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舟山《丝路慈航》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4日 15:57 来源:CCTV.com

  编导:张皓 摄像:李铁华

  一座东海中的小岛

  一个享誉世界的佛教圣地

  是如何的因缘 竟使得观音到此不肯去?

  是怎样的缘故 才使菩提净土屡招劫难?

  皇宫大殿的九龙黄瓦为何会出现在佛家庙宇上?

  久藏民间的阳光为何会突然照临开光的观音圣像?

  《走遍中国》带您走进海天佛国领略普陀山的神奇魅力。


  这里是中国浙江省的舟山群岛海域,在群岛中央有一个很普通的小小的孤岛,叫莲花岛。本来无人居住的莲花小岛,现在却有了一个居民,叫朱仁民。

  他,就是朱仁民,岛上的那位惟一居民,雕塑家。几年前,朱仁民购买了莲花岛的使用权,又投资上千万把这座小岛建成一座佛教雕塑公园。公园建成后,朱仁民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游人可以免费来岛参观。

  在朱仁民的雕塑公园里,几乎都是罗汉和佛陀的塑像,人们熟悉的达摩祖师,以及佛教典籍中的的降龙、伏虎罗汉、还有民间传说中的睡罗汉等塑像都位列其中。这些塑像大多用黄铜雕筑,也有些是用石料雕刻而成。当初从选址、设计,到施工雕塑,都是朱仁民一人完成的。

  岛中央还有一座青铜雕塑,不是罗汉佛陀,而是一位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个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日本僧侣,他的名字叫慧鄂。

  这位慧谔和尚是谁?为什么朱仁民要在岛上雕刻他的塑像?朱仁民说,他在岛上雕刻惠谔塑像是因为日本和尚惠谔以前曾经到过这里。

  在莲花小岛的北面还有一个大岛,面积有12.5平方公里,岛上庙宇如林,佛教遗迹处处,这就是著名的普佗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就在普拓山的东南部,矗立着一座唐代建筑风格的寺庙,也是为了纪念这位惠谔和尚而修建的,寺庙外的大门上还雕刻着两副浮雕,浮雕上的内容讲述的正是惠谔和尚和普拓山之间的一段故事。

  夜色降临,这艘商船停在了今天普陀山潮音洞下,那位日本和尚惠谔毫无睡意,这几个月来在中国的经历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大约4个多月前,山西五台山上的一座普通寺庙内,日本和尚惠谔正在做早课,就在半年前,他从日本来到中国,这一次,已经是他第3次到中国来了。

  惠谔前后3次到中国,走的都是一条名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唐朝初年,从浙江东部沿海一带通往韩国、日本等国,由中国人开辟出一条航线,当时以运输丝绸和瓷器为主,这条航线被后人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

  慧谔这次到五台山,是为了朝拜大智文殊菩萨。那时日本刚刚从唐朝引入佛教,惠额来中国,也是为了学习更多的佛法。

  一天夜里,慧谔见到一尊观音菩萨的塑像,这尊塑像宝像庄严,制作精美。到过许多寺庙的慧谔,也头一次见到这么精美的塑像。彗鄂心生欢喜,他向寺里主持提出,要请这尊塑像回日本供奉,主持没同意,慧谔失望及了。

  这天夜里,彗谔总是心神不宁,那尊塑像总在他脑海里闪现,他决定:“实在不行,就偷着拿走!”他还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这是出于善心,日本信众见圣像能生敬仰心!

  慧谔不断地向塑像顶礼膜拜,企求观音菩萨让他带着塑像顺利地返回日本。注意一定,第二天,他就偷偷把塑像带走了。

  慧谔从五台山把塑像一路肩抗臂抱到了宁波,在宁波港搭上了这艘韩国商船准备回日本。可不知为什么,本来好好的天气一出港口就遇到了风浪。不久,商船就撞到新锣礁上。这块礁石一直是学者们寻找的历史遗迹。1000多年过去了,当年惠谔和尚撞船的这块礁石到底在哪里呢?

  一块普通的礁石为何被专家确认是著名的“新锣礁”?

