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攀枝花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9日 16:16 来源:CCTV.com

  20年前一个惊世骇俗的壮举,中国的长江必须由中国人来进行漂流,一群热血青年 一股冲天勇气人生从此改变走遍中国,走进攀枝花,寻找漂流勇士。

  2005年岁末,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举行了隆重的漂流节。

  在这座城市,开展漂流这项旅游已经有四年了,每年的12月份,都邀请众多国内外专业队伍前来比赛。

  人们想象不到,这座在冬日里依然被明媚的阳光包围着、充满了绿色生机的城市里,为什么对漂流是如此的热衷、甚至是狂热。

  这段航程大约20公里,漂了两个时辰,中间过了三个险滩,有惊无险。

  一座因钢铁而诞生的工业城市怎么会跟漂流探险运动发生联系呢?仅仅因为它靠着金沙江吗?

  20年前,就在这个位置,攀枝花——那时还叫渡口市,几乎倾城出动,桥上江边人山人海,为的是亲眼目睹一群抢先在美国人前面征服长江的英雄。这一年,举国上下都在为长江漂流而沸腾,攀枝花人更有狂热的理由,因为在漂流探险队里,有七位来自攀枝花的青年。

  这是20年前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镜头里这些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有漂流的经验,却要去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冒险:漂流长江。这是几个队员在集训时拍下的合影,右边第二位青年叫杨勇,是攀枝花矿务局的一名职工,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2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成都一座普通居民楼里见到了已经是一名长江地质学者的漂流勇士——杨勇。

  1991年杨勇辞掉攀枝花矿务局的工作来到了成都,他在四川省青旅做过两年科考探险旅游,因为业绩突出,单位奖励了他这套住房。可是杨勇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安定下来,离开青旅后,他便开始以一个自由科学家的身份考察和研究长江的地质变化,这个选择不仅仅因为他学的是地质,还源自一股与生俱来的情结。

  1985年9月5号发表在《四川日报》这篇文章,曾经激励过许多人的情怀,这个叫尧茂书的年轻人,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首漂长江,孤身一人与急流拼搏了一千多公里,在进入金沙江的时候不幸翻船遇难。

  就是杨勇这些热血青年的来信,促使地理协会决定组织一次长江漂流,通过杨勇的联系,地理协会取得了攀枝花矿务局的支持,在攀枝花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从此,一部传奇开始上演了。

  研讨会上除了杨勇,还有一位矿务局的青年:兰为可。在攀枝花市的一家中国建设银行,我们找到了1986年参加首次长江漂流的勇士兰为可,他是这家银行的行长,20年前是攀枝花矿务局技校一名教地质的老师。

  1986年6月3号,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从成都出发,奔赴长江源头。6月16日,长漂队汇集在长江源流沱沱河沿,开始放船漂流。镜头里这个奋力划船的大胡子青年叫杨欣,是攀枝花河门口电厂的职工,20年后的今天,杨欣已经是民间环抱组织绿色江河的创办人。近年来,通过建立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拯救藏羚羊行动,杨欣的名字已经跟长江源生态保护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摆在桌上的几本画册也是准备义卖的。这些画册囊括了杨欣20年的摄影成果,杨欣是一个喜欢在取景框里看世界的人,他的目光始终专注于长江,20年前,当杨欣还是攀枝花河门口电站一名会计时,对摄影的痴迷已经把他带到了人迹罕至的虎跳峡。

  杨欣的照片被拿到了研讨会上。

  长漂结束后,杨欣凭借这张照片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摄影大奖。

  然而,最初的漂流,并不像杨欣想象的那样船在波峰浪谷中摇晃,可以随意抓拍精彩的瞬间。

  在通过800里无人区时,漂流队员们白天要划十几个小时的船,只有到了夜晚宿营的时候才能吃上一小碗热饭。由于高原缺氧,做熟一顿饭需要五、六个小时。吃,成了长漂过程中最艰难的一件事。

