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香格里拉 《东巴纪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9日 16:32 来源:CCTV.com

  编导:张玉洁 摄像: 郭浩

  数千年前,这里的祖先就创造了这举世闻名的东巴文,今天,世界上惟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仍然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被沿用。是什么样的纸张,能让这些经书保存千年而不腐烂?是什么人将这远古的文化一代代传承至今。

  2003年,在波兰闭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上,中国申报的纳西族东巴古籍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而这用来记录东巴古籍的东巴文字也成为世界上惟一存活的象形文字。

  是什么人把这远古的文字传承下来,沿用至今?为寻访东巴文化,我们走进了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这个古老村落。

  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刚一进村落就被一阵锣鼓声所吸引。循着这个声响,我们逐渐接近声音的源头。

  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们看到一群穿着长袍,头戴帽冠,左手摇铃,右手摇鼓的人,嘴里念着我们听不懂的经文,像是正在做一种法事。围观的人告诉我们,这些人就是当地东巴教的祭司,被称为东巴。

  第二天天亮后,当我们想找到前一天夜里见到的东巴时,寻遍了全村却再也不见那些身穿长袍,头戴帽冠的身影。

  "东巴"在纳西语中可解释为“山乡诵经者",纳西族的经书用东巴文和专用的东巴纸记录了古代纳西族先民的社会,宗教 ,历法,绘画,舞蹈等各方面的知识,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些经书保存至今的仍有两万余册.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纸张能让这些远古的经书传承千年而不腐烂?

  当地的向导告诉我们,造东巴纸的工艺在三坝这一带曾失传了很久,四十年前一位姓和的东巴翻过了一座山,从山另一边的纳西族村落又把这门手艺学了回来。老东巴在去世前,把这绝活儿传给了他的儿子。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我们见到了子承父业,如今也已是74岁高龄的和志本。

  此刻正是香格里拉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收割小麦。因为没有祭祀活动,作为百姓的东巴们也忙着农活儿。汝卡东巴学校就把排练舞蹈的时间安排在了晚饭过后。

  晚上8点钟,何校长早早来到了学校的门口,等着东巴们的到来。半个小时后,参加演出的人终于到齐了。劳累了一天的汉子们在换上东巴的服装后立刻精神抖擞。昏暗的灯光,强劲的鼓乐,原始的舞步给这样的夜晚增添了许多神秘。

  与汝卡学校不同,圣灵东巴学校参加演出的都是还没有学成毕业的东巴学员,为了在短时间内熟练舞步,杨老师要求他们放下农活,全天排练。

  为适合舞台演出,杨老师在传统的东巴舞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杨老师和老伴连夜赶制,终于在演出的前一天做好了全部演出服装。崭新的行头,虽然只是为演出所准备,却已经让这些想成为东巴的学员们兴奋不已。此刻,他们憧憬的恐怕不仅仅是第二天的比赛,更多的是自己的东巴生涯。

  对于常年生活在这深山峡谷里的人们来说,去一趟县城已经算是出了远门。而每次出远门之前,当地人都要到圣地白水台烧香,祈求出行的顺利。今天,是两个东巴队伍去香格里拉县城参加比赛日子。一大早,圣灵学校的学员们就背上香火,来到了白水台。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在祭拜时换上了演出服。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