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余 《钢铁之城》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17:20 来源:CCTV.com

  编导:刘珈彤 摄像:方良

  在谈到城市印象时我们不能不说到新余,江西省新余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映入眼帘的大街小巷中的这些钢字头的招牌和标志:新钢家具城,钢都现代城、新钢第一村、新钢床垫,钢城电玩乐园等等,原来呀这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钢厂,这个钢厂的名字也就是这座城市的名字,新余钢铁厂。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城市与钢铁有着近乎1000年的渊源!要了解事情的原委,我们或许应该从这城市中的一座雕像开始说起,很多城市里的建设者们总喜欢把当地出现的名人或是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雕刻成像供后人学习、瞻仰或怀念,新余城中的这座雕像群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宋应星,在十六世纪末其他被欧洲称为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冠以如此殊荣是因为他撰写的那本《天工开物》。

  新余市博物馆馆长 高增忠

  “为什么宋应星把他的书的名字取为《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应当这样读,分开来读,就是天,工,开,物,天就是指自然界,工是指人的技巧,开是指开发,物指的是有用之材,合起来就是自然界靠人的技巧开发出有用之材。”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和世界科技世上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的重要文献。《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也就是公元1637年,由于当时处于封建闭关锁国状态,著书未能被重视,这本书流落日本,从日本再版后转至中国,才知道宋应星其人其事,这个时候时光已经过了三百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天工开物〉是一本出口转内销的书。在天工开物这本书里有一部分记述了我国独特的由铁矿开始,依次炼成生铁和熟铁,再合炼成钢的类似于半连续化的生产系统,这个图就是天工开物书中所表述的炼铁的生产流水线。宋应星在书中提到的冶铁其实就发生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闹洲村。在新余市博物馆馆长的陪同下我们驱车赶到了那里,我们想从炼铁原址找到一些有关原始炼铁的蛛丝马迹。从新余市到分宜县闹州村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说起闹洲是因为当时此地居住的冶炼工人就把家建在沙洲上,形成了一个生活区,随着人员的增多,沙洲越来越来热闹,该沙洲就得名闹洲。

  时光流逝,如今的闹洲再也看不到往日的沙洲,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满山遍野的炉渣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新余当时冶铁的盛况和繁华景象。

  一九九零年,考古工作者对新余古矿冶遗址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结果发现了六处铁冶遗址,如此多的铁矿遗址集中分布,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见的,那么这一座又一座堆成小山的铁渣,究竟要冶炼多少年,当时又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样一个庞大的炼铁队伍?那时候炼铁又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种种疑问在这样一个满是炉渣的旷野里如何才能够找到最准确的答案呢。闹洲村有一位农民叫袁飞亚,据说他的祖辈就是炼铁的铁匠。

  按照农民的讲述以及宋应星书里的记载几百年以前的炼铁生产的情景:夕阳下,是打着赤膊炼铁工人的忙碌身影,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每日昼六时,一时出铁一砣”,意思是二千余斤矿石需要冶炼六个小时才出一炉铁水.

  明代洪武六年,新余、分宜的钢铁产量为815000斤,占全国产量的20.20%,也就是说全国钢铁的五分之一出自新余。正是这个时候宋应星常常出没于炼铁的场地,一开始他带着好奇的心情观望着炼铁工匠是如何把采到的矿石炼成铁块的,到后来他就想为什么不记载下来,著书撰文以飨后人呢,于是只要一有空他就奔跑于各个大小的铁矿冶炼基地,询问记录,他了解到用木炭或煤炭火烧,矿石就化成铁水,从炉腰中流出来,每一个时辰就可以出一炉铁,熔化出来的就是生铁。在十七、十八世纪《天工开物》传到国外,被翻译成日、法、英、德等多种文字,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宋应星的老家在离新余不远的奉新县,起初,宋应星与同时代人的想法一样,想走科举仕途之路,他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二十八岁的时候参加乡试并一举成功,乡试的成功使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次年便跋涉万里踏上三年一试的京城会试之路,结果名落孙山,此后他又连续考了五次,最后还是未能如愿。仕途的失意,使他转而把精力放在科技工作上,宋应星是47岁任分宜县教育局长时写出《天工开物》一书的,他在《天工开物》序言中所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也。”

  据专家介绍,闹州村的附近的矿山上含有大量的铁、金、银、铜、锰、硫等数十种金属和矿物,尤其以铁为主,当地人把这种矿山称为“十宝山”。据当地人传说朱元璋在位时期,此地是全国最主要的炼铁基地,有不少人从四面八方到这里从事炼铁行业,朝廷在此还设立了贵山铁务,朱元璋派太子在贵山铁务负责炼铁,每天都有大量的运铁队伍来来往往,商贾车夫云集,太子也因为炼铁有功深得皇上器重。后来,有人向皇上进言,说太子一边炼铁,一边秘密打造兵器,聚集财宝,意图谋反,皇上于是连下了十八道圣旨,催太子进京,最后一道圣旨是如果太子不进京,就提太子的人头来见皇上,生性懦弱的太子惶惶不可终日,便带领他的亲信随从四处逃窜,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后只有纵身跳下了悬崖自尽了。

