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江门《碉楼沧桑》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9日 16:51 来源:CCTV.com

  编导:田荣 摄像:刘亚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千多座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楼群在开平乡间拔地而起。它们固若金汤,如今却因为人去楼空而日渐凋败。谁曾经生活在这里?他们又遭遇了怎样鲜为人知的危机?一千多座碉楼隐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辛酸往事。它们不知何时轰然倒塌,又被守护它们的榕树疯狂蚕食。它们坚固、高大而华美。可是它们的主人都不知去向,把它们荒置在乡村里,成为岁月布置在这里的谜面。而他,来自于外乡的学者,被这里深深吸引,并试图解开其中的谜底。

  这种奇特景观在开平,它是广东中部的一个农业县。十年前,当从北京大学来到开平考察的学者张国雄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却被这里的另外一种景象惊呆了――那是耸立在乡间的一座又一座高大的楼宇!它们隐蔽在村落后面,尽管被时光冲洗得有些凋败,但依稀可见往日的华美。中世纪欧洲城堡圆柱体岗塔、古罗马风格多立克栏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性拱券、古希腊的柱廊。站在楼前,恍如时空倒错,走进了中世纪的异国他乡!

  可仔细一看,它们样子又显得非常奇特,楼身像一个竖立着的大保险柜。所有的门窗都被紧紧锁住,阴森森透着难以名状的荒凉和诡异。

  这些建筑出现在城市并不稀奇,可它出现在偏僻的乡村就有些怪异。作为一个见多识广的学者,张国雄的内心充满了疑虑。这种景观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外表来看,这些建筑无论是造型简单质朴还是高大繁琐,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底部都是四方形的高大墙体,门窗狭小、顶部是一个可巡视四周的瞭望台,而且四面八方都有枪眼。

  可是走访村中的老人,老人所讲的却与战乱没有任何关系。

  60多年前,一个富贵人家的女人独自居住在这里,她的丈夫在外地经商,因此家里的财富成了当地土匪垂涎的目标。有一天夜里,邪恶的魔爪终于伸了进来。这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女人也下落不明,有人说她被土匪抢走了,有人说她被土匪杀害了。总之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女人的丈夫也再没有回来过,从此这里人去楼空成了一个鬼宅,没有人愿意进入其中。

  都只能听村民的传说,走到一座楼,他就会给你讲一个故事。这种口述的历史非常的鲜活,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的夸大或者说走样的东西。要尊重这种口述的历史,更重要的还是要找到第一手的文献材料,他们作为一个旁证来运用,但恰恰我们在这方面找不到。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这个东西,那就只有一些直接的观感。

  难度越大,张国雄就越觉得自己有责任和兴趣去研究。没过多久,他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留在广东。从此开平乡村就多了他这个外乡人的身影。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他发现在开平竟然现存1830多座类似自己见到的那些保存尚好的奇特建筑,这里曾经是一群富贵人家的世外桃源吗?可这些富贵人家为何要把家修建在这里? 通过乡野的走访,他得知村中的老少都管这些建筑叫炮楼,又俗称碉楼。有些碉楼曾经是敞开的,村子里的人可以随意进入,很多人都有年幼的时候进入其中玩耍的记忆,但她们印象中碉楼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观察碉楼的建筑材料,张国雄发现,这1830多座碉楼,部分是钢筋水泥结构,从建筑史的发展情况来看,水泥是近代以后才大量引进的,所以这些碉楼造价高,而且建筑时间在近代。

  整理资料,他了解开平现存的1830多座碉楼建筑80%都是修建于20世纪20-40年代,就是说在这二十年间,开平这个小县竟突然间拔地而起了1200多座用大量金钱修建而成的碉楼群。

  2000年,一直希望能进而内部保存完好的碉楼里面,获取更丰富考证资料的张教授,终于在政府和当地人的帮助下,进入了一座被封锁了几十年的碉楼里面,这次新发现比他想像的还要多。这是在碉楼里发现的箱子,箱子虽然陈旧但还是非常结实,四周用金属镶边。当地人管它叫金山箱,箱子里装满了各种财物,里面有银票、有各式各样的西式家居用品和工艺装饰品。

  原来这是一个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开平人家。隔着岁月的风蚀水磨,张国雄却身临其境,陈旧的器物掩饰不住碉楼里往昔的奢华.这家的主人叫方润文,他在美国经商,成为当地的首富,为了光宗耀祖他拿大量钱财回家修建了这座碉楼。碉楼里面房间比较宽敞,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这个碉楼一共有六层楼,从一层会客大厅上去就是主人方润文和他的妻子当年的居室,遥想当年这里的女主人,听着留声机放的音乐,坐在梳妆台前,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历史被这些资料还原,19世纪末的开平,由于地势低洼,连年洪涝灾害不断,加上地少人多,贫困是开平农民无法摆脱的苦难,然而却不是他们的宿命。

  一天,一个抬着金山箱的人从海外回来了,离开时还是身无分文的他,经过十年后的海外生活,如今却腰缠万贯,村中人将无比艳羡的目光投向了他。很多年轻人看到这一幕,内心不再平静。没过多久,他们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人,远赴重洋。几年后,他们的家人或者欢天喜地地看着抬着金山箱的人回家,或者陆续接到从海外邮寄回来的钱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侨汇从世界各地流入。有了侨汇,这里的人们就过上了好日子,建上了好房子,所以他们就陆续从老屋子里迁了出去。于是,这里就无人居住了,守护房屋的榕树肆意疯长,渐渐蚕食了整个屋子,整个村落成了一片废墟。