  在重庆市一家拓展训练基地,我们见到了当年给杨欣送救援物质的许瑞祥。他原是攀枝花河门口电站的一名中学老师,现在经营着一家拓展训练基地。而当年在河门口电站当医生的沈大刚现在依然在从医。

  这就是曲麻莱县城,从这里开始,长漂队里多了两名队员:来自攀枝花的沈大刚和许瑞祥。1986年7月7号,长江漂流探险队的全体队员顺利漂过长江源流沱沱河与通天河,来到了青海省玉树县。在直门达,队员们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孤胆勇士尧茂书举行了立碑仪式。从直门达往下就是金沙江,真正意义上的漂流探险开始了。绵延6300多公里的长江,属金沙江段最为凶险,在2300公里的江段上,分布着上千个急流险滩,其中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就在金沙江的中段。为了挑战金沙江,长漂指挥部挑选出了十名队员,两条船,组成一支小分队。而在这十个下金沙江的队员里,就有五名来自攀枝花:冯春、杨勇,兰为可,何平,还有杨欣。

  我们在四川大学校园里见到了当年差点命丧金沙江的长漂勇士冯春,他正在给学生上课。1986年冯春和同伴们用激情与胆量让国人见识了一项运动:漂流。今天,这项运动已经开始走进校园了。而这,是二十年前的冯春所没有想到的。

  就这样,冯春成了长漂队最早五名队员中的一名。他又把漂流长江的消息告诉了当时在攀钢体协工作的好朋友何平。在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写字楼里,我们见到了已经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总经理何平,他刚刚注册了一个西藏自然保护基金会。

  何平:长漂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在藏区,最危险最艰苦都是在藏区,所以得到藏族老百姓很多的帮助,和施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藏区现在也是生态环保最严峻的。

  当年的漂流勇士今天已经成了环保事业家,这也许是曾经为长江漂流喝彩或者不屑的人都没有想到的。

  1986年7月19号,长江漂流探险队的十名队员从直门达下水,准备挑战金沙江。前面就是通珈峡,人称鬼门关,第一个漂流长江的壮士尧茂书就是在这里翻船遇难的。

  杨勇旁白:到金沙江口的时候,大家心里还是很沉重,不晓得是什么情况,杨茂树遇难的地方肯定是很险的。

  通伽峡出乎意料地顺利通过了,这使队员们群情振奋、士气高涨,然而几天后在过邓柯滩时,意外发生了。

  人救上来了,船却被冲走了,剩下的一条船只能坐五个人。

  何平:当时我们就选择,哪五名队员上岸,哪五名队员继续下漂,这时候还是非常恐惧的,大家实际上心里想都想能上岸,当时我和冯春是两个攀钢的,我说我们两个人总要活一个,说我是队长,我下船没有任何理由,你就上岸吧。

  第二天,附近老百姓报告,在江边捡到了一只破船,船上的队员却不知去向。

  长漂指挥部和当地武警、老百姓一起开始四处搜寻失踪队员。

  几名失散的队员凭着顽强的意志在原始森林里生存了五天,终于回到了队伍,但另外三名队员却消失在神秘的长江,再也没有回来。

  经过这次挫折后,队员们变得冷静和慎重了。经过反复研究水情和做漂流实验,决定用密封船的方式漂流虎跳峡。位于金沙江中段的虎跳峡全长16公里,水位落差却有200米,1986年9月,长江漂流探险队6名队员坐在密封船里漂流虎跳峡。在漂流中虎跳时,两名队员乘坐的密封船不幸撞在岩石上。两天后,老乡在下游江上打捞到了另一名队员孙志岭的遗体。另一名队员艰难上岸,经过8天艰苦卓绝的营救才从悬崖峭壁当中绝处逢生。时隔多年后,杨欣把漂流长江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他用卖书的钱创建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站,现在,他又在为筹建第二个自然保护站签名售书。

  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当天,杨勇登上了去雅砻江和金沙江考察的路程。

  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自费考察,使杨勇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2005年12月,攀枝花市举办第四届国际漂流节,人们又一次见到了七位长江漂流勇士的风采,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也给攀枝花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留下了丰厚的积淀。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