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芜湖《李鸿章与芜湖米市》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9日 17:31 来源:CCTV.com

  安徽芜湖是一座美丽的江城,在中国近代史上,它不仅是安徽省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曾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

  但是,又有谁知道,芜湖米市的形成和兴衰不仅和一个清朝的大臣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曾经成为清朝官府间互相角力的舞台。那么,曾经的芜湖米市究竟上演过什么故事?它又为什么会退出芜湖历史舞台呢?

  公元1882年三月,一艘小火轮从武昌出发,顺长江而下,在青弋江的交汇口逆流拐入芜湖。缓缓停靠在了中江塔下。岸上,芜湖的地方官和当地的乡绅几乎倾巢而出。他们迎接的是护送母亲灵柩回安徽老家的清廷重臣李鸿章。走水路,必然要从离芜湖不远的榆溪口入巢湖水系,然后经运河直达李鸿章的合肥老家。李鸿章将在芜湖作短暂的停留和休整。他在亲戚家设了灵堂,进行了盛大的祭拜仪式。

  李鸿章在芜湖停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许多亲戚都在芜湖。其中老四李昭庆、老五李凤章几乎全家都在芜湖。他们在在这买地建房,开设典当行、钱庄,垄断运输业,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有钱人,芜湖俨然就是“李氏家族的第二故乡”。作为清朝的督府大员,到芜湖来作停留祭拜母亲,这本身也是向朝野作一个姿态,那就是说,芜湖有我李家的利益在这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芜湖米市刚刚从镇江迁来,许多米商对官府的强制搬迁还有不少微词。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要把米市迁到芜湖呢?

  1876年,云南发生了“马嘉理教案”,英国扬言要用武力解决。清政府迫于压力,指派李鸿章出面谈判。谈判中,英国公使威妥玛要清政府开放宜昌、温州和北海等三个口岸。而正当李鸿章准备签字时,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原来,一个英国传教士发现了芜湖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做通商口岸。于是他立刻知会了当时正在谈判的英国公使威托玛。接到这个信息以后,韦托玛就把芜湖作为一个筹码压上去。

  对于洋人的无理要求,李鸿章极力反对。因为皖南不仅是李鸿章淮军的大本营,更是他家族的势力范围,他不希望大英帝国的黑手直接伸到他的家门口。

  但是,英国人并不给李鸿章讨价还价的余地,绝交开战成为最后通牒。鸿章最终无奈地在《中英烟台条约》上签了字,同意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等四个城市开放为通商口岸。这是英国人在芜湖设立的海关大楼,1876年四月一号芜湖正式开埠。一位英国医生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许多芜湖百姓站在青弋江边,他们吃惊地看着冒着黑烟的巨轮驶入青弋江,在此之前,他们还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巨轮。

  芜湖开埠以后,大量洋货通过芜湖口岸向皖南地区倾销,市场逐渐繁荣。但是,这个市场却完全掌控在洋人的手里。李鸿章不甘心就这样把芜湖拱手让给洋人,他决定和洋人搏一把。那么,又该怎么来抗衡洋人对皖南市场的垄断和掠夺呢?

  在清朝光绪年前,主要有无锡、镇江、长沙、九江等四大米市。早在咸丰八年,镇江已成为对外开放口岸,七浩口米市也已成为长江下游一带重要的米粮集散地。

  镇江比芜湖早开埠,早了大概15年。所以镇江一开埠以后,两广的,广东、广西的,宁波的、还有烟台的,那些米商就到了镇江,设立了米号,进行采运。所以他已经定在那里。

  1877年的一个晚上,一心想和洋人搏一把的李鸿章准备给朝廷上一道奏折,为了这道奏折,他已经斟酌了好久,显然这不是一道普通的奏折。

  这道奏折的内容竟是要把七浩口的米市,迁到安徽芜湖来。依据李鸿章在朝廷里的地位,要让朝廷准奏,自然不是件难事。但是,单凭一纸奏章,就要让镇江的米商自愿迁移,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时镇江的米商已经成团成帮,他们在镇江的生意已经做稳,自然不愿迁移,于是暗中就和官府抵制。在朝廷下达命令后的前五年里,七浩口米市的搬迁几乎成了僵局。

  向来办事谨慎的李鸿章,并不想因为这件事,被人说他照顾乡里和家族利益。那么,他有什么办法能让镇江米市顺利迁移,而米商又都是自愿的呢?

