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芜湖 《铁打丹青》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9日 17:25 来源:CCTV.com

  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背后,是一副举世无双的巨副铁画,这件工艺绝世的无价之宝,又牵动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究竟是什么人打制出了这副铁画迎客松呢?本期走边中国将带您去寻访铁画背后那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看到这样的场面,人们很快会反映出这是在打铁,但是画面中的人,并不是在打铁,他们却是在做画。

  这是一张让30岁以上的中国人眼熟的照片,照片中已故总理周恩来和国际友人的背后是一副迎客松,周总理生前曾无数次和来访的外宾在这幅迎客松前留影。以至于这样的场景已经被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40多年来,这副《迎客松》一直屹立在招待厅的门外,今天当我们走近迎客松,发现它原来是一副铁画。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它是由 200 公斤熟铁,用最原始,最耗时,最耗工的锻钢技术, 锻造而成的。这副《迎客松》上面那成千上万个松针都是用铁锤一根根敲出来又逐个锻接在一起的。这件被珍藏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无价之宝究竟是什么人?又是怎么打制出来的呢?铁画的落款上没有工匠的名字只留下了芜湖铁画四个字。

  “铁到芜湖自成钢”,当我们为了追踪铁画迎客松的制作之谜来到芜湖时,听到了这么一句话。在历史上,芜湖的钢铁锻造业非常有名,这里曾经是江南一带钢铁铸造,生产和传播的集散地。 在当时,炼钢技术是当地工匠们一种秘而不宣的要术。那么,这种所谓的恒密之术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芜湖市东部有一座山叫神山,山上有一个淬剑池,传说几千年前,干将曾经在这里设炉炼剑。但是久炼不成,干将的妻子莫牙便将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炉中,终于炼成了神剑。干将和莫牙的故事到底只是个传说还是其中真的有什么绝密的技术呢?

  今天的科技用简单的数字揭开了这些古老的秘密。铁能不能炼成钢的决定因素就其中是碳的含量。现代冶金分析数量是,含碳量在2%以上为生铁,在0。4%以下为熟铁,在0。4%和2%之间为钢。

  芜湖史书中记载,明代铁工:善铁,去渣滓,看火候,听声音,直至生璞锤成钢。而这种凭长期的实践经验来掌握的脱碳和渗碳技术,是一种炼钢工艺最为复杂的技术。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迎客松》正是采用的这种技术锻打出来的。而今天,在芜湖几乎已经找不到掌握这种锻钢技术的铁匠了。

  这条街叫花街, 芜湖史书上记载,明中叶到清初,这里铁业兴盛,有大型钢坊16家,中小型钢坊更始数不胜数。花街依旧在延续着当年的繁荣。街面上荡漾的,是几百年不变的是生活气息。 这叮丁冬咚的打铁声已经在这巷子里回荡了3个多世纪,据说300多年前, 铁画,就是从这条巷子里诞生的。当时,一个名叫汤鹏的年轻人自江苏溧水漂泊来到芜湖,在花街的一个铁匠铺子里当学徒。

  那时铁匠铺对面的巷子里住着一位叫肖云从的画家,汤天池从小对绘画充满了兴趣,就经常找借口到肖家去看肖云从做画,肖云从是江南新安画派中的丹青高手,当时他仕途失意,情绪低落,看到一个下九流的铁匠总显出些厌烦。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对汤天池说你一个穿皮裙的铁匠看什么画?回家打铁去吧。

  汤天池羞愧的回到自己的铁匠铺,从此发誓一定要成为一个画家。但是 他没有钱买笔墨,便在干完铁匠活后试着用手里的铁锤,对着从肖云从家里捡来的画稿打起画来。

  几个月后,当汤天池拿着亲手打制的一副铁画山水来 求教时,肖云从惊呆了。肖云从惊喜的发现,新安画派点线相连与块面结合的画风,正好适合打制铁画,这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从此,肖云从便经常和汤天鹏一起切磋技艺,研究铁画技法。

  "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这是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里仅存的惟一的汤天池的作品。从一蹴而就的笔势,顿挫交叉的笔画中可以看见汤天池锤底工夫。汤,肖的结合,为芜湖铁画创造了第一次辉煌,他们一起研究打制的铁画,显示出精湛的锻打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品位,铁画也因此成为当地的最高礼品供奉给宫廷。

  芜湖铁画的诞生,更加繁荣和推动了当地的铸造工业,铁工们竞相仿制,铁在从竟在汤,肖两人去世后持续繁荣了一百多年,

  但是从今天保存下来的这些铁画作品上看,画面内容多为线条单一的山水。打制工艺上也显得略为简单粗糙, 艺术风格和打制技巧上都和《迎客松》有很大差距,我们不禁疑惑,这副迎客松真的是用那3百年前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手段打造出来的吗?还是使用了某些现代工具,采纳了某些现代工艺的技法呢?