  普拓山佛教协会的研究员王连胜一直试图找到传说中惠谔撞船的那块 “新锣礁”的遗址, 他试图从古书中寻找答案,这些年来,王连胜查阅了大量古籍,2001年,他终于在一本明朝万历年间的普陀山志里发现了线索。

  那块新罗礁离普陀山有40分钟的航程,王连胜和我们一起搭乘机动小艇出海去寻找当年撞沉慧鄂和尚坐船的那块“新逻礁”。

  普陀山西面的这片海域叫莲花洋,洋面上那块状如斗笠的巨大海礁被当地人叫“缸飞礁”。意思是落满海鸥的礁石,结合史书上的记载,王连胜考证确认:它,就是历史上那块著名的“新罗礁”。

  站在新罗礁上,放眼望去,游艇与货船川流不息,我们可以想象到,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大批新锣商船经过这里进出宁波港。可能是常有新罗商船在此触礁沉没,这块礁石才被叫做“新罗礁”。

  1000多年前那个夜晚,彗谔辗转反撤没有睡着,后来的佛教典籍记载,天一亮,他就离舟登岸了。

  慧谔信步北行,来到离潮音洞不远的沙滩上,,沙滩南连潮音洞,北接法雨寺,全长500多米,步行刚好1000多步,后人把这里叫千步沙。

  他在海岸上静坐,回忆昨天上船时的那一幕:本来一个人可以抱动的塑像突然间变的十分沉重,几个新罗商人帮忙,才抬到船上。这,是为什么呢?

  此时朝阳初升,彗谔又向南来到潮音洞上。潮音洞,因为海潮撞击,声如惊雷而得名“潮音”。在佛经里,有把佛音称做海潮音的典故记载,声如惊雷的海浪在石洞内回荡,仿佛佛音般的海涛声让洞边的慧谔若有所思。

  在潮音洞边,惠谔静心冥想,希望这涛声可以给他当头棒喝搬的顿捂,难道真是自己偷运塑像犯了佛经的戒律?可自己的想法是好的啊,把塑像带回日本,让更多的人都来朝拜,这应该不会是犯了“偷戒”吧?

  经过几天的修理,那艘停在潮音洞附近的韩国商船终于修好了,但是海上却又起了大风。两天以后,风势渐小,可船长说,现在风向还没定,再等等看,原来海上航船,风向稳定后还要观察两天,再没变化才能算是策底稳定,否则贸然出海,及有可能会有危险。

  这就是当年惠谔座船触礁的那片海域,平时这里风平浪静,从海面上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突然之间就可能变得狂风怒吼、恶浪滔天,这里一直以变化莫测而让船家头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宋时期这一带才常有商船触礁沉没的事件发生。而侥幸不沉的,也要像那艘韩国商船一样,战战兢兢地等待天气的好转。

  那艘韩国商船又等了两天,风终于停了,大家商量,再休息一夜,第二天天一亮就出发。可就在这天夜里,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翻腾,四周围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清方向,出航又成了泡影!

  连航海几十年,经验丰富的船老大也搞不清这天气为什么会这样!天气还是没有变好,商船也没办法出海,慧谔几次建议强行出海,新锣商人全都反对。大家商量,应该到哪里先避避风浪,船老大说,离朝音洞不远有个码头叫“高丽道头”,商船可以先到那里补充点淡水和食物。

  道头.古代指上船的地方.也就是码头的意思,这是普陀山著名的“短姑道头”,在普拓山,还有许多码头,但是,这些码头中并没有一个叫“高丽道头”的,那个曾经让惠谔和尚住足的“高丽道头”是否就是这个“短姑道头”呢?王连胜认为这两个道头应该不是一回事,他的理由是:以前从高丽来的商船全都到普济禅寺上香。所以高丽道头应该是在普济禅寺附近。王连盛决定一定要找到这个古代著名的“高丽道头”。

  为了寻找考证“高丽道头”的遗址,王连盛的足迹几乎踏便了整个普陀山,2001年9月,他无意中翻看一本南宋时期的古书,发现了书中的这样一段记载:“普陀恪伽山——自西登舟.有路.曰:高丽道头。”

  书中还标出了高丽道头的具体位置,正好离普济禅寺不远,书中还提到,那个“高丽道头”与普陀山最大的寺庙普济禅寺之间是由一条千年古路连接起来的。

  这是普陀山今天的旅游图,在这副地图上可以看到普陀山最大的寺庙普济禅寺,普济禅寺向西是一条千年古路,千年古路再向西就是高丽道头的遗址,当年的高丽道头如今已经变成了陆地,这是人们历年来添海造田的结果。

