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鸡西 《魂牵黑土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6:35 来源:CCTV.com

  编导:吴红梅 刘娥 摄像:朱晓威

  这是座落在中国东北的一位将军的纪念馆,离纪念馆几十公里之外,还长眠着24个年轻的生命,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会对这里魂牵梦绕?走遍中国带您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寻访千万拓荒者足迹。

  1970年4月18日,中国东北黑龙江省鸡西市境内,莽莽荒原上突然燃起了一场大火,为了避免这场大火向森林蔓延,24个年轻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4岁,而且都来自遥远的北京和上海。

  那时,还有54万城市知青,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来到这里。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作家丁玲、著名诗人艾青也曾来到这里.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拓荒者也来到这里,甚至把终生献给了这块土地。这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它有什么魔力吸引了如此多的有志之士 ?

  秋天,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来到了位于黑龙江省境内的这片神奇的黑土地。

  这是北半球三大黑土地之一,尽管肥沃的土层厚达一米,然而很多年前因为人烟稀少,位置偏僻,所以人称“北大荒”。

  早在清代,当时的政府就在这里屯垦戍边。近代,日本也曾向这里移民30多万人,然而都没有形成规模。

  到新中国成立前,有5.6万平方公里的北大荒只有十万人。

  北大荒真正声名远扬,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在这个时候,亘古荒原上,响起了新中国十万垦荒大军的呐喊。

  垦荒大军的洪流首先来到这个看起来极普通的火车站——密山车站。

  四十多年前,密山车站曾经充满了无限生机,十万年轻的垦荒大军就是从四面八方走向这里,又从这里奔向荒原深处。

  牡丹江农垦局的退休干部辛殿瑞,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山东青岛来到北大荒。

  1958年4月,辛殿瑞和战友们在密山车站受到了农垦部长王震的亲自迎接。

  王震,这位自称只会打仗和种地的将军,刚刚掸去南泥湾的泥土,就来到东北边陲的小镇密山,迎接准备屯垦戍边的十万转业大军。

  今天的密山车站广场,已经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在这里,经常还能看到已经退休的老垦荒战士,他们经常还会谈起四十多年前的垦荒经历,依然记得当年车站广场发生的故事。

  这些刚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志愿军官兵,放下枪支,拿起锄头,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兵多路,奔赴了荒原腹地。

  他们进入了虎林、饶河、宝清地区,在乌苏里江沿岸和兴凯湖边境线上安营扎寨,由战士变成了农垦军人,开始了火热的新生活。

  这就是农垦战士们刚来时的农场,在这里他们经历了极其艰苦的生活。

  这是一台在沼泽地里翻地的拖拉机,因为链轨太窄,陷到了泥里,开荒必须停止了。北大荒到处都是沼泽,如果不解决拖拉机下陷这个难题,开荒就没法进行。

  聪明的农垦战士们用木条把链轨加宽了,用这个看似简单的土办法,终于解决了拖拉机深陷的问题。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克服了很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大量的沼泽在他们的努力下变成了良田。

  尽管农垦花费巨大财力修了不少高等级公路,在拍摄期间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当年行路的艰难。刚刚下过雨,车无法前行,我们不得不下车在泥泞里艰难行走。当年各个军垦农场之间就连这样的路都没有。

  今天,在鸡西境内的密山附近有很多当年的军垦农场,这些军垦农场的名字都很特别,都是以数字开头 。

  1956年6月铁道兵农垦局在鸡西市的密山境内正式成立。由于铁道兵部队的代号是85,所以,铁道兵农垦局就称为850农垦局.于是直属于850农垦局的农场也一律以85打头。这样在鸡西境内,先后有了十几个以85打头的军垦农场。

  兴凯湖边,在王震将军当年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前,8510农场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正举行宣誓仪式。

  在复转官兵来的当年,仅850一个农场就开荒1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000多吨,北大荒从此有了另一个名字——北大仓。

  当年的拓荒者们在北大荒不仅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他们播种的希望,他们成了这片黑土地的真正主人。

  在这里,朱美英成了一名女拖拉机手,认识了也是拖拉机手的祖群。那时,北大荒的夜晚常有狼群出没.天黑以后,祖群经常陪着朱美英一起上工。他们曾经遇到过七只狼,祖群挥舞大棒和手电筒赶跑了狼群,从而也赢得了朱美英的爱情。