  这是开平当地妇女保存至今的一个传统,祭祀祖先。由于村子里的男人都去海外做劳工,村子里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每逢节日村子的女人们都要在自己的房屋里祭祀先人,她们希望自己的祖先会守护好这个家,保佑家里远在异国谋生的男人能够平安,她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远隔着千山万水的思念和担忧。虽足不出户,但她们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的男人们是像猪仔一样去美国、加拿大做劳工、淘金和修铁路的,很多人都命丧他乡,而自己家中的男人能活下来还不断往家里寄钱就很不容易了。

  从这么多碉楼,建设的形式,我们看到当年的侨汇回来一定是数量很大的,而且是深入到千家万户。反过来也可以看到,华侨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他才可能有这么多的钱不断地流入家乡。但是我也感觉到,并不是说这些人在海外已经积累了很多了,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活都满足的很好了,富余的用来解决家庭、家乡里面的亲人的生活安全。其实有些人是有一点钱往家寄,有一点钱往家里寄。最后自己在外面过的是苦日子,这些人可能最后回不来的,这些也有。

  张国雄了解到因为那时开平在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是“四不管”之地,这里匪患猖獗。侨工们自己积攒的这些钱财邮寄回家里,就成了匪徒们惦记的对象。1922年12月,这里暴发了一个震惊海内外的劫持案,开平第一小学的学生被一群土匪劫持,幸好被村口碉楼的探照灯照到。

  赤坎镇有一个洪裔楼,它一次性把土匪,抢劫开平一中的土匪给围剿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对海外的华侨的震动很大,就觉得这个碉楼,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回来建村落,我们还需要建碉楼。

  查阅大量资料,从开平县志上,张国雄发现开平历史上就有修建碉楼的传统.这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叫迎龙楼。与那些近代碉楼不同,相比之下它规模更加宏大,外形更质朴,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它的门前还立有碑文,碑文记载这座建筑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由众人集资修建完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是全村的公用楼。仔细观察这个碉楼,它底部两层是用古代土法烧制的红砖建造的,三楼在近代用青砖重新修补过,楼体非常坚固。在建筑技术手段并不发达的400年前,人们为何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这么高大、坚固的建筑?村里的老人都管它叫“救命楼”,它曾经在一次洪灾中拯救了整个村子。它之所以被建造的这样高大、坚实,是有避洪考虑的。再观察它的细部,同样是狭小的门窗、和四面八方的枪眼,又同时兼顾了防匪的功能。

  夜晚来临,贪婪的眼睛在黑暗中觑觎。警惕的村民在碉楼上守望。慌乱的村民们躲进坚实的碉楼里。坚实的门窗被锁闭。愤怒的猎枪从容地透过枪眼对准了土匪。

  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张教授的思路终于清晰起来。由于开平地区有修建碉楼的历史,在海外的侨工们积攒了一些钱财之后,为了让家里的亲人过上平安富足的日子,他们自然想到了修建碉楼。看的碉楼多了,张国雄对碉楼的细节就越了解。他发现,这种带着“洋味”的碉楼又浑身散发着“乡土”气息。屋檐、门框的浮雕,檐上的壁画,各种细节又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主人们为什么要把碉楼修建成这种不中不西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建筑又是谁的手笔呢?

  这是张国雄在和村民的聊天中听到的故事:一个很富有的华侨为了修建一座非常独特、漂亮的碉楼,他把自己在国外看到的建筑样式和请洋人根据这种建筑样式设计的图纸寄回来,当地人按照他的图纸开始施工。可是有一天碉楼快修好了,它的局部竟然突然倒塌。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主人决定按照当地人的设计方法推翻重建。那么碉楼看多了以后,和这些调查看多了以后,就感觉到除了少数的碉楼,一看比较标准的西式建筑的这些,应该是外国带回来的图纸。或者是在香港、广州、请的专业设计人员建造、设计。大多数的碉楼是我们本地的乡村的一些工匠设计的,而建造不管你是在海外带回来的图纸还是广州、香港带回来的设计图纸,建造者都是当地工匠。这个故事让张教授回想起自己在碉楼里面发现的一些明信片,它们与村民所讲的故事正好契合。明信片上的建筑,也许就是当初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华侨们心目中家的样式。在经过乡村工匠们的琢磨和加工过后,就建造成了这样一种洋中带土的独特样子。想方设法进入了很多碉楼里面之后,张国雄发现尽管有海外生活背景,很多搬进碉楼里面的开平人家,依然保持最传统、最古朴的生活方式。他们隔三岔五就要打扫神龛、清理房屋、整理农业工具。在西洋风格外表的建筑里过着开平农民的简单生活。

  回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乡村修建碉楼蔚然成风,于是这片偏僻的土地上就拔地而起了这么多的碉楼群。可是为何到了四十年代,这里的人们又停止了碉楼的建造呢?

  这是张教授找到的残破建筑,它们是停停干干、干干又停停的碉楼雏形。显然,它们的主人最终放弃了当初的修建计划,如今它们就这样很褴褛而狼狈地伫立在村头,如果不是当初发生了什么变故,主人们又怎么会半途而废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不断地南下,到了40年代的初期,占领了香港,香港是五邑侨乡开平这个地方,跟海外乡亲联系的一个中转占,一个枢纽,他资金的回来必须要经过香港,才能流到家乡,日本人占了以后,紧接着日本跟美国宣战,这个财路,这个银线的流动断了,侨汇回不来了,连吃饭都成问题,还建什么碉楼。

  40年代,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华侨家属纷纷逃往海外。 这一千多座刚刚用他们血汗钱修起的碉楼,逐渐人去楼空。岁月流逝,它们失去往日的华美,日渐沧桑凋败,有的甚至已经化为废墟。在开平这块土地上,无声地诉说着逐渐被人忘却的苍凉往事。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