  这就是那条千年古路,全长大概有3里左右,古路向东一直通到普济禅寺,而西端就是高丽道头的遗址。

  古路的一边是石壁,一边是海塘的遗址,顺着这条道路,向西行大概1000多米,我们来到一条公路上。这就是古时那个高丽道头的遗址,原来的海湾已经变成了楼房和田地。1000多年过去了,沧海变成桑田,人们添海造田,当年停船的码头竟然变成了行车的公路。现在只有站在高处,才可以眺望到远处的大海。

  1000多年前的那天夜里,慧鄂久久没能睡去,好不容易浅浅的睡去,噩梦却一个连着一个。

  早上起来,慧谔开始像塑像顶礼膜拜,并切告诉同船的人,他决定把那尊菩萨塑像放在山上!大家很奇怪,慧谔说,他梦中了观音化身,观音菩萨给惠谔托梦,让他把塑像留在山上。

  于是,众人抬着塑像上山,在一户姓张的人家门前停了下来,张家人也信仰观音菩萨,看见众人带来了菩萨很高兴,愿意拿出自家的一间草房来供奉这尊菩萨像。

  原来这里的渔民出海,常常会遇到危险,民间传说,自从有了这尊塑像后,渔民出海打鱼就安全多了。后来史书中也有普陀山观音菩萨灵验的记载:北宋宣和五年,大臣徐竞出使韩国,当天海上大风突起,,徐竞登普拓山朝拜观音菩萨。当天夜里,天气好转,海水清澈,微波荡徉,第二天,船队顺利扬帆出海了。


  从这片被称为莲化洋的海面上望过去,远处那座形状好像一座卧佛山体就是紧邻普陀山的洛迦山,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

  1890年,洛迦山上就建起了一座航标灯塔,用来给进出莲花洋的船只指引航道。现在,在这里通过的船只再也不用为天气情况而担心了。

  其实,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这里就设有天灯台。后来还有人赋诗赞美洛伽灯火:莹莹一点照迷津,光夺须弥日月轮,万劫灵明应不灭,五灯传后与何人?

  后来惠谔还是乘船返回了日本,虽然他没能把那尊观音塑像带回日本,但还是让观音信仰在自己的祖国开花结果,慧谔也因此成了日本信众心中的得道高僧。

  2000年,日本33座寺院向普陀山赠送了33尊观音菩萨像。在日本信众的心中,普陀山才是全世界佛教徒公认的观音普萨的真修之地。

  1980年,为了纪念“不肯去观音”和慧谔和尚,在慧谔当年停船的海岸边,渔民张家的旧址处,修建了一座寺庙,起名为“不肯去观音院”。后来重修时,改建成了现在这个唐朝风格的建筑样式。

  而寺庙大门外的矮墙上,又刻上两副青石浮雕,生动地记述了当年慧谔和尚和这尊不肯去观音的故事。

  一千多年来,慧谔和“不肯去观音”的故事被各种地方志、典籍传载,普陀山被世人称为“观音道场”,慧谔也被后世的人们称为普拓山的开山始祖。

  普陀山历朝历带虽然历经兴衰胜败,但是始终香火不断,一直是人们心中的观音真修之地。

  在朱仁民的莲花小岛上,那尊青铜浇铸的慧锷怀抱观音像面向着普拓山,(倒放)好像在静静注视着远处的观音圣地。没有惠谔当初带那尊观音塑像来这里,就不会有后来的这座佛教名山,更不用说普陀山上1000多处佛教遗迹了。

  洛伽山上建有一座3层高的石塔,这是一座纪念踏,纪念历史上对普陀山有过大功绩的高僧大德。塔名圆觉塔,石塔的8个侧面镶有历朝历带数名高僧大德的画像或照片,这些人在他们时代都曾经做出过对普陀山有着深远影响的大事业,慧鄂大师的画像在石塔的第二层,画像上的慧谔目光宁静而坚毅地注视着远方,他是在注视着不远处的普陀山,也是在静静地守望着普拓山。


  也许惠谔一直都没有离去,他一直在守望着普拓,守望这多年前观音不肯离开的修行圣地。历史走过千年,人间可谓漫长,佛家不过瞬间,雕刻家朱仁民发愿把要把慧谔精神传播下去,他希望莲花岛上的铜像可以让人们记住惠谔,以此让惠谔精神在世上长存。

  按照佛教对世界的看法,当初的慧谔和尚如能发下大愿守望普陀千年,他现在一定因此成佛,成佛的慧谔再守望千年,也不过弹指之间。1000多年前他千辛万苦地把那尊观音塑像带来,他当然愿意千古不变地守望下去。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