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香格里拉 《神山下的教堂》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9日 16:37 来源:CCTV.com

  编导:张朴 摄像:单世伟 张朴

  它是藏传佛教神山,然而,就在这座神山脚下的茨中村却矗立着一座天主教教堂。一百多年前,两种宗教在这个小村庄不期而遇了,不同的信仰会让村民们共享这片美丽的家园吗?茨中村刘文增老人的家族成员们拥有各自信仰,那么,生活中的他们又是怎样相处的呢?

  这里是被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梅里雪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它位于云南境内的澜沧江大峡谷之中。眼前这位正在按天主教仪式进行祈祷的老人叫刘文增,在他生活的这座村庄里,许多人都信仰天主教,那么,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天主教为什么能够在藏传佛教的神山之下得到传播并且延续至今呢?

  对茨中村里信仰藏传佛教的人家来说,每天早晨男主人都要用松树叶和藏香点燃烟火,然后对着远方的神山念经祈祷,这是新的一天开始时他们必须进行的一项古老仪式,这种活动被称为煨桑。

  与老刘打招呼的这位男子是老刘的妹夫,他信仰藏传佛教。在茨中,家族之中拥有不同信仰的情况很普遍。因此,每天早晨,人们都会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他们拥有着共同每一天,但是却拥有不同的信仰,那么,他们同样能够共享这片共同拥有的家园吗?

  梅里雪山是一座至今人类还无法登上顶峰的雪山,它位于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并流交织的崇山峻岭之中。梅里在藏语里是神奇的意思。梅里雪山与果济的阿尼玛卿山、那曲的念青唐古拉山、阿里的冈仁波钦山合称藏区的四大神山。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来说,梅里雪山则是他们终生守望的神山,是藏传佛教的保护神。

  在澜沧江大峡谷里,历史上这里有一条古老的茶马古道,它是连接西藏与云南的最早纽带,源于西藏的藏传佛教几百年前就是借助这条通道传入了云南。后来的西方传教士也正是沿着这条古道顺江而下,从西藏来到了云南,茨中正是这条古道上的一座村庄。

  茨中位于澜沧江的西岸,这里山高谷深,一百多年前江上根本没有桥梁,我们很难想象当年传教士是如何把天主教带进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小山村?今天是个忙碌的日子,老刘的妻子一大早就下田插秧去了,因此,老刘要在家把饭做好给在田里帮忙插秧亲戚们送去。

  刘家的水田就在教堂的东南面,在这座小山村里,每年插秧的日子是妇女们最辛苦的时候,因为这时的男人对插秧这样的细致活基本上插不上手,只能帮女人干些辅助的活。今天老刘家的田里来了六七位帮忙的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刘家的亲戚,虽然他们中有的人信仰藏传佛教,有的人信仰天主教,但是站在这块水田中的他们手里种下的却是同一样的种子。

  插秧的日子,中午的饭是要送到田间,因为取出来的秧苗必须抓紧时间插进田里。

  眼前这位又跳又唱的妇女是老刘堂弟的媳妇,今天他和丈夫都来到堂哥家的田里帮忙,他们家信仰的是藏传佛教。插秧虽然是最辛苦忙碌的日子,但是,当共同的希望把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劳动就增加了欢乐的内容。因为除了节庆的日子,那么多的亲戚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饭的机会也是不多的。

  老刘和他的家族为我们观察茨中村的多元宗教信仰提供了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感受到两种宗教在这里似乎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

  茨中一词来源于纳西语,是七个热水塘的意思。今天,这个有着132户人家小村庄,有超过了一半的人家信仰天主教。此外,随着天主教传入茨中村的并不仅仅是宗教本身,历史上这里从未有过的葡萄如今遍布茨中的各个角落,它们与藏传佛教的玛尼堆共同生存在一块土地之上。那么,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把天主教和葡萄带进了这个偏远的山村?

  茨中村地处云南进入西藏的最后一道门户德钦县境内,自古以来这里一直都是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因此,人们对天主教传播到这里并且能够生存下来延续至今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天主教的传入给这个世代信仰藏传佛教的小山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茨中教堂被一个很大的葡萄园包围着,透过浓密的葡萄叶,我们看到了两座坟墓,上面依稀可以看到墓主人的名字,他们会是最早来到这里的传教士吗?

