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余 《走出乡村》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17:15 来源:CCTV.com

  编导:安特 摄像:俞乐观

  10月的江西新余,阳光明媚。看着他的第一辆客车驶出车站后,身材瘦小的龚磊独自一人站在窗前,点着了一支烟。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开一个跨省的庞大运输公司的梦想。

  10年前,龚磊回自己的家乡——江西省新余市的姚圩镇,创办了一家炼铁厂,身份从深圳人又恢复为姚圩人。他虽然知道自己是姚圩镇1万3千劳务大军中回乡办实业的第一人,但却不清楚这一举动的坐标意义。

  江西是我国中南部的腹地省份,新余是江西省的中部城市,姚圩是新余市的一个镇。这里的农民离开土地,出外打工,改变了乡村的经济面貌。这座原本不太有名的乡镇,创造出了一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当地的“三农”问题。

  从龚磊开始,不断有打工者回到姚圩,创办经济实体,投资家乡,使姚圩的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姚圩人称之为“引凤还巢、反哺家乡”,姚圩镇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周边乡镇2倍多!

  姚圩这个被称为“浓缩江西农村”的地方,成为远近闻名的“姚圩现象”!江西省委派专人赴姚圩调研,其调研报告《姚圩现象的背后》称:“‘姚圩模式’为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移植的路径模式,因而具有符号和标本意义。”

  一群号称“南方走西口”的现代农民,他们是如何靠赤手空拳,做到这一切的呢?

  姚圩镇,位于内陆腹地,不靠江、不靠海、也不靠铁路。长期以来,生活的艰难,似乎成为许多村民心目中无言的困惑。姚圩镇最尖锐的问题是人多地少,又地处袁河冲积平原的低洼地带,洪涝灾害频繁,“小害年年有,大灾三六九”,农业收成一年比一年差。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为流传的“好女不嫁姚圩郎”,折射出当时姚圩经济的困顿。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生存,第一批姚圩人开始离别家乡,外出打工。那么,他们要去往哪里呢?

  为什么要来深圳?那个时候,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几乎是南下打工农民最完美的选择。从老乡们传回来的各种传说中,姚圩人得知,深圳的钱挣不完,许多国外和香港的公司每天站在大街上招人。出去干个一年、两年,总能揣回个十万八万。

  谁是姚圩外出务工第一人?已经无法考证。不过,今年35岁的龚磊绝对是最早那批人之一。他和几个老乡从新余县城出发,搭长途汽车到广州,再转车,花了20多个小时。

  像龚磊这样在深圳洗车的姚圩人,总数在5000人以上,几乎垄断了整个深圳80%以上的洗车业务,从姚圩来的洗车工人特别能吃苦,干活又细腻,在当地有口皆碑。龚磊曾经洗车洗到晕倒,半年以后,落下腰肌劳损的他,钱包里多了三万块钱。

  11年以前,当同样是姚圩人的宋敏儿怀揣着全家人的希望,第一脚踏上深圳这座最早的特区时,他绝对没有想到他的生活,将要经历那么多的大喜大悲。

  三十几个老乡一起挤住在几间小平房里。在老家还算过着温饱生活的宋敏儿来到深圳反而变成了赤贫,他给老家写信时苦笑着说自己被“洗白”。

  好在姚圩人多,困难的时候,家乡人这种浓郁的乡情就体现出来,在深圳的春风路附近,就集中居住着3000多姚圩老乡,老乡们互相帮衬,帮宋敏儿介绍到一个饭馆,每天洗菜、切菜。

  姚圩人喜欢抱团,他们通过亲戚帮亲戚,朋友带朋友,跑到深圳来打工的越来越多,从几十人到几千人、上万人,最终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劳务大军,一个3万人口的姚圩镇,跑到深圳来的就有8000人。也正是在这8000姚圩子弟当中,很快有一批人不安于现状了,开始琢磨起:是否要做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意?

  好在生意一直都不坏,一点点的有了积蓄。很多姚圩老乡感慨地说:在深圳就是这一点好,只要你勤勤恳恳去做,总是能够挣钱的。

  龚磊也是个有心人:他来深圳本来就不是为打工来的,最初选择干洗车,就是为了日后自己开洗车行。

  在外闯荡十几年,不少姚圩人在深圳买田买地,深圳的春风路更是崛起了“姚圩一条街”。很多姚圩人在打工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树立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这个时候,几百公里以外的故乡新余,不失时机地向这些远方的游子发出了邀请:欢迎他们回家乡创业、投资。这就是姚圩人后来津津乐道的“引凤还巢、反哺家乡”。

  1995年,姚圩镇的领导专程赶赴深圳拜访龚磊,盛情邀请他“回家乡看看”。回忆当时,龚磊开玩笑说,他是让区委书记哄回来的。回来后,龚磊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头,区上主要领导天天陪着他又吃又转,可就是什么要求也不提。

  两天转下来,龚磊心里“发毛”了,准备逃回深圳。刚过收费站,龚磊打电话告诉区委书记他走了。书记问他在哪里,要去追赶。龚磊表示已经明白领导的意思,保证回来投资。

  这个姚圩汉子回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过来数百万元购地款和厂房建设费;又订购一批纯净水机械直拉姚圩,区领导亲自指挥拆卸安装。等他再次回来,百丈峰矿泉水厂已经开工投产了。

