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长治《上党从来天下脊》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16:33 来源:CCTV.com

  编导:安特 摄像:代巍

  这里是位于长治市中心的古建筑群——上党门,他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上党门几经战火毁坏,现在只是明朝重修的建筑。上党门是长治市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名字就是这座城市的曾用名。

  长治是坐落在太行山上的城市,是古代上党的中心地带,有“太行之巅”之称。古文献中关于上党的解释是这样的:“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与天同党,故称上党。” 长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尧舜禹时,这里就属帝都畿内,春秋时期封为上党郡,明嘉庆年间改为潞安府,后取长治久安之意,得名长治。

  这是长治市城隍庙里的一件展品,它就像一颗光秃秃的树干,如果走近观察,还能看到树皮状的纹理和枝杈处的巴结,但是用手触摸时才发现,它其实是一块石头。据说这块石头已有两亿五千万年,它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

  这里是距离长子县十几公里的壑则村,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这个平静的小山村本不为太多人知道,恐怕就是在山西省内它也不怎么出名。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次惊人发现,使这里成为了全国关注的中心。

  这座小山就在壑则村的旁边,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块奇怪的石头。它的表面有像鳞片一样的纹理,长长的横卧在地里,当地人形象的叫它石龙。由于它就在庄稼地的旁边,干完活的村民经常坐在上面休息,顺便磕去农具上的泥土。不久,石龙就在村里出了名,甚至成了这个地点的代名词。这一切引起了一个叫谢玉兵的退伍军人的注意,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石龙和他当兵时在地质博物馆看到的一件展品是那么的相像。于是,谢玉兵到山上挖了一块样本,送到市里文管所进行鉴定。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石龙竟是一块两亿五千万年前的树化石。从此,壑则村变得热闹起来,1977年省里派来专家组,在考察过程中又先后发现60多棵树化石。

  专家认为,长子树化石属于新生代中新世,据今2亿5千万年。树化石的形成需要苛刻的地质条件,树木被某种突发事件瞬间埋在与地下水层相对合适的位置,再与岩浆中的二氧化锶(sio2)晶体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硅化木。因此,树化石非常珍贵,2亿5千万年前的样本更为罕见,数量达到60棵以上的几乎是世界仅有。那么这么的大规模的树化石群是怎样形成的呢?

  长子县就位于大峡谷的旁边。长治市西北45公里处的太行山大峡谷,全长90公里。整个峡谷山势雄特、拔地通天。山谷间泉水流淌,为这些险峻挺拔的山峰增添了几分奇秀。地质学家考证认为:

  2亿5千万年前的一天,天气显得有些闷热,空气中流动着一种异样的感觉。突然间,山摇地动。随着一阵阵的闷响,地面裂开巨大的口子,如柱的火山灰遮天蔽日,滚烫的岩浆在地面上流淌,一片原始森林成为了造山运动的牺牲品,永远的沉睡在地下了。

  大峡谷的峋其秀美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给人们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自古以来,这里都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数不清的诗人曾为这里的山水感动,给这幅大自然的画卷题诗做赋。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友人梅庭老赴长治任学官,分别时,苏轼感慨大峡谷的壮丽,写下了“上党从来天下脊”的千古名句。

  这座位于群山之中的村庄叫回车,回就是回家的回,车就是车子的车。回车村并不大,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由于地处山区,这里显得格外安静。然而,这里曾经是魏国通往鲁国的必经之地,一位中国的著名文人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2000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前往鲁国的途中,经过太行山大峡谷。乘牛车出行的孔子并没有想到道路是如此的艰难,孔子乘坐的牛车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迫不得已,他只能走走停停。当他走完几十里山路来到回车村时,已经是筋疲力尽。他叫杨贵林,是回车村小学的老师。脚下的这条小路,他和他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经过。对于孔子的那段故事,他是村子里专家。

  据说这里就是当年故事发生的地方,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曾经坐在这块大石头上休息。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作揖的松鼠。

