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余 《黑白严嵩》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17:19 来源:CCTV.com

  编导:孙智勇 摄像: 代巍

  骂了三百年的大奸臣传来含冤声,“严嵩是个大冤案”,5岁就能出口成对,严嵩原来是神童,“严嵩读书过目不忘”,这千年的古村是严嵩的家乡,这水下的古城,埋藏严嵩的秘密。

  戏台上的这出戏叫《打严嵩》,这出戏写的是周云龙施计惩罚奸臣严嵩的故事。这个白脸的正在狼狈挨打的就是严嵩,他是明嘉靖年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朝宰相,执掌朝政长达20年,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严嵩和秦桧、李林甫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一样,成为妇孺皆知的大奸臣的代名词,千人所指。

  但这出戏在江西省新余的分宜县从来没有上演过,这里是严嵩的家乡,也曾经有人想把《打严嵩》这出戏带到分宜的戏台,但开场的锣鼓还没有敲响,演《打严嵩》的戏班子就被分宜的百姓赶了出去,而那位白脸的严嵩也难免遭殃,用当地人的话说,我们的人我们自己打!分宜的老百姓,非但不记恨这位坏了家乡名声的同乡,甚至还是处处护着严嵩。

  分宜人为何对严嵩如此的宽容,历史上真实的严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了严嵩的出生地新余市分宜县介桥村。

  这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随处可见的明清老宅诉说着严氏宗族昔日的辉煌,今天已经破旧冷清的严氏宗祠,也曾经辉煌热闹,在严氏祠堂的角落,这个已经残破的命隆三世牌匾,记载着当年严嵩光宗耀祖时这个家族的显赫。

  公元1480年严嵩出生在分宜介桥村的一户贫寒人家,至今介桥村家里如果生了男孩,都会煮上红蛋分发邻居,以示庆贺,而这一年的春节,更会由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把孩子的名字写入族谱,这笔墨间寄托着这个家族对孩子的期望,五百年前当严嵩的长辈一笔一画将严嵩二字写入严氏族谱中时,贫寒的严家着实对这个孩子寄托了太多的希望。虽然这个孩子后来果然没有让家族失望,他权倾一时,也曾光宗耀祖,但也同时把几百年的恶名留给了这个严氏家族。

  今天的介桥严氏族谱依然保存完好,在族谱的上面我们找到了严嵩的名字。

  采访:严氏族人

  严嵩是我们介桥严家十四代人,他的父亲是严淮,他是一个比较穷的书生,严嵩本人他小时候比较聪明,我们当地乡里都叫他神童,他五岁的时候就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对,都比较夸奖他。

  这江西建筑中少见的大象塑像,为何出现在严嵩故居的墙上,这大象又和严嵩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被抓住的这只大象是南方属国送给嘉靖皇帝的供品,或许是严嵩为了纪念这次难忘的经历,就把大象塑到了瑞竹堂的墙上,几百年后严嵩的老宅只剩下一堵残墙,但严嵩关于大象的传说却被今天介桥村人津津乐道。

  权倾一时的大明朝宰相严嵩,却孤单的死在了破旧的小屋,80高龄的严曰文,手抄500万字资料,只为严嵩,水下千年的分宜古城,告诉您一个乡情浓浓的严嵩。

  公元1556年的农历4月21,就在介桥村边的一座孤单守墓的小屋中,一位87岁的老人在弥留之即,挣扎的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之后,凄然死去,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间,权倾一时的宰相严嵩。

  公元1735年,《明史》订稿,《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传中,严嵩的传记这样记载着。严嵩字惟中,分宜人,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国史盖棺定论,于是在此后的300多年里,严嵩成为世人所不齿的大奸臣。

  这位老人叫严曰文,和严嵩同属介桥严氏族人,为了省下一点菜钱,已经80高龄的他,还在菜地忙碌着,老人一家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有3000多块,但一家人每月的花销还不到200元,他如此的节省就是想做一件事,出一本关于严嵩的书,用史实告诉大家严送并不像人想象的那么坏。

  也许老人的结论有很多的感情因素,但不可否认严老几十年心血搜集的资料确实理清了很多加在严嵩身上的不实之词。谁能想象就是这间只有几平方的小书房,竟是国内有关严嵩史料最齐全的地方,单严曰文老人一字一句手抄的文史资料就有500万字。

  严嵩一生在分宜住了将近40年,但在今天的分宜县城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关严嵩的遗迹。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今天的分宜县城是新建的,那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分宜老县城在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江口水库的时候淹到了水底,连同县城关于严嵩的记忆,都沉在了水下。

  严曰文老人家里,一直保存着一块珍贵的木板,木板上面是严曰文在50年前雕刻的,分宜古县城的全景图。

  严嵩关于分宜古城的记忆,严嵩为家乡做的好事,严曰文记得请清楚楚。

  分宜古城虽然被水淹没,但严嵩为百姓做的好事分宜却依旧记得,严嵩当年为家乡建的7座桥、一条路,大多已经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只有这座规模最大的万年桥,在枯水的季节里依然会露出水面。

  今天,在分宜县志的这幅分宜古城图上,我们还可以领略到万年桥当日的雄姿,当日的桥上,新出产的稻米,各乡村的特产,川流不息,贩夫走卒,络绎不绝,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