  龚磊的举动在姚圩人中迅速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镇领导发现,规划的镇工业园区的土地不够用了、建材不够用了,建筑厂房的施工队也不够用了,以劳务输出闻名的姚圩镇竟然出现了“用工荒”。

  这一年回家过春节,听说家乡建筑材料严重短缺,做河粉发了财的宋敏儿猛然动起了脑子。他果断决定就地筹办一家建材公司,他希望姚圩建设下一代小康村的时候,用的都是他提供的材料。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十余年的打拼,催生出姚圩镇数以百计的百万、千万富翁,一批当年的“务工仔”成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纷纷回到家乡发展。从深圳回来的105户姚圩人,自筹资金2200万元建起了一条1公里长的整齐的街道,两边林立着155间店铺,这就是姚圩镇上赫赫有名的“姚圩深圳街”。这真是好事成双,在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圳,出现了“姚圩一条街”,而在老家姚圩,又出现了同样令人惊喜的“深圳一条街”。

  姚圩人手里有钱,房子也建得高,但零散杂乱没有规划,弄得连个车子也开不进村。镇政府邀请了省建设厅的专家对全镇102个自然村进行了一次全面测量和规划,对农民建房进行统一布局、统一审批、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全镇7273户农户有6100户建起了三到四层的新居,农村的改水改厕、公共绿地和卫生系统都达到了很高的档次。如今,全镇农村正在策划建设新的第三代小康村。

  姚圩镇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全镇人口结构发生“质变”,又带来一个崭新的契机:那些留守在姚圩老家的种田大户、能手们突然发现,他们一夜之间有了用武之地了。

  今天,河埠村第三次土地拍卖会正在进行当中,在场的村民们又紧张、又兴奋。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姚圩镇尖锐的人地矛盾得到根本缓解。为了让土地连片开发,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形成规模效益,向现代农业产业化方向迈进。昔日受到冷落的土地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全镇的土地只好实行竞标,以表公平。现在,一亩地的流转价格最高的达到240元,最便宜的也要65元。

  规模效应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了:一千亩蜜橘基地、一千亩葛根基地、三千亩药材基地、三千亩莲藕基地……,姚圩的农业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听说在农忙“双抢”的时候,全镇35台联合收割机连轴转还忙不过来。

  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几千年来一直在谈,尤其对于姚圩镇所在的新余市来说,探索土地问题的历史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是距离姚圩镇只有10公里的彭家洲村, 1930年,毛泽东同志从兴国县送来当红军的农民中,找了8个人,在彭家洲村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并整理成小册子,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兴国调查》。

  通过调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的实质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实现其物质利益,从而解放生产力。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已经找到了那个时代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就在离他当年搞调查的地方很近的一个小镇,70年以后,一群渴望走出乡村的农民,闯出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今天,专家们则看得很明白,姚圩解决土地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就是一句话:“把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这一过程西方称之为“农村城镇化”,连美国的大农庄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耐人寻味的“姚圩模式”还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离土不离乡”的挣钱机会。在龚磊的运输公司做工,有的工人月工资能拿到3000块。在另外一些按件计算的工厂,“干得好的工人能拿到2000多,低的也有1000多块。”

  新宋村,是姚圩镇目前外出打工人员最少的乡镇。原因很简单,在深圳干了5年保安的邓艺民说:“在深圳一月挣800元,在姚圩轻轻松松一个月挣一千多,谁愿意出去呀?”

  龚磊说,这许多年以来他常常失眠,半夜里也会惊醒,因为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浮现出那一年,和几个老乡步行去深圳时的情景,那真是一段辛酸的回忆。

  是时候了!应该为姚圩的父老乡亲们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了!或许,这就是一种游子回报家乡的情怀吧。

  2002年11月,龚磊与镇政府、新余汽车运输总公司等签订协议,在姚圩镇上兴建长途汽车站。

  2003年3月,龚磊又在长途汽车站的基础上组建了新姚客运有限公司。2004年1月,这个全江西省惟一的跨省乡镇汽车站全面投入运营,街头巷尾,姚圩人整天都在兴奋地谈论起这条运输线:这条线简直连到了每一个姚圩人的心里:每天都按时有两班大巴往返深圳,从此以后,姚圩人去深圳比过去更方便了。

  这是距离姚圩镇只有几公里的邓家老屋。这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大型围屋,是当年邓家的祖先靠做油茶生意发财,盖起来的。据说邓家最繁荣的时候,围屋里住有270多口邓家子孙。那种人丁兴旺、热闹非凡的景象可想而知。这个祖屋曾经是他们全族人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光荣。

  然而,今天邓家的子弟们却要坚定地向祖屋挥手告别,邻村姚圩镇的那些打工皇帝们的故事,在整个新余早已经成为了传奇,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包括邓家在内的四里八乡的村民们。

  三个年轻人搭上了进城的车子,义无反顾地向深圳方向而去,他们每个人也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