  孔子在这条小路上返回了,给这里留下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给人们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传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也许回车村真的不需要的布道;也许孔子已经无力再继续前进;也许在他心里太行是无法穿越的。

  孔子没能穿越峡谷,留下了遗憾。我们沿着他走过的路继续向前,寻找峡谷中的宝藏。上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巍巍的太行山更为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蜿蜒的大峡谷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上古传说,炎帝曾经在这里尝百草以治病,翻开了中华医药学的历史。

  长治是一个中医文化很浓的地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中药铺,人们有什么头疼脑热都习惯先看看中医。而在长治众多的中药铺里,有一味药才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本地的一种特产,也曾经是皇家独享的贡品。这位药材就是党参。

  这里就是壶关县的紫团山,自古就是出产上等党参的地方。山上有一座二仙奶奶庙,庙的规模并不很大,但是却常年香火不断。前来上香的大多是附近的参农,他们供奉的是庙里的两位女性——二仙奶奶。

  相传,二仙奶奶是当地一对孝顺的姐妹,为患重病的母亲上山寻找党参。姐妹俩在紫团山里寻找了一天,也未能收获。她俩抱头痛哭时,一颗特大的党参从地里升起,带着两人升上了天空。从此,当地人就把二仙奶奶视为党参的保护神供奉起来。

  附近的参农都把二仙奶奶当作行业的保护神,认为烧香就能有好的收成。于是我们找来一位参农带我们去见党参的真面目。

  经过一番寻找后,我们在半山坡地一个土沟里发现了一棵野党参。

  党参的用途很广,以根入药,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的功能。据记载,唐、宋、元各代曾作为向皇宫上贡的物品。如今,养殖参已经基本能够代替野生参。党参早已不是皇家显贵独享的物品。物优价廉的党参早已成为百姓人家的补品,甚至作为药膳端上平常百姓的餐桌

  巍巍的太行山,蜿蜒的大峡谷,就像一座神秘的宝库,为人们提供了太多的内容。远古的传说,珍贵的化石,先人的故事,神奇的草药,都为上党添上了迷人的一笔,吸引一代代后人去探索它的奥秘。

  这是长治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羊汤摊,这里羊汤的制作手法和别处不同,这就是著名的壶关羊汤。壶关羊汤在上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当地人介绍,它的产生和三国时期著名的奸雄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205年,消灭了袁绍,初步统一北方的曹操,为彻底铲除袁绍的残党,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亲自率兵攻打由高干把守的壶关。

  这里就是壶关县东南方向的羊肠坂,它位于大峡谷之中,是太行山五指峡至龙泉峡的一条古栈道。羊肠坂东起盘底,西至东柏坡,长度为十公里。但这十公里的道路,曾经是从中原进入太行山的咽喉要道,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有多少男儿曾在这条山间小路上倒下。

  羊肠坂弯转盘旋,路径窄似羊肠,行军极其艰难,这差点让曹操心灰意冷,放弃攻打壶关。正是在这里,曹操写下了著名的《苦寒行》。仰看两旁的山谷,想像一下寒冬中行军的场景。望不到头的山谷里白雪皑皑,人际罕至,西北风吹的人瑟瑟发抖,耳边不断传来野兽的哀号。脚下是冻的坚硬打滑的石板路,行走在上面的车轮嘎嘎作响,不断能听到车轴断裂的声音。

  这是羊肠坂的藏兵洞。相传,为躲避风雪,曹军曾在这里驻扎。就在这里,曹操望见附近山坡上的羊群,便命人买来山羊,剁碎后做成全羊汤犒劳将士。

  这是当地农民普遍使用的地灶,地上挖个小坑,周围垒上些石头,放上一口大锅,就可以生火做饭了。地灶的构造非常简单,一个人十来分钟就能搭好。据说,当年的第一碗壶关羊汤,就出自这种地灶。

  在这里,不知曾经有多少男儿为得天下而战上党,为战上党而舍身家。太行山大峡谷自古以来就因为地形险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战争发生在这里。

  这里是长子县色头村,村子并不大,村中的这座凉亭是人们常来的地方,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坐坐,聊聊家常。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平静的小山村却有着一段不平静的历史。

  公元前260年,渴望统一中原的秦人和最强大的对手赵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这场战役长达两年,双方伤亡总数接近百万,这就是长平之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双方在这里投入如此多的兵力呢?