  万年桥建成前的袁河,每年涨水时节,船翻人亡的事固时有发生,分宜人渴望着袁河上能造起一座坚固的大桥,彻底解决人们千百年渡河的难题。

  公元1556年,严嵩已任内阁首辅,此时的他正处于仕途的最顶峰,他本可以采取官造的方式来给家乡建桥,但对家乡感情笃深的他,更愿意用自己的钱来造福分宜的子孙,,为了这座桥,严嵩两次到苏州,考察建桥,并置办石料,这后来被赞美为壮丽甲于江右的万年桥凝结了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严嵩对家乡分宜的深厚感情。

  公元1558年6月,历时两年零10个月,雄伟壮丽的万年桥修建完成,严嵩共捐白银两万余两,当日的 万年桥结构之精美、气魄之雄伟,是分宜古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试图伏去历史的尘埃,去探询400多年前那座美丽的万年桥。

  为了领略当日万年桥的风采,我们搬出了几块已经在库房尘封了50年的万年桥的拦板,从已经略为模糊的石雕上花纹中,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万年桥当日的美丽。

  历史中真实的严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无法做出判断,就像这沉浮在暮色湖水中的万年桥,我们无法看清它的本来面目。

  神秘消失的严嵩之墓,意外出现的严家墓志铭,农家院中的无头石俑为您揭秘严嵩墓葬之迷。

  严嵩身后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很多谜团,就在严嵩的家乡介桥村,我们听到了一个介桥百姓家喻户晓的离奇传说,严嵩死后有一百付棺材出殡!

  采访:介桥村村民

  严嵩出殡那天有一百副棺木同时出来,这一百服棺木大小规格重量都一样,分不出甲乙丙丁,抬出去埋在一百个地方,让你分不清真假。

  一个逝去的人,一幅棺木足以,但为什么严嵩的葬礼要用一百副棺木,这让我们迷惑不解,而就在今天的分宜我们却找不到任何任何有关严嵩墓的遗迹。

  白田的村民根本不知道严嵩的墓就在自己的村边,难道是介桥严氏族谱记载有误,还是另有原因?

  根据当地长者会议,白田村确实有过严嵩的墓,但已经被人挖过,真实的情况到底怎样呢,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当年曾经下到白田严嵩墓室的村民谢生根。谢生根带我们来到了当年他们挖掘墓室的地方。

  根据谢生根的回忆,族谱里记载的白田严嵩墓竟是一座空墓,如果严嵩墓真的有真假墓,那么真正的严嵩墓有在哪里呢?嘉靖四十四年三月,由于受儿子严世番的连累,一纸皇命,84岁严嵩被贬为庶民,江西巡按御使成守节来到严嵩宜春的家里抄家,严嵩连一本想留下的医书都没有带走,只得两袖空空的回到分宜。

  但抄家早泱及了分宜,无处容身的严嵩只能住到了他为祖父严冀修建的墓室旁的守墓屋里,直至他一年后去世,在守墓屋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严嵩是否会担心他的政敌死后也不放过他?他会不会为身后事做准备?于是就计谋了在身后出殡的时候准备两口棺木,分葬二地。

  两口棺木一传十十传百,就有了百棺出殡的传说。那真正的严嵩墓又在哪里呢?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分宜博物馆馆长何岸松意外找到了严嵩祖父严骥的墓志铭,这给我们寻找严嵩之墓提供了新的线索。严嵩亲自为祖父撰写的墓志铭,记载了严嵩改葬祖父严骥于枣林山的过程。

  在枣林山严骥墓被盗的地方除了这个无头的石墓俑,我们没有发现其他特别的地方,但严骥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这块地方就是严嵩家族的坟茔地。

  严嵩很小就失去了父亲,自幼就何祖父感情深厚,但祖父去世时他未能及时奔丧,为了这个遗憾严嵩走遍了分宜的山山水水,为祖父选择了枣林山这块风水宝地,嘉靖皇帝在此后又把枣林山赐给严家做了祖坟地,这里不也正是严嵩百年后最好的归宿吗?

  也就在这枣林山上在离严冀墓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我们在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发现了另一个的无头石俑。

  何馆长对这个石俑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个石俑比严骥墓旁的石俑要高大得多,2米4、5的高度是新余地区现存最为高大的石俑。

  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不同阶层的人只能享受不同的利益待遇,丧葬更是如此,在只出过一个一品宰相的分宜,如此如此高大的石俑在分宜又有谁配享用呢?

  就在这个农家小院里我们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小院里铺路的砖头都是一块快不规则形状的榫头砖,这种砖不是建房用的普通砖,而是修坟用的亩砖。

  具小园的主人介绍,每块墓砖都有一个印章,有些印章还可以模糊的看到字迹。在我们的洗刷下墓砖上的字越来越清晰的显现。

  墓砖上清晰的写着介桥寿相严公之墓,这寿相严公是否可以断定就是严嵩呢?拿着小院发现的这块墓砖我们来到了江西博物馆请教了有关专家。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这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下就应该是权倾一时的明代宰相严嵩之墓,但最后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挖掘才能得出。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