  绞尽脑汁的李鸿章最终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皖南兵备道兼任芜湖关监督的张阴桓。张阴桓是广东人,而镇江七浩口米市的势力,以广帮和潮帮为主,只要能说通广潮两帮的米商来芜湖,米市的搬迁就算成功了一半了!作为洋务运动的大员,张阴桓一直为李鸿章马首是瞻。他立即赶到镇江,利用他同乡的关系,说动他那些经营米市生意的同乡和亲友迁往芜湖。张阴桓主要有广东这个背景,他就通过同乡关系,经过三四年的陆陆续续的努力,也就是张阴桓在当芜湖道台这一任的基础上,芜湖米市得以形成。

  儒林街48号是现在的芜湖市环城南路幼儿园,这里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小天朝”。“小天朝”的房屋建筑属于三开三进两层的标准建筑模式,内部用料和结构也完全符合官宦人家的身份,虽然岁月已经磨灭了它往日的奢华,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残留的古迹当中寻找到当日的豪华。就在芜湖米市开市后不久,一场盛大的婚礼吸引了芜湖的百姓。在庆婚的人群里,不仅本地的达官贵人一个不少,甚至还有江南一带赶来的官员和士绅,这么多地位显赫的人物齐聚芜湖不为别的,他们是来参加李鸿章的侄女、老四李昭庆女儿的结婚庆典的。李鸿章送给这对新人的陪嫁就是这个被称为“小天朝”的深宅大院。李鸿章是否出席了这场婚礼我们已无法考证。但是,我们从李鸿章送给这对新人的陪嫁当中,却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侄女的偏爱。盛大的婚礼不仅让芜湖的百姓知道了李家的权势到底有多大,也传达给各地的官绅和米老板一个信号,那就是李鸿章眷顾着芜湖,军粮采办、税银定制等都可能左右芜湖米市的兴衰,显现出芜湖对于李氏家族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芜湖的老城区,有一条因米市而得名的米市街,米市兴旺的时候,江边米粮运输日益繁忙,来往客商日渐增多,作为米市的重要交易场所,米市街自然热闹不凡。据芜湖县志记载当时的米市街是:“百物翔集,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

  这里是马塘区的南街和西街,早在芜湖开埠之前就已经是当地重要的米粮集散地。南街和西街是两条紧挨着青弋江的小街,街道虽然只有两米来宽,延绵却有100多米。

  马塘区的西街是当时最早,也是砻坊最集中的地方,所谓砻坊就是专门加工稻米的地方。西街25号的胡砻记,是当时整条街上最大的砻坊之一。那么,砻又是什么样的东西呢?《现代汉语字典》中是这样注解的:砻,去掉稻壳的工具,形状略像磨,多用木料制成。

  在芜湖市的南陵县的一个小乡村,我们发现了一种叫做“兑窝子”的稻米加工工具,在用砻将稻米分开以后,就要用这种石臼把稻米表面的杂质去掉,在芜湖,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这种完全手工的稻米加工方式。

  今年94岁的郭老伯,是出生在南街的老斛工。他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叫做斛的量米工具。斛,是一种旧量器,呈方形或桶形,容量本为十斗,后改为五斗左右。而斛行就像现现在的计量所,更是米市举足轻重的一个行当。

  一个好的斛工,还会用斛玩出许多花样,黑心的斛行的老板往往指使斛工用玩斛的技巧对付来往的客商,不露痕迹地就让他们吃了亏。

  烟雨墩是古木蓊郁、鸟语花香的湖边半岛,岛上有一处独立的欧式小楼,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现在是芜湖市图书馆的一部分。

  在芜湖市房产局的档案库里,我们发现了一张民国期间督军府承租烟雨墩的凭证。而烟雨墩的主人的,正是李鸿章的继子李经方。 “李漱兰堂”是李经方一支的称号。而光这一处房产,一年的租金就高达1000圆大洋。这是一张和米市相关的承租凭证,一位姓夏的米商花三百元大洋租赁了李漱兰堂名下的一处米铺。在芜湖米市没有形成以前,他用很低廉的价格,把土地都先盘下来,然后,他又开典当行,谁要来做生意,他要来抵押啊!你商帮过来。当时银行业也没有那么发展,这是一种财富积累手段。