  这里是丹河河滩。大战初期,赵国老将廉颇就驻守在这里,凭借丹河这道天然屏障,与秦国的部队较量。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非常有效,把牢牢的挡在了丹河对岸。后来,赵王中了反间计,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了经验丰富的廉颇,而秦国则派来了最善于作战的白起。白起征调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参战,准备一举消灭赵军。

  这里是八义村,村里有两大姓氏——秦和赵,两性人口几乎各占一半,据说他们都是长平大战秦人和赵人的后裔。当年这里曾经是一条通向长平的官道,在官道上发生的一段故事,成为后来村庄的名字。

  2千多年前的一天,赵括主动出击,亲自率兵攻打长平。几十万赵军行进的脚步声响彻山谷。正在这时,有八个人冲上官道,拦住了去路。

  为了纪念这八位义士,后人为他们立下石碑,上面刻有八义谏赵的字样。这块石碑现在还立在村口,当年故事发生的地方。盲目出击的赵括正中了白起的圈套,几十万部队被团团围住,粮尽援绝。在随后的46天里,赵国将士进行了极其艰苦英勇的抵抗。赵军主力部队分成四队,轮番突围,均未能成功,赵括也被秦军射杀。最终,数十万饥疲已极的赵国将士全部降秦。

  白起疑惧数十万赵军俘虏反复生变,除遣返240名年少者回到赵国首都邯郸,散布秦军可怖而不可战胜的言论外,将四十万俘虏全部屠杀于主战场四周50公里的范围内。在这里留下了一段可怕的历史。

  往日的硝烟早已散尽,金戈铁马的鼓噪已变成牧牛脖颈上的铜铃声,今天的丹河岸边已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地方。然而,在这里,不知曾经写下过多少历史,改变过多少人、多少族群,甚至国家的命运。

  上党门位于长治市西大街,是古上党郡署,后为潞安府府衙的大门。在建成后的120年,一位22岁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他今天还是当地人的傲。1200多年前这里曾经有一次宴席,盛况空前,几乎所有的当地名人都参加了那次宴请。据说那次宴席做东的主人是一位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公元707年,一位22岁的年轻人走进了这座大门。他是以临淄王的封爵来到潞州,兼任潞州别驾。别驾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文职官员,他的名字叫李隆基,也就是后来创立了“开元盛事”的唐明皇。

  上党门曾经是李隆基府邸的大门,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曾经在这里修建过一座德风亭。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好友在这里赏景赋诗、谈论国事。当大家谈到自己的抱负时,李隆基总是静静地听着,不置一辞。酒到酣处,他离席起舞,吟唱起汉高祖的《大风歌》,人们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

  李隆基任潞州别驾近三年,他的政治才能在任潞州别驾时就已经显露出来。据说,他在任时,潞州一带连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很快,他也在这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这三年里,他多方延揽人才,收取民心。

  李隆基选拔人才,能够不拘一格。后来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王毛仲,李宜德都是他破格提拔的人才。公元709年,李隆基卸任回长安时,就让这二人“挟弓矢为翼”,伴其左右,3年后,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率军铲除了夺权的韦后、安乐公主等乱党。将父亲李旦扶上了皇帝位。不久,李隆基也继承皇位,成为唐玄宗。

  上党对于李隆基的发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隆基对于这里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登上皇位后,就曾三次回到潞州。

  公元723年,李隆基带领众臣回到潞州,在上党门宴请父老。曾经有诗这样形容酒宴的盛况:"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由此我们不难想那是何等的壮观。

  上党自古就是名人辈出的地方,他们都给人们留下了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为历史写下了一页页篇章。今天的长治人更以他们为心中的骄傲,书写着今天的传奇。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