  茨中教堂是在第二代传教士手中建起来的,他们同时在教堂周围种下了从法国带来葡萄,时间是1893年。而第一代传教士来到这里的时间就更早,他们大约在1875年就开始在这一带传教,只不过最早的教堂并不在茨中村。

  今天,茨中曾经与传教士一起生活过的人不多了,刘文增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珍藏下来的一张照片上,就有两名当年在茨中的传教士,童年时的刘文增就曾与这两名传教士生活在一起。

  刘文增出生在一个纳西族与汉族结合的家庭,他的父亲信仰藏传佛教,母亲信仰天主教,后来全家跟随母亲信仰了天主教。

  刘文增妹妹的家紧挨着刘家的租屋,但由于她的丈夫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出嫁后她便跟随丈夫信仰藏传佛教,不同信仰的人互相通婚在茨中是很常见的,而改变原来的信仰在茨中也完全属于个人的自由。同样是刘氏家族的后人,刘文增的堂弟依然信仰的是藏传佛教,但是他的妻子原来却信仰天主教,现在改信藏传佛教。

  教堂对刘文增来说充满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每次走进茨中教堂他都会备感亲切,在他的记忆之中,自己的藏语还是传教士当年教授的。

  传教士居住的房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四合院,而教堂的一些部位也明显不是西式建筑的风格,这是为什么呢?

  令人更加不解的是教堂的钟楼完全是一个中国式的楼阁,它为什么会建成这种样子?

  教堂的外观显得如此中西合璧,那么,它的内部又会怎样?

  在进入教堂的最后一道门上,我们今天依然还能看到用拉丁文、藏文和东巴文装饰而成的一道拱形门头,据说原来还有汉文,意思是欢迎劳累了一天的人进来。而教堂中的圣母像则手捧一串挂着十字架的佛珠,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但至少会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当天主教来到这里的时候,它对藏传佛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了解。

  天主教从传入到今天已经在茨中延续了一百多年,那么,当年天主教为什么特别眷顾茨中这样一个小山村?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当年的传教士会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一些什么样的记载?

  这是一本根据早期传教士经历编写出来的手记,它记录下了一百多年前西方传教士在西藏和云南交界的这条民族走廊里传播天主教的真实情况。大约是在1875年,天主教从西藏沿着澜沧江峡谷首次进入了云南的德钦县。由于城镇里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强大,因此,传教士们便沿江而下,在澜沧江边的偏远村寨里寻找合适的传教点。天主教在德钦所建的第一座教堂最早在一个名叫茨姑的村庄,由于教堂建起来之后不久便发生了教案,教堂被毁,茨中教堂是1881年重新选址建造的。

  藏传佛教的经典文献成为了传教士的图书收藏,这究竟是出于对另一种宗教的好奇心还是为了研究自己竞争的对手,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了,因为如果当年的传教士不接受一些藏文化,那么天主教也许就不能在藏区生存下来。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在茨中看到是一座融入了中西方多种建筑文化特色的天主教教堂。

  这几年来,随着茨中教堂名气的扩大,刘文增老人的家庭旅店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老刘当年从法国传教士那里学到了酿制葡萄酒的手艺,因此,他用传统工艺酿制的葡萄酒也备受游客青睐。

  这是茨中村民们忙完秋收后迎来的第一个礼拜日,下午一点多钟,信仰天主教的村民们便开始逐渐汇聚到了教堂门外,今天,信仰天主教的村民们要在教堂里进行一次集体礼拜,这样的活动在农忙的季节里是不多见的。

  眼前的这种祷告也许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方式,茨中信仰天主教的村民们正借助藏语传诵着那些用拉丁文写出来的经文,这样的方式在这座教堂里已经上演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当他们用青藏高上原特有的那种旋律唱起赞美歌的时候,在他们穿透了教堂和雪山的歌声之中,我们似乎感悟到了在这座峡谷深处的小山村上空飞扬着一种精神,它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宽容。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