济统一,寺庙的修建布局统一,正因为有这三个统一的法宝,普陀山这二十多年来,寺庙的建设,佛法的弘扬,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实行全山统一管理制度,破除了千百年来寺庙之间门户之见,保证了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情况下,集中全山力量办大事。1989年10月16日,普陀山佛教协会举行了盛大的“寺庵修复、佛像开光”典礼,同一天,妙善大和尚被推举为普陀山全山寺庵方丈,这也是普陀山历史上第一位全山方丈。

  妙善以垂老之躯,率领全山僧尼,经过十年的艰苦劳动,普陀山重新恢复了庙宇庄严,梵音处处的景象。


  这是普陀山最有特征的地理标志---南海观音铜像。它是由妙善老和尚发起建造的。普陀山是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但却没有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妙善老和尚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各方的广泛支持。

  为了寻找到修建观音铜像的合适位置,八十多岁的妙善老和尚拄着拐杖,足迹踏遍了几乎普陀山的每一处地方。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从勘探现场到打地基,老和尚就跑了不下200趟。

  妙善在出家前有过经商的经历,以后又当过生产队长,所以他的心算能力特别强。在基建工地上,他常常用手中的拐杖来丈量尺寸,指出问题,这让许多工程人员也佩服不已。

  采访:惟航法师 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

  “你现在所看到的普陀山,没我师父真的不行,他人很慈悲,做事情非常细,像建南海观音(铜像),图纸都是他晚上自己画的,平面图,有的平面图都是他自己画的,他虽然文化不是特别高,但这方面非常懂。”

  1997年10月30日,共花资4000多万元修造的南海观音铜像建成,普陀山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仪式。妙善老和尚将象征着菩提甘露的净水洒向人们,向天下所有的人表示祝福。南海观音铜像是普陀山全面复兴的标志,也成为了千年佛国永久的象征。南海观音铜像庄重慈祥,面向大海伫立,仿佛是随时倾听着人们的呼唤。

  在年轻一代的僧人心中,他是普陀山的中兴祖师。在孩子的眼中,他是和善慈祥的老爷爷。他在临终前留下的遗言,更让后人长久深思。

  伴随着悠扬的晨钟,普陀山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普陀山年轻一代僧人的心中,妙善大和尚留给普陀山的不仅仅是恢复建设了许多寺庙,佛像,更重要的是他奠定了普陀山未来发展的文化根基。

  这座隐藏在林荫中的寺庙叫隐秀庵,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隐秀庵含蓄而精致,由妙善老和尚提议创办的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就设在这里。

  采访:净闵法师 隐秀庵监院 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他说未来的世纪就是一个高科技,高文化的世纪,如果我们佛教界不再教育和文化上着手,是肯定不行的。净闵法师是隐秀庵的住持,也是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他出身于在书香门第,喜欢读书钻研,就是这个缘故,在筹建文化研究所的时候,妙善老和尚选择了他,并让他去负责隐秀庵的建设。

  采访:净闵法师 隐秀庵监院 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当时妙老嘱托我一定要多上心,多去现场看,因为将来我们会把研究所迁到隐秀庵去,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经常跑隐秀庵的工地。”

  老和尚慧眼识英才,在净闵法师的主持下,隐秀庵的建筑在中国传统寺院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日本等国家寺庙建筑的精华,精致而又朴素,被人们誉为普陀山的精品寺院。以隐秀庵建设的成功为起点,净闵法师又担负起了全山寺庙的统一规划工作。

  妙善曾多次讲到,下个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佛教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他的提议和努力下,普陀山佛教学院于1998年成立。

  普陀山佛学院尼众班学生准备上课了,这些从全国各地寺庙里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佛教史、佛经和仪轨,还要学习古代汉语、西方哲学、以及英语、法律、电脑等课程。几年来,普陀山佛学院共为佛教界培养输送了400多名有知识、有文化的佛教人才。妙老的苦心现在终于有了结果,普陀山的未来就在这些年轻的僧尼的身上。

  这是普陀山佛学院尼众班的学员在排练一个赞颂观音菩萨的节目,为即将到来的观音文化节做准备。这些年轻的僧尼虽然无缘见到妙老,但他们已经切身体会到了长者留给后世的恩泽。

  “僧装、素食、独身”,这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传统,妙善老和尚一直都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他也要求其他僧人,在海天佛国菩提净土里,调心修行,在潮涨潮落间领悟佛法的真谛。僧人没有孩子,但妙善老和尚很喜欢孩子。每一次,有居士带着孩子来看他,他都十分欢喜,一定要和孩子单独照相。他一生布衣素食,生活简朴,却常常将庙中所得的香火钱捐献出来,赈灾济困,建校育人。

  这是舟山市一所全免费的寄宿制学校——千荷实验学校,在这里上学的都是社会特困家庭的孩子。

  采访:千荷学校校长 王臻虹

  “我们现在有391位学生,其中26位是孤儿,256位是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有109位是父母病残,伤残等等。当普陀山的僧众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们决定帮助这些孩子,普陀山佛教协会捐资一千万元,帮助学校的建设。在佛教的世界里,荷花象征着纯洁与智慧,学校取名千荷,一方面感谢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些孩子们,在美丽的山海风光中,在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像美丽的荷花一样绽放。

  采访:戒忍法师 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 普陀山全山方丈

  “妙老一直在生前想办寄宿学校,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妙老圆寂后,我们在2001年实现了妙老的愿望。今天,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师专程来到学校,看望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

  采访:戒忍法师 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 普陀山全山方丈

  你们就是不说,我从你们精神状态来看,我就知道你们很好。谢谢夸奖。

  采访:千荷实验学校校长 王臻虹

  “他们这几位成绩都很出色,这两位成绩都很出色,还代表我们学校假期里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我上北京看大学,你可以给大师介绍介绍。”

  采访:千荷实验学校学生 裘娜

  “就是那个时候,我们一起去北京,到北京很多地方都玩过了,还去了北京好多著名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我们都去过了。然后去了长城、故宫,了解了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然后又去了一些比较现代的,比如科技馆。那边东西很多,都是我们中国现近代的发明啊,那里都很好玩的。”

  只要你们考大学,我们佛教协会肯定会全力帮忙,所以我们期望你们考上高级大学、名牌大学。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妙善老和尚重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愿望终于实现。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病重期间他留下遗言:我们是中国的和尚,要做中国和尚的事。

  2000年2月26日下午,妙善大和尚在梵呗声中圆寂于普陀山,享年92岁。在佛教的十方世界里,中国人最熟悉、最亲近的就是观音菩萨,人们用音乐、歌舞、戏剧等各种形式赞颂观音菩萨的庄严与慈悲。 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观音菩萨在成为菩萨前,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妙善大和尚的字号正好和观音菩萨成道前的名字相同。


  这是普陀山僧尼在观音成道日举行的传灯活动。传灯仪式,象征着心火传递,佛法相续。妙善老和尚虽然离去了,但普陀山的佛教事业就像这盏盏心灯将一辈辈地传下去。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