  她叫王叶青,她是芜湖市文联的画家。他的养父王石趁曾经是安徽省著名的新安派画家。1959年的一天,他正在画画的父亲突然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创作一副大型国画迎客松。当时,人民大会堂落成在即。每个省为了装饰本省的大厅都拿出本省最具特点的手工艺绝活。而铁画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黄山松又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个独特树种。安徽省委决定,组织人员打造一副巨副铁画<迎客松>。

  当时王石岑的烦恼不仅在于对绘画题材的陌生。而且他了解,在铁画的发展史上,每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都是一位画家和一位能工巧匠的共同创造。而此时,谁又能和他一起担当起这个重任呢?

  一棵由200公斤熟铁打造的松树,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究竟是谁打制出了这副不同寻常的铁画呢?走遍中国正在寻访当年的铁画艺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铁画手艺在解放前的连年战乱中已经逐渐失传。解放后当芜湖市政府准备恢复铁画工艺时, 芜湖城里已经找不到一家铁画作坊,为了挽救这门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市政府动用各种渠道开始寻找铁画艺人,就在这时,一位年近60老人出现了,他就是储炎庆。 当时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在供销社默默无闻的老会计会打铁画,因为他的手艺是偷来的。

  对于储炎庆和画家王石晨画家来说,这都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因为王石晨当时并不了解铁画的制作工艺,因此他很难一下子就拿出符合铁画特质并便于实际操作的画稿。而储炎庆虽然熟悉铁画的制作工艺但是在绘画艺术方面却是刚刚入门,此时,两个人的磨合就成了这副作品成败的关键。

  和300年铁画的诞生一样,这又是一次大画家和小铁匠的结合。铁画之所以能在它300多年的历史中呈现出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在于它所蕴涵的浓郁的艺术品质,每一副精湛的铁画作品都渗透着精湛的铁工技艺和文人化的幽雅意境。这种刚中带柔,融平面和浮雕浑然一体,写意与工笔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正是三百多年来铁匠艺人和文人画家互相磨和渗透出来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而这副在铁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迎客松,也不例外,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传统铁工技艺相结合的一次最高体现。

  他叫杨光辉,今年74岁 ,是当年参加打制迎客松的出言请的8个弟子之一。在此之前,他只是铁匠铺子里一个打制铁锅的小铁匠。

  当第一炉火点着时,他们要面对的第一道关是拉风箱,拉风箱是控制火候的,而火候控制的好坏是打铁的关键。

  8个风箱到了这8个的手里分别奏出了8条旋律,每一个来回就像画家在运笔做画,不同的是,画家在运笔中把韵律渗透在画卷上,而他们却把这拉风箱的节奏打印在了铁画上。

  那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会战,八口炉灶,火焰缭绕,八座锻台,众锤齐发。厂房内一派火汽蒸腾的壮观场面。

  8个人面对的都是困难。而这只是困难的开始, 当他们很快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之后,紧接着他们面临的是锻打技术上的挑战。那副迎客松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对他们锻打技术的一次考验。

  要把手中这百炼钢化成这么精细的绕指柔,并不只是一件体力活,这8条汉子要面对的,是绣花还要精细的手艺

  今天,我们看到<迎客松>上面那密密匝匝,千头万绪的松针,每一根松针都是在成百上千锤之下才成型的,"百炼成钢"这句成语中的炼指的就是锻打,锻打是百炼钢的关键性程序,每锻打一次,熟铁中的非金属杂质就去掉一些,铁的强度和韧性就会发生变化,当其中的杂志含量达到一定的比例,铁就成了钢。

  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意外。

  几个月来辛苦和努力在这一刻功亏一篑,合肥模型厂里的人们在经历了短暂的沉默和失落之后又重新甩开了大锤,2个月之后,这最后的一锤终于在十几个人的电光火影中成功地落下。

  一副完美的绝世之作迎客松终于竖立在了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的门外, 树干和树枝苍老如龙,锤迹凹凸起伏。两万支松针磊落层叠,远山和巨石虚灵飞白,云烟空阔。整个画面谋篇布局虚实相映,刚柔并济。传神而巧妙地运用了钢铁这种特殊材料营造出独特的质感。

  从此,这副铁打的《迎客松》就屹立在招待厅的门外,历经风云变幻依旧保持着坚韧挺拔的姿态。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