  有许多复转官兵和支边青年组成了美满家庭,北大荒很快出现了“狗咬、鸡叫、孩子哭”,家家房顶冒炊烟的景象 。

  虽然已经搬走了,闲暇时,老两口仍然要经常回老房子看看,小院的一草一木都凝聚了老两口的情感,也记录着他们携手在北大荒走过的难忘岁月。

  照片上的这些人是1968年从北京、上海、浙江、哈尔滨、鸡西等地来到北大荒的城市知识青年。仅鸡西境内就有5万多人。

  他叫肖炳龙,1969年他从上海来到北大荒。现在已经是上海的著名学者。在农场艰苦劳动的间隙,他开始学习日语,十几年后,他把自己的主要研究课题也放在了离农场不远的二战终结地——虎头要塞。当年在北大荒的艰苦生活,给肖炳龙留下了太深的记忆。

  今天,肖炳龙又回到了曾经生活过十年的云山农场,他告诉我们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战友们的热情让他觉得仿佛又回到了家。

  当年,他几乎干过所有的农活,在看不到尽头的繁重劳动中,也有过很多怨言。等离开后,他才意识到,北大荒生活的艰苦经历已经成了他人生的宝贵财富。在肖炳龙看来,因为有了这段经历,以后遇到的各种挫折和磨难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北大荒成了肖炳龙一生割不断的牵挂,也成了所有北大荒知青割不断的牵挂。

  这是云山水库,是北大荒的一座普通的水库。然而却是当年王震将军在北大荒修建的第一座水库。水库大坝旁边,我们看到这个招牌格外醒目的饭店,饭店规模不大,但很有特色。饭店老板杨三姐请我们品尝饭菜,她告诉我们,饭店所有的菜以鱼为主,而且都是云山水库里的鱼。来这里的人在享受美餐的同时,还能经常听到当年王震修水库的故事。

  刚修水库时,来考察的苏联专家说北大荒地形复杂,要用两年时间水库才能建成。然而,从1958年5月1日,王震部长亲自挑土奠基宣布开工到水库建成,经过十万复转官兵的奋战,只用了六个月零十天的时间。

  直到今天云山水库还在发挥作用,除了担负蓄水泄洪任务以外,还是著名的休闲度假地,尤其是夏天,来这里钓鱼的人也非常多。

  三姐还告诉我们,她有个姐姐也在云山水库,是水库管理站的站长。这就是二姐杨爱萍。她的父亲也是1958年来北大荒的复转官兵。父亲在修云山水库时曾和王震将军一起抬过筐,还曾经是水库管理站的指导员。如今这位北大荒的第二代也成了云山水库的站长。

  因为水库的职工要把已经育好的鱼苗放到水库中。二姐指挥职工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像杨家姐妹这样的北大荒第二代,已经不再把目光锁定到土地,在他们眼里,北大荒这块土地不仅能生产粮食,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她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大城市上学,二姐希望在下一代手里,未来的北大荒会变得更美。

  又一部反映北大荒生活的电视连续剧《龙抬头》就要开机了,编剧韩乃寅也是一位老北大荒人。

  韩乃寅1968年从鸡西到农垦当知青,现在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副书记,副局长。而他更认可这样的头衔——北大荒作家。

  这就是和过去完全两样的北大荒,眼前的景色让人怎么也无法和以前的马架子联系起来。北大荒太快的变化,经常会让很久不回这里的老北大荒人找不到家门,也让在这片黑土地生活的人由衷地感到自豪。

  农场的朋友还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环保公园——拓荒者公园,农场规划者们把这儿利用起来,使原来的废水池和石头山变得有了纪念意义,这些知青石、拓荒者纪念碑总是让人们记起当年那些默默无闻的拓荒者。

  在离拓荒者纪念碑十几公里之外,是云山农场为1970年牺牲的24位救火知青修建的墓地——知青墓。在墓地,经常会看到墓碑前摆放着鲜花,那是离开北大荒的知青对长眠在这里的战友由衷的缅怀之情。

  秋雨绵绵之中,我们在拍摄间隙也来到知青墓,为这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送上一份祈祷,愿他们能在这片黑土地安息,也愿北大荒有更不同凡响的未来。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