  这个紧着炼铁基地的依山伴水的村庄宁静而安详,村口参天的古樟似乎在诉说着这块土地曾经的繁华与热闹。村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舒坦日子,只是我们摄制组的到来暂时打破了他们的平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

  进村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们这个村里的人都姓良,带着一些怀疑,我们又问了一个正在打台球的小伙子。

  往昔岁月的事例无疑证明了新余的矿产资源由古至今就非常丰富,这山上蕴藏的矿产曾经养育了几代炼铁人。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者曾对新余做过大量的科学勘探,据说在一九五八年的时候他们曾在江西日报向世人公布了一个惊人的铁矿储量数据,为了找到那张报纸,我们来到新余市档案馆,档案馆管理人员邓淑英听说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她也充满了兴奋和好奇,虽然在这个档案馆工作了很多年,她还没有看过甚至是没有听说过那张曾经轰动一时的报纸,她按照档案排列的时间顺序很快便从收藏多年尘封许久的报纸堆中取出了一张一九五八年的报纸,虽然我们是特意来找这张报纸的,可当馆长翻阅出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三号的报纸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数据还是让我们感到惊讶和愕然,那醒目的标题是:居全国首位,超英国总和,赣中铁矿储量可达七十亿吨,赣中指的就是新余,那么七十亿吨这么一个庞然数字对新余这座小城意味着什么呢?

  一九五八年七月,新余钢铁公司宣告成立,当一车车的建设物资、一批批的干部工人从全国各地向新余汇集的时候,伴随着轰鸣的炼钢声,古老的新余县城一下子便有了一连串关于现代钢铁人的新的故事。

  曲乃文一九六零年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上海第三钢铁厂,六一年的时候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新余,今天是星期天,退休后的曲乃文来到钢厂附近的菜场买菜,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改变上海人喜欢吃鱼的习惯,据曲老介绍六十年代差不多有两万上海人来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从大城市来的上海人给新余带来了时尚、活力,他们的技术支持也给刚刚建立起来的钢厂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新鲜血液,如今算起来这些上海人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整整四十年,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奉献给了新余。

  而另一个上海人付海良是因为爱情于60年来到新余的,当时他刚刚结婚两个月后,妻子奉命来到新余,来了以后就给他写信,叫他不要来,说新余没有电灯电话,没有高楼大厦、甚至没有吃的,可是他还是坚持来了,放弃了在上海的优越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他当时想年轻人就应该志在四方,条件是人创造的。

  韩福山60年从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毕业以后,分配到北京铝镁设计院,不到三个月,铝镁设计院下马,正在这个时候他听说新余有一个钢铁厂是继鞍钢、武钢、包钢之后的中国第四大钢铁基地,他就自告奋勇来到新余,信心十足,准备扎扎实实地干一番大事业。

  五八年的时候,新余县城的面积不到六平方公里,新余火车站到街区就是一条土路,百货商店只有一家,里面只能买到简单的日常用品,有一个小小的邮局,如果去逛街的话,从街这头到那头大概用十分钟的时间就差不多了。可当新余钢厂的建立,当第一个炼钢炉的崛起,这一切就得到了彻底的改变,1964年,第一期工程大部分投产,当年生产钢4778吨,生产钢材2358吨,实现了“三年基本建设,一年完成的奋斗目标。小小的新余县一下子就变成了新余市。

  但是我们在新余档案馆看到了另一个文件,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文件:撤消新余市恢复新余县的通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钢铁曾经是新余的一张名片,新余由市变回县,这对新钢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号称二万人的新钢一下子变成了五千多人,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他们攻克了冶金部关于研发钢琴丝的重大项目,当时国际市场钢琴丝的价格猛增,由原来的5000美元一吨,一下增加到1万3,新钢人抓住机遇,制定计划研究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钢琴丝,他们把自己生产出的钢琴丝命名为 “山凤牌”

  新钢经历了1958年至1965年的建设巩固时期,1966年至1983年的停滞下跌、拨乱反正时期,以及1983年至今的改革发展与繁荣时期。如今经过几年的技术改造,新钢的钢丝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捆绑材料飞上了太空,上海黄浦大桥、三峡的船闸也留下了新钢人的骄傲,已经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新钢公司在2003年被列为全国大型企业第138位,2004年新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成为江西省第一个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的单个企业。新钢的发展壮大直接影响了新余这座城市的进步与兴衰。由于历史的误会新余在一九六三年的时候撤市为县,可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三日的时候,国务院就江西省地市机构改革方案又作了一个批复:撤消新余县,恢复新余市。这无疑是新余人努力奋斗的结果。

  一座钢厂的兴衰史,亦是一座城市的兴衰史。那个在十六世纪闻名世界的科学泰斗宋宜星如果在天有灵的话,他一定很欣慰地看到了他生活的新余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的确如此,一部《天工开物》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一座钢厂也曾把握着一个城市的命运。新余人把自己的城市叫做“钢城”,因为钢铁是他们的经济命脉、工业脊梁,全国称得上是“钢城”的地方并不多,但像新余这样有如此悠久冶炼历史的城市却很少。毋庸置疑,这是一座名符其实的钢城,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都。钢孕育着历史,钢谱写着现在,钢更歌唱着未来!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