  随着芜湖开埠和米市的形成,不仅七浩口的米商逐渐迁到了芜湖,同时也促进了周围的米商到这来开店设厂。这么庞大的人群齐聚芜湖,自然会带动芜湖的经济繁荣。房地产业、金融、仓储、运输等行业逐渐兴旺。这其中,李氏家族几乎垄断了和米市相关的各个行业。

  1895年,芜湖米市正式搬迁13年后。从芜湖出发的运粮船在经过江苏段时,米商突然发现,在靠近安徽的大胜关、大河口、瓜洲等地方突然冒出了官方设立的关卡,对过境的运粮船只征收关税。在这三关完税的话,就等于是要二次完税,这样的话,沉重的赋税使得米商不愿意到芜湖集散。他们往往就直接到这三关完税,然后顺江而下。芜湖米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十三年后,江苏省竟会对过境的粮船突然开征米捐税了呢?按照清朝的吏治,两江总督管辖范围包括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之前,两江一直是李鸿章的势力范围。那么,究竟是谁那么大胆,竟敢和李鸿章唱起了对台戏呢?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在政见上和李鸿章有着巨大分歧的张之洞。从1884年二月到1885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长期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临时兼任两江总督,而正是他,以为朝廷增加税银的名义,奏请朝廷在江苏设立关卡,对过境粮船征收米捐,而这竟然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两个人的关系是比较差,这也可以体现在李鸿章1895年,《马关条约》以后,基本上大权旁落。张之洞从湖广到两江过程当中呢,对芜湖米市也采取了一个要分肥的办法。当年的米销量急剧下降,降到了只有80万担,一般正常的年份都在两、三百万担,到了1895年设关以后,降到了最低点80万担。米市的低迷不仅损害了安徽官府和米商的利益,同时也令李氏家族的产业受到极大影响。这种官、商、民俱损的局面,引起了芜湖各界的强烈不满。要维持芜湖米市的繁荣,江苏的税卡就必须撤掉。

  双方谁也不肯让步,事情会有转机吗?

  1895年,张之洞临时署理两江总督的任务完成,原来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参加完甲午战争后继续留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张之洞一样,虽然也与李鸿章政见不合,但当时的刘坤一在朝廷的影响还远不如张之洞。因此,刘坤一的态度自然不会像张之洞那样强硬。那么怎样才能既保持芜湖米市的繁荣,又不损害江苏省的利益呢?

  一番密谋之后,两个利益集团终于达成协议。由江苏省在安徽芜湖设立米捐局,代收大胜关、大河口、瓜洲这个三关的捐银。

  在一个省内同设江苏、安徽两个米捐局,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说是十分罕见。但是对于芜湖米市来说,流失的米商回来了,米市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在江苏设立米捐局的第二年,米市的交易量就恢复到了313万担。此后,由于过境安徽、江苏的米粮都要到芜湖完税,芜湖成了过往米商必须停靠的地方,米市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鼎盛时期,芜湖米市的年交易量达到过1000万担,成为了四大米市之首。就在这段时期,李氏家族在芜湖的资产也随着米市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根据芜湖县志的记载,当时李经方的房产达到了空前程度,总资本已不下40万两白银。李瀚章之子李仲浩则开了典当铺,钱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的所有业务。李仲浩还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垄断了漕运。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氏家族还拥有数以百万亩计的庄田。

  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和李氏家族政治舞台的谢幕,芜湖米市经历了一段兴盛期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败。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依靠水路运输粮食的年代宣告结束,广东不再依靠安徽的稻米,广潮两帮的米商全线撤退。而此时,已在芜湖米市捞不到什么好处的李氏家族,也开始撤出芜湖,其中大多迁往了上海。在芜湖米市积聚了大量财富的李氏家族开始在上海创业,成为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40年代末,最后一批米商撤出芜湖,曾经辉煌一时的芜湖米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时光荏苒,百年后的今天,米市早已成为芜湖人民心中永久的记忆。今天的芜湖新兴的商业街、经济开发区一片繁荣。商业、旅游带动这座美丽的江城进一步腾飞,已成为安徽乃至全国重要的沿江开放口岸。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